老张老李侃门球之74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第七十四篇
说说门球教练员(之一)
老张:老李啊,从今天开始咱们先聊一聊有关基层门球教练员的事。对这个问题,我想你一定有不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吧?
老李:你算说对了,对这个问题我早就有看法。要是说出来,可能不太好听。我认为:咱们基层的一些比赛,不少的球队就是在“瞎打”、“瞎玩儿”,好多所谓的教练根本就不懂门球战术。
老张: 这也难怪,基层单位门球队的教练,有谁组织过培训? 有谁给他(她)们讲过门球战术?不都是平时“打”出来、“玩儿”出来的吗?所以今天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基层比赛亟需像样的门球教练员”。
老李:别说像样儿的了,就是一般水平的也可以呀。起码可以摆脱“瞎打”、“瞎玩儿”的境界。
老张:这要从实际出发,咱们先分析一下基层门球队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基层组织的门球比赛,是最普遍、最大量的门球活动。有些单位、部门、系统几乎每个月都有赛事。纵观这些赛事,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 缺乏像样儿的教练员。大多数的所谓教练员,只是因为球打的稍好一点儿,球龄比别人稍长一点儿。他(她)们的指挥,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更有甚者,一些技术不佳、战术不懂的人也登上帅位,发号施令,调兵遣将,胡乱指挥。这样的所谓比赛若说是在“瞎打一气”毫不为过。
老李:没错儿,就是在“瞎打”、“瞎玩儿”,根本不懂怎么布球,怎么进攻和防御。
老张:其实,观看一场球赛,无论你到场早与晚,只要往那儿一站看到的是“羊拉屎,满天星”(即场上的球没规律、没“说头儿”,哩哩啦啦到处都是),肯定是属于 ——“技术不精,战术不通”型的球队。若看到的是“贴边角,一窝蜂(即各球有机衔接、整体运作)”,肯定是属于 ——“技术过硬,战术精通”型的球队。
老李:没错儿,我记得以前咱们聊过这个问题。看一个球队场上各球的分布情况,就能大致了解这个队的水平和素质了。后来我和队里的球友们一说,他们也有些不同的看法。有的说:“都是老同志了,打得又都不怎么样,教练的水平不一定就能从场上球的分布情况看出来。”。我觉得这么说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光看场上球就能看出这个队教练员的水平吗?
老张:两者是有联系的,球队的水平就是教练水平的客观反映。咱们还是接着从分析教练的类型入手吧:
从基层教练员在比赛现场的表现来看,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心不在焉,慢条斯理。这边比赛开始了,他还没有进入情况。要么在与别人聊天、吸烟,要么在干其他事情。弄得队员找不到教练,或站在一门前大喊:“怎么打?进不进哪?”。他就是听见了,也是慢条丝理,不紧不忙,哼哼叽叽。遇到这样的教练,队员着急,影响情绪,更会贻误战机。所以有的队员就干脆不听他那一套,我行我素,乱打一通。
老李:有这样儿的,而且还不少。你这边儿开始比赛啦,他那儿还跟没事儿人一样,要不就不知道干什么去了。队员干着急、没办法。
老张:二是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这种教练既不能洞察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更不能预测下一步的发展变化,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下达指令总是吞吞吐吐,模棱两可,意图不清。特别是说些半截子话,说了又否,否了再说,让队员无所适从,干着急,没办法。
老李:这种类型的就更多了。特别是一些老教练,说句话那个费劲儿啊,真没办法!
老张:三是千叮万嘱,废话太多。有些教练主要精力不是设计、应用战术,而是把全部心思,大量语言用在对击球员的每一个具体技术操作上。唠唠叨叨,啰啰嗦嗦,这个那个没完没了。什么“好好瞄瞄,棒尾不正,注意力度,劲儿不要太大,过门儿千万别出界……等等。这种婆婆妈妈式的指挥,重点不明,意图不清,占时过多,让人心烦。有时甚至让击球员产生逆反心理,便赌气击球。
老李:这是典型的“婆婆妈妈”型,废话太多。
老张:四是心直口快,埋怨指责。个别教练真是心直口快,但说话很不文明礼貌,埋怨指责,出口伤人。容易引起队员不满,甚至发生争吵,最后弄个不欢而散。
老李:这样儿的教练咱们单位还真有几位。他(她)们既不“慢条斯理”,也不“吞吞吐吐”,更不“唠唠叨叨”,可就是性子太直、脾气太不好。往往是一句话“推倒三堵墙”,还经常带脏字儿。有好几次队员都不干了,要么当场吵架,要么抬腿走人 ——“不跟你玩儿了”!
