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推荐 | 中国画里的“意象”与“意境”

《黄山雄风》/宋涤

比如,同样是描绘黄山风景,有的人照摹黄山,这只能是表现黄山的“象”。有的人不仅观察到了黄山的外形,并且领悟到了黄山的气质和生命。黄山就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飞扬的神情,有雄浑的动势。每一座山有头、有面、有四肢,有脉络。每棵树也像人一样,枝干传情叶传声。

云和水的流动,也像人的感情一样,或汹涌澎湃,或静水微波,或飞流直下,或清泉细流,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把云水的种种自然属性来作为人和生活的象征。这就是艺术上的“物我两化”。当一个人因忘己而随物而化时,物化之物,亦即是存在的一切。

《九华山》/宋涤

人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讲的是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栩栩然飞来飞去,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周。忽然一梦醒来,原来自己是庄周不是蝴蝶呀!这一下可把他弄糊涂了。到底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然而,庄周和蝴蝶毕竟是不同的,这就叫“物我两化”。把自己与对象融合为一个,得到因物化而来的全盘美化、艺术化的历程,这就是物我合一的历程。如果把这种境界表现在绘画上,我们所描画的对象,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达到微妙的境地,这就是以意成象了。

“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情化而显现出来。“意象”是中国美学史发展的成果。到了唐朝,“意象”这一名词,已经被美学家、画家比较普遍地使用了。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

《松瀑图》/宋涤

关于“意境”。“境生于象外”。“象”是某种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则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追求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形写神。意象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意境。

《江山秀美图》/陈忠洲

“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既包含有“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又包含自己特殊的方面。“意境”的内涵比“意象”更丰富。在绘画上,要把客观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过来,经过集中、筛选、加工、改造,融进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用艺术手法充分表现出来,就成为“意境”。画家要具有审美的心胸,必须超越世俗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保持内心的虚静态。在虚静之心中才会“胸有丘壑”。苏东坡说“虚,故纳万景”,这样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才能表现出客观真实的“境”。

《山水有清音》/陈忠洲

当然只有深刻认识客观对象的精神实质,才能有更深远的意境。绘画创作在这方面成功运用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八大的山水画在立意、为象上的突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他以空灵流动的构图,简约含蓄的笔墨,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他以山水寄情,通过融入情感的景色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绪,画面产生了苍凉凄楚、感慨万千的深远意境。

艺术形象要抓住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强调表现,不能普普通通。只有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夸张,舍弃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避免了面面俱到,应有尽有,这样才能使绘画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使绘画比自然更美。只有竭力描写最主要的东西,才能赋予对象鲜明的个性,才能引人入胜,打动人心。为了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山可以更高,树可以更小,水面可以更宽,船可以更远,境界也就更高。

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中国传统书画要求“计白当黑”,因为黑处并不能曲尽其妙,绘画创作在注重黑色的同时,还应当懂得空白的价值及其运用。用空白来突出主题,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计白当黑”“黑白互依”,便是虚实结合这一美学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

如传为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表现了浩渺的大江中的一叶扁舟,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垂钓者的悠闲,他大胆的剪裁取舍,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了空濛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画面情景交融,描绘出诗一样的境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提炼。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空白能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远悠长的感受。石涛的作品《风雨夜归图》上明明没有画“雨”,却能让人看到雨丝,听到雨声,感到雨势,收到无中生有的效果。

(0)

相关推荐

  • 如何欣赏中国画(九)

    很多国画收藏爱好者在欣赏一幅国作时,往往只注重笔墨实处,而忽略留白.甚至认为,留白过多是画家"偷工减料",不负责任.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中国画中的留白. 八大山人·鱼 画面无水,又处处 ...

  • 中国古典园林如何营造景观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历史上都具重要地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早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早期雏形"囿", 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景观与 ...

  • 摄影时怎么留白?有什么技巧和注意事项?

    摄影作品留白,可以突出主体,创设意境,升华主题,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根据本人的实践体会,建议如下: 1.充分发挥留白的重要作用 摄影留白,就是画面中在实体景物之外留出一些空白,使画面构图简洁,主体突出 ...

  • 全国艺术家共迎新春佳节 书画家送祝福:施文虎

    依微显真情 静溢褪铅华 --浅谈施文虎工笔画与中国文化 依微显真情,静溢褪铅华,这是对画家施文虎工笔画作品的最好诠释.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就会沉醉于画中的景象,这是一种非常高妙的绘画语境,是画家将 ...

  • 艺术推荐 | 国画里的春天,扑面而来的春意!

    古画中的笔墨,就像是一幕幕穿越时空的光 经过百年千年,它的绚烂依然还在流淌 千百年前的春天 就是这样,被定格.被抒写.被凝视 绿意朦胧 [鸟 语 花 香]▼ ▲ <桃花春柳> 李蝉 清 咏 ...

  • 艺术推荐 | 国画里的禅思和美学

    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在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时,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 这个"山静日长之意"蕴涵着中国艺术 ...

  • 魏云飞——中国画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境是中国画美学的本质,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什么叫意境?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如果探究其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和庄子的美学观点.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qu ...

  • 艺术大师画作里的构图、光影与意境

    ✖ 缅甸画家 Myoe Win Aung作品欣赏 -摄影作品欣赏 / 点亮你的拍摄灵感-  头条有偿征稿   分享您相机和手机里的遇见 - 投稿方式 -

  •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胡迎建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方式.要求在思维中不脱离具体物体进行的形象创作.是要求生动可感的有 ...

  • 艺术大师画作里的构图、光影与意境!

    缅甸画家 Myoe Win Aung作品欣赏 优质公众号推荐

  • 意境!中国画里的一叶扁舟

    一叶扁舟 文 / 朱良志 在中国文化中,渔父本来就是智慧的象征.庄子也曾是一个钓叟,他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见他,许以高官,庄子拿着钓竿,头也不回,说道:"从前楚地有个神龟,死了已经 ...

  • 中国画的“意象”与“意境”

    什么叫"意"?我们在评论中国书画时,常常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断意连"."立象以尽意"等等."意&q ...

  • 推荐【名画荟欣赏】意境,中国画的灵魂!

    意境,是画家采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的和谐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妙合.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的灵魂. 苏轼曾在<东坡志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