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连载十三)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继续为朋友们讲述《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本期系《肿瘤免疫治疗的故事》的第三回《肿瘤免疫治疗的四支部队》的第一期——《肿瘤疫苗部队征途漫漫》的第3部分《非编码DNA疫苗,转移战场出奇兵》。
只讲故事,不谈治疗,这是本文知识性、趣味性所在。
本期关键词:溶瘤病毒,癌症,肿瘤免疫治疗,连载,治疗性肿瘤疫苗。
续上期:《溶瘤病毒疫苗,一线曙光在未来》(上期链接点这里)
(一)癌症疫苗研究的僵局
肿瘤疫苗这一概念提出已经50多年了,但是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学机制的原因,这种新型概念的抗癌“神器”一直没有奏效。
科学家们发现,淋巴细胞对肿瘤的浸润越充分,其对肿瘤的杀伤力就越强,患者的生存率也就越高。这背后的关键,在于“肿瘤特异抗原”。
我们了解到,癌细胞里会存在大量突变,因此在癌细胞的表面,会产生特异的抗原。它们就像是体内的“异物”,能够被免疫系统所识别。
为此,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癌细胞基因组的编码区,研究由这些突变基因产生的多肽或者蛋白质,能否用于癌症疫苗的研发。
他们失败了。目前,我们看到了不少希望,但希望始终没有变为抗癌的良药。
一部分研究仅能在细胞层面起作用,一部分仅对小鼠模型起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一款适合人类肿瘤类型的疫苗上市。
(二)非编码DNA打破僵局
会不会是我们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呢?
编码蛋白质的DNA只占人类基因组的2%,剩下的98%被认为是非编码DNA。或许,正是对于2%的执着,才让我们忽略了剩下的98%。
蒙特利尔(Montréal)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所(IRIC)的克劳德·佩罗特(Claude Perreault)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了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非编码DNA。
非编码DNA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绰号——垃圾DN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DNA序列,通俗地讲,基因就是编码某种蛋白质的一段DNA。
如果把人类基因比作群岛,那么,DNA就是围绕着它们的浩瀚大海,DNA的神秘与变化性一直引来科学家的争议和探索。
在DNA家族中,不包含制造蛋白质指令或是只能制造出无转译能力RNA的DNA序列,被称为“非编码DNA”。
非编码区的数量与生物进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微生物中,非编码区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10%—20%;但在高等生物和人类基因组中,非编码序列则占了基因组序列的绝大部分(约98%)。
遗憾的是,人们对于DNA规律的掌握大多集中在编码蛋白质区域,而对非编码区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由于功能不清,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野·乾于1972年提出用“垃圾基因”的概念来形容它们。
“垃圾”有多少呢?
21世纪之初时,科学家还估计人类基因组(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大约有10万个基因,但不到5年的时间,这一数字已经迅速跌至2~3万个,所以基因包含的DNA序列只占人类基因组总DNA序列的2%左右,也就是说,在人类基因组中,有98%的信息是看似无用的“垃圾”。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垃圾”DNA的功能之一就是调节基因的活动,如同一道指令一样,控制着基因。一些控制基因开和关的特殊蛋白(转录因子)能特异识别基因附近的非编码“垃圾”DNA,通过与它们相互作用参与基因的抑制与激活。
科学家还发现,大多数基因的开启和关闭是由附近的“垃圾”DNA控制的。它们就像是基因的“分子”开关,调节基因的活动。例如,在酵母中,大约30%基因上游的非编码DNA在基因调控中发挥作用。
大部分肿瘤特异性抗原来自非编码区
在拥有更大基因组的哺乳动物中,虽然特殊的有功能的“垃圾”DNA的分布要比在酵母中分散,但却在编码蛋白序列的上下游区域内呈簇分布。
特别在人中,许多的“垃圾”DNA序列的变化与复杂疾病如关节炎、共济失调症等的发生息息相关。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在很多情况下也是由一些特殊的“垃圾”DNA调节的。
甚至一些科学家猜想:可能正是“垃圾”DNA造成了人类个体间的差异。
(三)小鼠实验结果鼓舞人心
佩罗特研究团队猜测,已知的非编码DNA序列,可能已被影响基因表达的DNA甲基化“沉默”。然后,他们将研究方向转向非编码DNA序列。
通过向实验小鼠注射不同类型的癌细胞,佩罗特团队能够识别出大量来自DNA非编码部分的抗原。其中,一些抗原不仅是某种癌细胞特有的,而且是不同类型癌症的共同抗原。这使得研究小组能够开发出一种基于白血病细胞的疫苗,该细胞含有一些已识别的抗原。
实验小组将这些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测试发现每一个抗原都能消灭10%到100%的白血病。接下来,他们又重新注入了新的白血病细胞,发现小鼠体内残存抗原依然可以对抗白血病。这表明了这种抗原的长期效果。
(四)人体实验取得重要成果
随后,实验小组在人类白血病细胞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抗原。这一发现,为开发治疗人类白血病和肺癌的疫苗,提供了了可能性。
白血病和肺癌的突变基因处于序列两端,属于源头突变。IRIC团队专注于这两种特定类型的癌症。事实也证明,这种疫苗对白血病的治疗是有效的,这一事实在对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症方面提供了希望。
佩罗特团队相信,开发针对性抗原治疗癌症的疫苗,将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治疗癌症方法;一方面可以大大简化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其它治疗带来的诸多副作用。
这项研究的主要亮点在于,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非编码 DNA。
这对于先前的肿瘤疫苗研发,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先前的研究,主要研究依靠不同的方法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以此达到消灭癌细胞的作用。而此次研究将非编码 DNA引入整个免疫抗癌领域,这为整个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非编码DNA打破数十年来癌症疫苗研究的僵局,令新型肿瘤疫苗终于奏效!佩罗特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2018年12月5日出版的《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这一创新,是肿瘤疫苗研制的重大成果!
随着大量研究的逐渐推进,以及数亿美元资金正流入该领域,癌症疫苗的研发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该领域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
(未完待续,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