老张:所以我把这些教练员做了一个分类。从指挥类型上分,基层的教练员大致可分为:
一是理智型。这样的教练员很少。他们思路清晰,判断准确,决心果断,指令简明。
老李:这种类型的太少了。凭着年龄大、球龄长、球打得稍微好一点儿就当教练、瞎指挥的太多了。
老张:二是爽快型。只顾眼前,缺乏预见,决策轻率,蛮干瞎冲。
三是犹豫型。心中无数,思路不清,犹豫不决,指令迟缓。
四是“气暖”型。控局夺势,趾高气扬;一旦被动,有气无力。
老李:怎么还出了个“气暖”型呀?怎么解释啊?
老张:我这是一种比喻。你看,咱们冬天使用的暖气分为水暖和气暖两种。水暖的温度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忽冷忽热。而气暖型的温度就不太稳定,经常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我的意思是说,这种类型的教练员,心情不是很平和、情绪不是很稳定。赢球的时候趾高气扬、咋咋呼呼;一旦输球或场上一被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马上就蔫了。
老李:这样儿的还真有。赢球的时候他比谁咋呼的都厉害,一输球就完了,再也听不到他吭声了。
老张: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想说一说。就是咱们这些基层教练员在指挥用语上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文明的地方。比如:让自己的队员去打掉对方的某个球,不是说去“打掉他”或“撞击他”,而是用一些不太好听的词儿。如:“干掉他!,吃了他!,宰了他!,挑了他!,抹了他!”……。大家相互之间都是球友,所谓比赛实际上就是以球会友,交流切磋、相互学习,何必要用这些难听的词儿啊!
老李:我看这和一些老同志平时的习惯用语有关系。当然了,把它拿到比赛场上去用,就显得有点儿不文明、不礼貌了。起码儿让人家听了,心里会感到别扭,不是滋味儿。
老张:类似的情况也不少,比如:一旦有球员击球力度不够、球不太到位,马上就是一句:“怎么搞的?你没吃饭呀?!”。如果你接送球的落点不太理想,他就会说:“看你这球,接到什么地方去了?!”。有些老同志由于各种原因有时自球在门前很近过不了门,教练也会来一句:“这么近都过不了门,简直笨到家了!”。你击球力度稍大一点儿,他又会说:“叫你溜你偏要打,逞能呀!?”。遇到有双杆的机会,没等你起杆,他就先来一句:“有双杆,打不出来我找你算账!”……等等。这些话,让对方、让击球员听了,好听吗?!心里舒服吗?!
老李:像这样的太多了。在比赛场上什么难听的话都能听到。你要是没有点儿逆来顺受、忍耐再忍耐的精神还真不行。
老张:上述种种情况之所以长期存在,又不能得到解决,原因就在于中国门球运动的机制、体制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竞技与康乐搅在一起,都成了“四不象”。基层门球活动只注重“玩儿”、“乐”,不注重理论研究,基础建设。上层抓“根本”无力,基层抓“基础”无心,如此下去,对中国门球运动的发展与提高十分不利。
老李:还谈什么发展与提高啊!早就号称门球人口500万,到现在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那就是各地的门球队伍大都已出现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情况。不少地方的门球场地荒废了。门球运动的外在形象不佳,很难吸引人。这些都是与门球运动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根本性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老张:你说的这几点都是属于有目共睹、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拿咱们单位来说,前5、6年的“鼎盛时期”有40多支门球队,队员400多人,一搞比赛那真是人山人海、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可现在怎么样,10几支队伍还得七拼八凑、老弱病残,能经常出来参加活动的就是那么2、30个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老李:你我也只能是在这里瞎操心,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是这样儿,咱们又有什么办法!让我说,自己玩儿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就行了,别的咱们管不了!
老张:看来也只能如此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下回我想跟你说说现场指挥的有关问题。
老李:那好,今天就到这儿吧,下回咱们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