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又福一一认得庐山面,不在此山中
贾又福 《月归》 56.5㎝Ⅹ65㎝ 2006年
任何一个有朝气,胸怀远志的中国画家,在浩若烟海的中国画传统面前,惊心动魄之余,不免望洋兴叹。然而,他绝不却步,而是以各自的眼光和勇气,果断地抉择,稳步地前进。
贾又福 《临摹石涛作品》
68㎝X48㎝ 1963年
贾又福 《临摹石溪作品》
34㎝X22㎝ 1964年
所谓识得庐山面,一言蔽之,即看准历代每个大师在历史上特有的闪光点。面对这些闪光点,察其艺术发展的步履,领悟其艺术形成的诸多因素,深谙其艺术的闪光精神和艺术手段,苦苦地追索其心其迹,恭心顶礼、呕心沥血,梦寐以求,定将得到历代大师们的恩赐。
贾又福 《临摹黄宾虹作品》
68㎝X45㎝ 1963年
贾又福 《可染先生树法》
43.5㎝X34.5㎝ 2009年
所谓不在此山中,即不满足于栖身大师麾下。总在大树底下乘凉会感冒,不加思索地扑向大师发光点,会像飞蛾一样,自取毀灭。放眼艺术发展天地,避开历代大师们的锋芒所向,而攀新的艺术高山,才有希望。艺术的可贵本性,惟其创造。历代大师的闪光点,体现了他们各自特有的真性情及其审美内容,审美经验,高超的艺木手段。正因为他闪着绚耀的光彩,夺人眼目,所以往往以其强大的力量抑制追随者们的独立创见,而成为后来者的障目之叶。也惟其如此,要认得庐山面,又要不在此山中。难!
贾又福 《山乡亦仙乡》
68㎝X136㎝ 2005年
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常常给我们带来启示,推动事物发展的力量,常常萌动于对前人固有的成就不满而另有所图。这一一就是立志开拓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而开拓自己的艺术领地的重要关键,是立足与众不同。一个是着眼在历代大师接触尚少,开掘欠深,甚至根本没有触及的领域,这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另一个是必须选择自己最热爱的,感情最深厚的人、事、天、地,画家以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全部生命投入之,与之同生死,共命运。画家在这片沃土上卧薪尝胆,艰苦地成长起来,终将获得其艺术生存、发展的条件,得天而独厚,方能与前人鼎立矣!(文/贾又福 1987年5月于北京)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