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道不轻信——《论语》悟读【392】

铁面无私,大人秉公执法;

明查秋毫,君子重道轻言。

《论语》第十五篇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的言说来举荐他,也不因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其建议。”

【悟读】

最是巧言不可信,从来大智状若愚。

君子重道不轻信。本章夫子强调君子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不察,不可“因言举人,因人废言”。

坐想是思维,表达是言说。言语往往是思维之物质外壳。

一个人尤其君子须当注重礼义忠信的道德准则。高谈阔论,而寡见少识,如蝉不知冬,于己于人,皆无好处,为君子所不耻;出身低微,其言合义,须当采用。君子之为人,中道直行,不偏不倚,客观中正

以言举人,其害也大。战国时赵王以言取人,任用了“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赵括,导致了长平大败;诸葛亮素有知人之名,用了“言过其实不谙实战”的马谡,失了街亭,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因言论人,君子不屑。夫子弟子三千,有个叫宰予的能言善辩,位列孔门“言语科”之首,夫子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大白天睡觉,被夫子诉为朽木不可雕

本章夫子想要表达的有几层意思:

其一,“有言者不必有德。"话说得漂亮的人,不一定就品德高尚,须察其言观其行,不可因一面之辞而轻易举荐;“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正是伟大教育家夫子之谆谆教诲。

其二,一个纵有这样那样的不好,只要其言有理在道,须当虚心听取,切切不应“因人废言”。

其三,万事万物,总在变化。一个人品行端庄之时,所言或金玉良言,句句在理;一旦星移斗转,道德败坏,其言往往口是心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