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学生怎样开展暑期学习?

恭喜各位升入高中!

不要想“终于了结一个阶段,可松口气了,这回不用学习了”吧!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一不学习你就会落伍,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前几天我在大兴路边,看西瓜很好,精心挑了俩,陶100块付款,卖西瓜的大嫂没有零钱找,人家居然都采用扫码收款了,手头不怎么有零钱,而我却不会使用扫码付款。最后结果就是,我这个不善于玩新潮(其实就是懒于学习新生事物,居然不会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扫码支付)的,看好的西瓜就没有吃成……

但是,毕竟假期就是假期,你不一定仍然像初三那样去重复性地解题和训练,你可以换一个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显得更有意义,学习效率更高。

绝不赞成参加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培训机构“预习班”。理由如下:

其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除了记住一些东西,还要懂得如何寻求信息,并理解新信息的含义,会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策略、提升学习能力。

社会上机构的预习班里教什么呢?老师在替你读书。他把教科书的要点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地讲,让你理解之路“畅通无阻”;指导你记忆的“诀窍”,让你快速掌握一节、一章的学科内容,大大“提高”了你的效率;甚至帮你归纳考题的类型,让你很快进入“套路”。殊不知,你学习的最重要目标——提升自学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提高自己对学科本质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学科的基本情感,却未能很好地达成。开学后,也许前几次的小测验你会“占得先机”,但往往不能持久,因为从初中到高中,你的学习模式丝毫没有变化,依然是依赖外界支撑的、缺少自身强壮骨骼支持的,你对各学科学习的认识还是“包袱”、“包袱”、“包袱”,学得越多就越沉重。

其二,你要意识到学习将是你一生的营生,你必须爱上学习,这样你的一生才会幸福。过去,或许迫于中考的压力,学习上你一直按照别人的指挥东碰西撞。好歹中考结束了,你拥有了很长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可用于寻求真正的学习路径了,不要把宝贵的青春年华拱手交给别人支配了。你要通过独立阅读、积极思考(没有解题压力地、思想信马由缰地自由驰骋),去理解自己读的书籍,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理解力,形成对学科的独到见解,形成对学科的情感。而这些,才是你开学后持续学习的真正基础和持久动力。

那么,我关于暑期学习的建议是什么呢?

第一,进行开放性阅读。开卷有益。就自己喜欢的领域,不管它是不是高中阶段要学的东西,尽管去选择、阅读,不管它是否能够完全读懂,坚持读下去,就会有收获。

第二,为应对开学的什么分班考试啊,什么选课考试的,可以按照老师给出的范围,自己去提前学习新的课程。你一定要利用这段时间尝试一把自己读教科书、独立解答书中习题。你会发现,原来,没有老师的帮助,你自己也可以学它个八九不离十。然后,你的自学信心就陡然建立起来了!尤其是十一学校的学生读本,你读来就会感觉到,原来我自己真的可以学会。

不要被那些预习班的广告用语所迷惑,一定要相信,分班考试也好,选课考试也好,都是盯准了一个点——该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试想,一个并不喜欢学习,独立学习能力很弱,总想偷懒(通过上课外班寻求“套路”)的学生,即使勉强进入什么“实验班”、学习什么“高层课程”,会是什么情况呢?他只好垫底,高中阶段继续消极、被动,一次次体验失败感。

也许,开始阶段你会觉得自学比较慢。不要怕慢,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反复阅读、深入思考,实在不行还可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解释,观看有关实验的视频等,记下自己的问题,去跟小伙伴讨论。不要再奉行“问题不过夜”原则,高中阶段不但问题可以过夜,而且我们提倡把问题放在自己脑子里至少转三圈,才可以拿出来跟别人讨论,正是这寻求解答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

关于学习时大脑的感受,有如下两种情形,你认为哪一情形标志着学习的收获大呢?

(1)如坐春风一样轻松愉快,所有的东西都看懂、学会了,一切顺利。

(2)晦涩难懂,所读、所学一时还不甚清楚明了,有不少疑问在脑海里运转。

人们习惯上以为(1)是理想状态。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而言,当然(1)是理想的;但是对于学习者的收获来说,(2)才是正常的、理想的状态。朱熹说,读书有疑须使之无疑,而无疑则须使之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晦涩不清,有疑问,才会促使大脑不断运转,而大脑的运转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过程。

第三,根据家庭计划和实际,适当安排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这都是很好的学习。这个旅行未必是那些旅行团组织的,可以是自助游。如果在农村有亲戚,去农村住一些日子则是再好不过的了。生在大城市的孩子,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真实体验。我相信,跟大城市生活状态截然不同的农村生活,会给你的大脑提供丰富的、高营养性的刺激。当然,如果有条件,你还可以参加一些支教活动,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还小,怎么能教学呢?”,你已经不小了,15岁,按过去虚一岁的说法是16了,你查查历史看,很多历史人物16岁时已经有很成熟的思想,形成很多可观的业绩了。

请读者诸君尊重原创勿抄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