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洧水注》所涉新郑地域考略

A3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潧水,即溱水。又名郐水。即今河南新密市东溱河。《水经 · 潧水注》: “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径郐城西……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 [1]

洧水又东南迳郐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荥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

郐城,郐国故城位于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村,系西周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部分已被溱水冲毁。现存东墙长330米,丙墙长360米,南墙长435米,北墙长442米,残高5-7米。据《括地志》等记载,此地为西周时期郐国都城。城址下分布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3期)[2]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郐国故城(图片摘自密城记公众号)

《世本》,《世本》一书在战国史学史与历史文献学研究上十分重要。乔治忠等学者考析认为司马迁当时并未见及《世本》一书,该书可能是西汉刘向汇编战国时诸多零散文献而成,先秦时期并无此书存在。[3]

洧水又东迳阴坂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左传.襄公九年》,晋伐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杜预曰:阴坂,洧津也。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又晋居商参之分,实沈之土。郑处大辰之野,阏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

阴坂,坂一作阪。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双洎河(古洧水)上津梁。[4]

阴口(参辰口),邑名。春秋郑邑。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古洧水岸口。[5]

△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

洧水又东迳新郑县故城中。《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竹书经年》: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鄫。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

新郑县故城,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即今河南新郑市。西汉属河南郡。《方舆纪要》卷47新郑县:“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曰新郑,以别于京兆之郑也” 西晋废。[6]

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迳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段不弟,姜氏无训。庄公居夫人于城颍。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

郑庄公望母台,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西城区,洧水南岸。台高约9米,底周长约60米,夯土筑成,实际是南城墙的一段。《水经注》“洧水”条注,洧水“经郑城南”,“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8]

《郑伯克段于鄢》话剧

洧渊,古洧水一段之称谓。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都城南门外。即今新郑市区南双洎河之一段。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年),郑国发大水,人相传有龙斗于此,请子产进行祭祀,子产认为祭之无益,制止了祭祀。《左传·昭公十九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指此。[9]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46页。

[3]乔治忠; 童杰:《世本》成书年代问题考论,《史学集刊》,2010-09-01,第35页。

[4]《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第16页。

[8]郑州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郑州市文物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2,第108页

[9]政协河南省新郑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郑文史资料  第8辑  古今地名专辑,,1999.10,第141页

(0)

相关推荐

  • 远去了刀光剑影的郑韩故城

    走进河南新郑,仿佛又见到春秋时期的刀光剑影. 新郑先是郑国都城,是西周封国,姓姬.第一位君主是周宣王弟友,即桓公的封国.都城在棫林 (一作咸林,今陕西华县).<史记·郑世家>: 周宣王二十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郑地域考略(续)

    A4 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韦昭曰:华.国名矣.<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密市地域考略(续)

    A2 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襄荷水(子节水),按<河南省密县地名 ...

  • 《水经.洧水注》所涉新密市地域考略

    A1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 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

  • 《水经.洧水注》所涉长葛、扶沟、西华等地域考略

    A5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 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入焉.濮音仆.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津渠辍流.其渎中泌泉,南注东转为渊,渌水平潭,清洁澄深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尉氏县等地域考略

    A2 沟水上承沙河而西南流,迳牛首亭南,与百尺陂水合.其水自陂,南迳开封城东三里冈,左屈而西南流转,注八里沟.又南得野兔水口.水上承西南兔氏亭北野兔陂,郑地也.<春秋传>云:郑伯劳屈生于兔 ...

  • 《水经.沙水注》所涉太康、通许等地域考略

    <水经.沙水注>考略 A1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 沙水又东南迳牛首乡东南,鲁渠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又迳陈留县故城南.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 沙水,据<水经·渠 ...

  • 《水经.洧水注》考略

    A1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 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

  • 《水经.颍水注 》所涉漯河市、临泉县等地域考略

    A6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㶏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 ...

  • 《水经.颍水注 》所涉沈丘县、太和县等地域考略

    A5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迳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