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山游记
三峰山游记
三峰山,又名三峰尖、三峰岩,又称三子拜母山,离兰溪城西北20公里处,位于黄店镇境内,海拔高627.5米。这里林木葱茏,涧水淙淙,山峰巍峨,景色怡人。
相传晋朝时期,在三峰山上有一个山洞,此洞天将下雨,洞内必有云气先出,人们说是白骨精在作怪。有个方士叫葛稚川又名葛洪的人,到此洞修炼仙丹,撰写了《神仙传》,时间过了好几千年,葛稚川修炼成精。为了纪念他自己修炼仙丹过的地方,他便使用法术变成了大峰下面有三个小峰,排列得如三子拜母一样。因此,三峰尖又称三子拜母山。
到了宋朝年间,三峰山下周边出了陈天隐、董少舒和金景文三个大孝子,在兰溪市三峰山一带,至今流传着陈天隐、董少舒和金景文三个大孝子的故事。
陈天隐,字君举,今黄店镇大坞陈村人。父早丧,端重好学,奉母冯氏笃孝。政和四年季夏,母卒卜葬于三峰之阳。时六月赤日如焚,先期祷乞云雾覆棺,已而果应,葬毕云散,人皆异之,筑庐墓之后,面疏食终三年丧。宋宣和五年,金华郡守范之才呈奏朝廷,诏恤其家。列祠乡贤。
董少舒,字师仲,邑人也,世以儒,稍笃行著乡,当父亡土筑庐墓。左有灵芝生紫叶,黄干士大夫多赋诗以赠之,以为纯孝所感。
金景文,字唐佐,居三峰之坡,少年力学,博通群书,坦夷浑厚不求,闻达见者羡其清风亮节,与妻包氏事亲竭诚,俱以孝闻。亲没庐墓。夜见天光下烛,五色灿然射墓上,人以为孝感所致。
宋咸淳四年(1268),知县事沈应龙以陈天隐、董少舒和金景文三个大孝子又奏请于朝廷。立碑建祠于学宫之后,建三贤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后人。由此,望云乡也改名为纯孝乡。柱联孝子贤孙出于此典。
三子拜母山,此三子便是陈天隐、董少舒和金景文。由于孝敬感动了上帝而变成了三个小峰。此乃另一种民间传说。
宋代著名理学家金履祥有诗曰:“佝偻度崎岩,盘礴踞危石。夜凿丹井深,碧瓦孰搏填。云胡半空中,有此千载迹。中峰函剑气,幽洞飞灵液。霏霏人间雨,往往此中出。阴崖采芝人,东岗并游客。虚谷远应声,重崦近城隔。而我独油然,振衣表千尺。川原一以眺,苍茫浩无息。长风拂中袂,太清可嘘吸。乃知艰险余,始有高明极。”“何当摄飞烟,高举振长翎。倒景凌三光,达光天地窄。”“闻巅有古瓦,不知其初何以至此。”认为此处是人间第一胜景。
下得山来,三峰殿口有凉亭,亭石柱联勾画了芝堰地貌和人文历史:“南绕桐山通建德,北沿芝水达兰江。”“路近三峰何处非名山胜迹,地联两邑此间有孝子贤孙。”
凉亭进去百余米,有一殿,始建于宋政和间的瑞峰禅院,后改名三峰殿,殿口有村,故名三峰殿口村。正殿供奉的道君实是一位真人。他是后汉安徽人,名叫方储,是三峰殿口村方姓的先祖。据该村《方氏宗谱》:“公谓储,字圣公,能洞识先天,役使鬼神,官至洛阳令,谥黟县侯,赐号仙翁。”《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方储,后汉人,字圣公,讲孟氏易,方储精图纤。建初间(76——84年),举贤良方正,对策天下第一,拜仪郎,持洛阳令。” 方储精通《易经》和《图纤》这类隐语、预言之书,能测凶吉,因而香客对这位名叫方储的三峰老人至诚至信,一年香火缭绕,朝拜者甚众。
三峰山峰峦秀崔,高山耸立,林木葱葱,涧水淙淙,松风阵阵,山鸟啁啾,登高远望,实乃心旷神怡,果是一处游览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