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谈天共一灯——董其昌联墨鉴赏
听雨谈天共一灯
——董其昌联墨鉴赏
天津大学 刘锋
客渚含兰思
寒灯照雨声
董其昌书法拓片
此幅行书联墨是董其昌为避居西溪的隐士邹孝直的‘河渚草堂’所写的对联。杭州有“三西”,西湖、西泠、还有西溪。北高峰将西湖和西溪隔开。西溪之胜在于水,但和西湖不同,园区约70%的面积是河港、池塘、湖泊、沼泽等水域。微雨过后,有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胜处。西溪湿地现辟为国家公园。如果说西湖是明丽,那么西溪就是婉约,这需要不一样的审美心境。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溪》一文中是这样描绘的:“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桑树蓼花,疏篱茅舍,处在芦花浅水边的是“泊蓭” 。这是明末隐士邹孝直的居处。《西湖志》卷十八古迹三“泊庵”条引《西溪百咏序》谓“在西溪秋雪庵南荻苇中,乃邹孝直之庄,邻有王之声、李蟠玉、胡彦远,鳞次芦洲,构隐钓读。”
另据《续甬上耆旧诗》所载《河渚杂咏》,其《邹氏草堂》诗的小序中说“前辈邹孝直先生始来河渚构丈室,额曰‘河渚草堂’遂卜居焉。四方名士多造庐燕饮,河渚之名实始于此。其后诸君皆次卜筑。今草堂非复故物。
草堂后面是个轩,门前一幅对联就是董其昌所书的“客渚含兰思,寒灯照雨声”。 邹孝直的生平已不可考,从此幅对联来看,当是与董其昌同时代的人,而且交往颇深。 “客渚含兰思”是指在河渚构筑草堂以居,正像幽兰在空谷一样。“兰思”也有出处,唐代诗人刘沧《寄远》有:“蕙心迢递湘云暮,兰思萦回楚水流”。“寒灯照雨声”或是从唐代诗人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诗中化来,其中两句是“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老友夜话,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其境之幽,其心之静,是另有一番情趣的。或许这也是禅境吧。
董其昌的联有禅境,画有禅境,书也有有禅境,而统一在此幅联墨中,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南京礼部尚书。著有《画禅室随笔》等。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他在《画禅室随笔》自述学书经过,对后人颇有启迪: “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
董其昌的书法作品于冲淡中见幽远,自然中含空灵,呈现出淡泊宁静、潇洒自如的个人风格,此幅联墨就是其中的杰作。对董其昌的书法,评价最高的是康熙皇帝,他说:“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欤?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则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欣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夐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见《佩文斋书画谱卷六十七》)于是赵(孟頫)董(其昌)书法风靡清代初期和中期书坛。
书艺好而人品不好几乎是董其昌的定评,这是颇令人遗憾的。后来者当以此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