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陈亮(1143年10月16日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九月七日-1194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县)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年青时他以布衣身份,上《中兴五论》,主张北伐,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多次被诬入狱。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中了状元,被授职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陈亮死后,好友辛弃疾作《祭陈同甫文》纪念他, 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叶适撰《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追赠陈亮为中大夫,赐谥“文毅”。陈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他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孝宗,反对“偏安定命”,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龙川文集》、《龙川词》传世。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
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
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
犹未燥、当时生发!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
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王若水点评: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他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访问了罢官后闲居在带湖的辛弃疾。二人同往紫溪,等候朱熹,盘桓十日,朱熹不至,未能会谈,陈亮只好东归。分别后,辛弃疾惆怅怀思,作《贺新郎》一首以寄意。陈亮作了这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用辛弃疾《贺新郎》原韵和答。以后两人又用同调同韵互相唱和,各得词二首。他们这时期的交往,成为词史上的一段佳话。陈亮与辛弃疾词风近似,爱国作品中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且善于使用典故增加词作的内容量,二人同为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词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感情至深。
上阙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老去凭谁说”,写自己年纪老大,壮志未酬,知音难觅,现在得遇辛弃疾这样一个知己,能够一起畅谈天下大事,实在是兴奋之至。词人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运用典故:“神奇臭腐”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夏裘冬葛”借《淮南子》中“冬日之葛”、“夏日之裘”,这两件事均是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词人借此指出当时社会、朝堂的变化,越变对国家统一越不利,人们偏安江南,日渐丧失了收复北方失地的决心。“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大宋朝廷南渡已数十年了,那时留在北方中原汴京都城的父老,活到今天已所剩寥寥;而后来出生的年轻人,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已经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忘记了“靖康之耻”、忘记了山河破碎,忘记了民族仇恨,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是最令人忧虑的问题。“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瑟”,有二十五根弦,而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宋史》记载靖康之难中,金人不但掳走徽、钦二帝及皇后、太子北归,还有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大乐、教坊乐器”等,一并捆载以去。“胡妇弄,汉宫瑟”的写法以小见大地写出国家故都沦亡的悲痛。太帝破瑟的故事已然悲伤,而金人强占中原,胡虏的歌女拨弄着汉宫的锦瑟,国土丧失大半,南北分立,更是恨事。词人发出“算世间、那有平分月!”的呐喊,期盼着北伐一统江山。
下阙转入抒情,说词人自己和知己辛弃疾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树犹如此堪重别”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真是春秋往复,人世沧桑,树犹如此,岂堪重别,词人与辛弃疾两个知己,有着共同的抗金主张,他们不堪忍受南宋屈辱的现状,一心想着北伐收复中原,可惜上饶一别后,终生未再谋面,成了永诀,六年之后,陈亮就病逝了。“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一句是当时发生的事实,据辛弃疾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辛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另一句用典,“妍皮痴骨”出自《晋书》:南燕主慕容德之侄慕容超少时流落长安,为了避免被后秦姚氏拘捕,故意装疯行乞,使秦人都歧视他,只有姚绍见其相貌不凡,便向姚兴推荐他。慕容超被召见时,注意隐藏起自己的才识风度,姚兴见后,大为鄙视,对姚绍说:“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妍皮”指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谚语原本的意思是: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陈、辛二人执着于抗金大业,不会理会世人的误解和鄙视,志向永不会变。鉴于他们的友情可贵,词人自然而然地发出“但莫使、伯牙琴绝”的祝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讲述了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割断琴弦,摔碎瑶琴,终身不再鼓琴。词人此句是希望他们二人健康长寿,圣洁的感情永在。随后词人话锋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这句至理名言。历代相传的炼丹术中有所谓经过九转炼成的丹砂可以点铁成金的说法,词人借此表达出尽管是寻常的铁只要有恒心也能炼成精金,比喻只要坚定信心,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则救国大业必能成功。最后“龙共虎,应声裂。”这六个铿锵有力的字,再借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之状,描绘胜利时刻必将到来的不可阻止之势,与友人共勉。
陈亮词作现存74首,他的爱国作品能结合政治议论,自抒胸臆,他曾自言其词作“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他的词作中运用典故并不拘限于原来的历史故事,而只是取其一个侧面,死事活用,以衬托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使他的作品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大增加内容。这首词充分显示了他的词作特征。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
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
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
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词初看起来,是一首伤春念远的词。上片写春日清明旖旎的景色,以层楼画帘为立足点,由近而远,平莎花草,郊野云烟,春光无限。下片写闺中寂寞、离愁别恨,由南楼雁鸣,引起对往昔“金钗斗草、青丝勒马”的追忆,而往事如烟,令人不胜幽怨。最后又回到现实,疏烟淡月,子规悲啼,心境更加凄苦。因陈亮是南宋气节之士,其创作绝少儿女情长。故有人认为此作寄托了作者恢复国土之志。
起首用“闹”字烘托花的精神情态,同时总揽春的景象,与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句相比,毫不逊色,加上东风软(和煦),更烘托出春光明媚,春色宜人。翠绿的田野,平铺的嫩草,浅黄色的垂柳。“迟日催花”,春日渐长,催动百花竞放;“淡云阁雨”,云层淡薄,促使微雨暂收;“轻寒轻暖”,气候最佳。这些都是春归大地后带来的春景、春色。荟萃如此多样的美好景色,本可引人入胜,使人目不暇接而留连忘返。可是后四句却指出:在今朝,游人未曾赏玩这芳菲世界,只能被啼莺语燕所赏玩。
鉴于人情世故都是这样,尚有何心踏青拾翠!过片两句,因寂寞而凭高念远,向南楼问一声归雁。从上片看,姹紫嫣红,百花竞放,世界是一片喧闹的,可是这样喧闹的芳菲世界而懒得去游赏,足见主人公的处境是孤立无助的,心情是压抑的。昔年赏心乐事,而此时已如风消云散。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难忘别时的恋情,难禁别后的粉泪,难遣别久的幽怨。由于又看到了与昔年离别之时一般的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触发她的愁绪而黯然销魂。
上片因春景美好反而引起春恨,这是客观景物与内心世界的矛盾,而所以铸成此种矛盾的,伤离念远是一个主要因素,下片就是抒写离愁别恨的,因而实与上片契合无间。从赏心乐事的一去不返,别后别久的十分怀念,别时景色的触目销魂,都在刻画主人公的感情深挚。
可陈亮是铁铮铮汉子,他一向写作态度严谨,目的性明确,所以很难想象他会写出脂粉气息浓郁的艳词。他传世的词七十多首,风格大致是豪放的,据此,才知下片的闺怨是假托的,使用这类表现手法在诗词中并不鲜见,大都以柔婉的笔调,抒愤激或怨悱的感情。此种愤激之情是作者平素郁积的,而且与反偏安、复故土的抗金思想相表里,芳菲世界都付莺燕,实际的意思则是大好河山尽沦于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