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抗血栓,氯吡格雷彻底拔了血小板的“网线”
如果这个世界上更没有血栓性疾病……
没有如果。与其等着血栓把心脏或是脑子里的血管给堵上,不如搞好预防。说起抗血栓的预防用药,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是不得不讨论的主力军。
血小板,是友军还是敌军?
村里有那么一群小青年,平日里习武论剑、锻炼身体,有耍大刀的,有打靶的,还有练胸口碎大石的。平安无事时,一天天也就这么混着过,一旦村子里有个风吹草动,这帮小青年就忙活起来了:有坏人进村了,他们一拥而上给干掉;村子里有红白喜事,他们抢着去抬轿子吹唢呐;村子里的灌溉渠溃坝了,他们会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溃口。
就当这个村,是人体的某个组织,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以及个头小小的血小板,就是村子里的那群小青年。白细胞负责构建起血液中的防御系统,清除身体中衰老的细胞;血小板的首要任务,则是在血管出现破溃的时候,参与凝血的过程,形成凝血块,封堵出血口。
一个血小板的一生,通常是沉默的一生:平均寿命一周,从出生到最后在脾脏里走向终点,啥也没干,就这么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去。
一个血小板的一生,要么一事无成,要么轰轰烈烈,没有中间状态。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冲着血液凝固去,同时把自己化成凝血块的一部分,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使命。
按理说,血小板这种刚烈的行为,在血管内不会发生。这是因为血管内的血小板通常处于非活化状态,不会触发凝血进程。
咱就当做此时的血小板,都睡着了吧。
“唤醒”血小板的方法有很多。遇见破损的血管内皮,或是遇见身体内没有出现过的异物,甚至是血流的速度出现了迟缓,都会激活血小板。
例如破损的血管内皮,那就像是乌云中突然出现一道裂缝,透进来的阳光会刺醒沉睡的血小板:“什么情况,是不是血管破了?起来!兄弟们快起来!献身的时刻,到了!”
血小板们就这样手牵着手,走向了一去不复返的凝血之路。
为什么要用药物来“抗”血小板?
问题是,血管内皮出现破损,并不等于血管破了,有可能只是因为高血压对血管壁造成的伤害,或是高血脂、高血糖造成的血管内壁的局部损伤。同样的道理。发现异物,不一定是刀枪刺进了血管,也可能是放置的心脏支架;血液流动出现停滞,不一定是血液流到了体外,也有可能是房颤时血液在左心耳里打转。
高血压、高血脂、心脏支架、房颤……理论上来说,这些疾病都会唤醒沉睡的血小板,此时的血小板,已经不再是那些英雄般的血小板,而是会召唤出血栓、行为危险的血小板。
必须提防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出现!
抗血小板类药物,可以让这些活跃起来的血小板偃旗息鼓,不再那么暴躁易怒,再次安下心来,或是等待召唤,或是悄然耗完一生。
氯吡格雷:论抗血小板,我是专业的
目前应用应用较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有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其中氯吡格雷属于噻吩吡啶类拮抗剂,替格瑞洛属于非噻吩吡啶类P2Y12受体拮抗剂。
阿司匹林属于哪一类?阿司匹林属于“开挂类”药物,以前讨论过,天选之子:阿司匹林,何以成为心梗、脑梗患者的守护神? ,今天主要讲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主要机制,秘密就藏在那个晦涩难懂的“P2Y12受体”上。
P2Y12受体,又名为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是安装在血小板细胞膜上的通讯天线,平日里血小板处于“睡着了”状态时会隐藏起来,形成类似“无线电静默”的状态,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并没有联系,大家都在血管里游来游去互不干涉。
当有那么几个血小板被激活时,这几个血小板就会立即发出警报,释放出高密度颗粒内的二磷酸腺苷(以下简称ADP),这ADP就像是活化血小板撒的一大把胡椒粉,周围沉睡中的血小板们一看周围气氛不对劲,纷纷支棱起了P2Y12受体。
亮出了P2Y12受体,这就建立起了战时通讯系统,更多血小板被激活,更多ADP被释放,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也会前来与P2Y12相结合,凝血瀑布开启,凝血过程启动。
看得出来,P2Y12受体很关键。氯吡格雷的作用,就是抑制住P2Y12受体的功能。这就相当于血小板刚登陆网络,打算和小伙伴们痛痛快快地开启团战,那边氯吡格雷过来了,一把就把网线给拔了下去,本来满格的信号,立即掉了线。
ADP无计可施,血小板们相互之间失去了联系,触发凝血的想法,就此被扼杀在了“攒局”阶段。
抑制住了P2Y12受体,就抑制住了血小板的激活,也就抑制了后续的血小板聚集,最终抑制血管内血栓的出现。不得不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的确是专业的。
关于氯吡格雷的几点小知识,了解一下
氯吡格雷并不是第一款P2Y12受体抑制剂,第一款上市的P2Y12受体是噻氯匹定,由于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等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有了强大的氯吡格雷,噻氯匹定退出了历史舞台。
起抗血小板作用的,并不是氯吡格雷本身,而是氯吡格雷在体内的代谢物,因此,氯吡格雷是一种提前体药物。由于代谢受到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影响,氯吡格雷与某些药物合用时,可能会相互影响疗效。
氯吡格雷对P2Y12受体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某血小板遇见了氯吡格雷,那该血小板直至消亡,都不再具备凝血的功能。想要血液中血小板整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需等体内的血小板全部“换一遍”。前面说过,血小板的寿命约为一周,因此,氯吡格雷停药后一周,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才能全部消除。
凝血与出血,是一对矛与盾。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有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同时也会增加潜在的出血风险。因此,如何平衡这对矛盾,颇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