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之数字特征(三)
五、数字三
三之为数,备受古人青睐。神话故事与宗教传统中充满了预示性的“三部分”,即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出生、生存、死亡。三就像一个巨人一样,顶天立地,并连通天地。道教有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胜境玉清、上清与太清,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之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定位有天、地、人三才,天下可三分。道教有三种修行场所,分别为宫、观、庙。《老子·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指的乃是修行之基本品德。
道教将天、地、水称为三元,信奉天官、地官与水官。《唐六点》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另外,三元之说也见于科举之中,即称中了解元、会元、状元为连中三元。在明朝,殿试之前三名状元、榜眼与探花,也曾被合称为三元。日、月、星被称作三光,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道家认为人有三魂七魄。魂,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之精神;魄,指依附形体而显现之神气。据(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十四》“魂神部”记载:
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阳和之气也;一名爽灵,阴气之变也;一名幽精,阴气之杂也。若阴气制阳,则人心不清净;阴杂之气,则人心昏暗,神气阙少,肾气不续,脾胃五脉不通,四大疾病系体,大期至焉。旦夕常为,尸卧之形将奄忽而谢,得不伤哉?夫人常欲得清阳气,不为三魂所制,则神气清爽,五行不拘,百邪不侵,疾病不萦,长生可学。……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是此时也,三魂不定,爽灵浮游,胎光放形,幽精扰唤。
道家认为,养生修道务在制御幽精,保养阳和之气。在黎明时分或夜间入睡前,叩齿并呼三魂,反复三次,即可神气常坚,精华不散,疾病不侵,鬼神畏惧。特别是在农历每月之初三、十三与廿三日晚,三魂皆弃身游遨,飚逝在外,应当拘而制之,使无游逸。有关拘留之法,感兴趣之读者可参阅《云笈七签》。
佛教中也有很多“三”,如药师佛与其左右胁侍日光、月光菩萨,合称药师三尊或东方三圣;阿弥陀佛与其左右胁侍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或西方三圣。佛教典籍有经、律、论三藏,并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修行之果味也有三个境界,即罗汉、菩萨、佛;佛教也有三种修行场所,分别为寺、院、庵。
探究古人对数字“三”钟爱有加之理论来源,颇有意思。从地位尊卑来看,窃以为其理论根据是三角平衡原理,即三角形是最稳固之图形。映射到人际关系上,大致可看成三足鼎立是较稳定之结构,如三国时期;对立面太多,则易形成“诸国混战”之局,如战国时期;若仅有两方分庭抗礼,则其中一方会长久苦不堪言,如南宋时期。稳固的另一个例子,是辫子或绳子的第三股,它使得编织得以进行。
六、数字五
国有春秋五霸,神人有三皇(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好山有三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音乐有宫商角徵羽五声, 天体有金木水火土五星;学识渊博称为学富五车,人生乐事有五子登科;人有五官曰眼耳鼻舌唇,粮有五谷曰稻黍稷麦豆,五色曰青黄赤白黑,五金曰金银铜铁锡,五行曰木火土金水,五方曰东西南北中。
数字五表示一种完美结合,因为其可拆分为阴阳两仪与天地人三才。数字五在九宫图中居中而坐,这使得它成为一个不偏不倚、贯通上下左右的中庸之数。老祖宗们发明算盘时用一粒上珠表示五,而秤杆上表示五之地方都刻有一颗星。周朝时军队之基本编制为“伍”,其由五名步兵组成,作战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五种长兵器配合使用。这种由五兵构成之交错战斗整体,反映到中国象棋中,即双方各有五个兵卒。
在中国人之传统思想中,阴阳五行是影响深远之文化观念,而中国古代哲学从微观到宏观都可概括为阴阳两性。古人认为,阴阳是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之出发点,五行是构成世间万物之五种基本元素,它充盈天地,无所不至。先人们利用五行生克之哲学创作出很多学问,如中医脉理学、饮食禁忌、命相学、命名学、婚配八字学等。中医理论也以阴阳学说与五行生克为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记载:
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
……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跟数字五有关之记载不可胜数。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中记载: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弱,胆为怒,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善,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其中不少理论在其他古典医学书籍中都有引用或发挥。
五行配五音,古人甚至将其应用于战争领域,如《六韬·龙韬·五音第二十八》曰: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
五是一个“中庸”之数、“贯通”之数,居中稳坐且可畅通四面八方。前文曾述及九宫图(或其对应矩阵)总共有八种不同形式,但不管哪一种,数字五都不偏不倚、坐镇中央,使八个方位两两对称且合而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