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沉思录(09)——健康与寿命
常看到一些微信群或公众号推送一些养生方面的东西,多冠以名医、教授、大师之类,大多数文章,其观点,不是无关痛痒、人云亦云,便是荒唐可笑。
什么是健康?愚以为,健康应该包含身心3个方面,首先,身体内部的运行高度和谐,很少生病,就像电脑拥有很好的硬件基础;然后,心智的运行也高度和谐,很少有烦恼,就像电脑的软件系统安全、易用、高效;最后,身与心之间高度和谐。
中医的作用是什么?医,是相对于病而言的,那么医的作用就是去已病,防未病。古代就有“卫生”这个词,本意就是护卫生命。从语言角度讲,卫生和医疗是相似的,只不过医疗更注重“已病”。
中医能不能延长寿命?当然可以。《黄帝内经》开篇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百岁”就是健康人的正常寿命。由此我们可以推想,百岁多一些可能就是健康的极限值,著名学者潘启明(代表著作《周易参同契解读》)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该在140岁左右。当然,有些人的先天禀赋不是很好,那么自然寿命也会大打折扣。中医学好了,知道怎么趋避利害,怎么(以更少损害健康的代价)对治疾病,在自然寿命的范围内,减少疾病所折损的寿命还是不难的。
但是,不得不说些泼凉水的话。如果你自己不懂中医的话,要想靠中医实现健康,那就别想了,这几乎没有可能。有3个原因,第一,你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会发生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发生了什么;第二,医生帮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来得太晚;第三,高明的东西总是稀缺的,我们更容易接触到的是商业欺骗。
关于当今中医水平下滑的原因之一。如果仅仅从思辨能力来看待学术,那么中国的学术鼎盛基本上都在汉朝以前,比如《道德经》是哲学的终极,《商君书》、《韩非子》是管理学的终极,中外几千年来从未超越。但是,为什么到了现在中医就这么“软”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政权的影响,一个是商业影响。
政权影响。首先,统治者的逻辑是为了顺应他们自己的意志,这个意志很可能偏离真理,比如清朝时期编撰《四库全书》,本意应该是文化大集成,实际上的效果却是文化大清洗。其次,掌握权力的人未必有能力指导具体行业,比方说清朝时期由皇帝授意由御医编修的《医宗金鉴》,在黄元御看来,这本书毫无价值,应该直接烧掉。最后,国家机构不要轻易去干涉具体行业(大凡“禄命”很旺的人,脑子在其它方面大多不怎么样)。有本书《疑难病证倚细辛》,里面讲到宋朝的时候政府干涉中医行业,引起的行业混乱和疗效下降,前车之鉴,很有必要节录过来:
“北宋开宝中(969—976年),宋太祖命卢多逊等考验得失,增药尤多,编撰成《开宝本草》。宋天禧(1017—1021年)中,真宗赐高公相国,去痰清目,进饮食一方(见《御药院方》)。嘉祐(1056—1063年)中,宋仁宗又使掌禹锡、林亿、苏颂、张洞为之补注《开宝本草》。治平(1064—1067年)中,宋英宗为孙用和奉御太医令著《传家秘宝》,而孙性识明敏,通经学,精医方,得岐黄之秘。以上本草书皆未论及细辛量之多寡。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光禄卿林亿校正唐《千金翼方》,所有唐朝量只字未改(表1)。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沈括(存中)隐居润州(镇江)梦溪园作《梦溪笔谈》,论及细辛,未书其量,仅辨其真伪而已。而后元祐(1086—1094年)哲宗时,陈承著《本草别说》中始见细辛论量问题。时正值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宗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后1107年陈师文校正《和剂局方》,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多以温补香燥小量药为方。当时医事制度,由熙宁间改翰林医官院为医官局,严考试,起度量,主规矩,称权衡,分六科。某方书用药,多从方圆立案,而后制度又屡变,考取合格始准报官挂牌行道。既行之后,又每月严课,或有荒谬,小则撤牌读书,大则令其改业。其精微郑重之意,因不减周官。当时遇民有疾,拟求医救治亦不自由。建中辛卯(1101年)八月,徽宗下诏:'诸路(省)遇民有疾,委官监医往视给药。’辛未又置安济场:'养民之贫、病者,仍令诸郡县并置。’足证为医者之难,民疾求医药者亦难。清代周扬俊说:'自宋以后不传,故取效寡而活人之功疏。’为医者亦受儒之影响于门户之槛。”。
至于商业影响。如今的医院,更像是纯粹的商业机构。前些年莆田系医院闹出的魏则西事件,西安的假疫苗事件,可见,所谓的“医疗行业”,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在利欲熏心的背景下,思考问题的角度是经济效益而非他人健康,就中医行业而言,当前国内假冒伪劣药材、假中医泛滥,中医中药已经沦为坏人行骗的道具,医德已丧尽矣。我无聊时试探过很多中医实体连锁店“某某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信中的中医“老师”、“大师”等,中医水平都相当低,至今未遇高人。
相反的,中国近代大批优秀人才活跃于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为什么呢?很容易解释,那是一个统治力(君主集权)极弱、社会相当混乱的时期,一没有政权,二没有商业,学术自由,自然能出很多人才。
从阴阳术数的观点来看人的寿命。万事万物的结构只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结构,一种是后天结构。所有看得见、摸得着、有功用的,都是属于后天。关于这个问题,柴中元先生的《老医说医》第一部《养生曝言》中认为是“人道”和“天道”的差别,非常在理。天道就是先天,由后天入先天是收敛过程,人道就是后天,后天是发散(耗散)过程。阴阳术数这个门类所有的预测、解释类的东西都依赖于后天。我们的身体,也是后天结构。后天结构典型的模型之一就是《河图》,运转过程是阴阳两侧同时从中心向外旋转并脱离中心(耗散),整个过程经历生、壮、病、死。所以,一切生命,开始的时候内部能量大于外部侵蚀,内部能量能够约束内部结构的运转,表现为成长,到了后期,内部能量变弱不能抵御外部侵蚀,内部能量不能有效约束内部结构的运转,人就出现生病直到死亡。中国道家所做的事情就是抑制死亡,思路很简单,第一,减少外部侵蚀,比如说去声色;第二,增强内部能量,比如气功导引、炉火内丹之术,当然,据说还有外丹之术。道家如果玩的好,有可能逆转后天结构,就会出现返老还童的景象(当然,这也是有极限的,永生是不可能的)。
到这里,健康和寿命就讲完了,生、壮、病、死是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减少人祸即是人道,挑战规律“逆生返克”即是天道。人道有人道的寿限(小周期),天道有天道的寿限(大周期)。天道就是把生命的小周期跳转到大周期,拉长了生、壮、病、死这个时间范围而已。当生命的内部能量不能驾驭内部结构的运转,就会生病。小孩的生命处于“生长”的阶段,所以小孩的病容易治疗;老年人的身体处衰老的阶段,所以老年人的病难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年人治病实际上是在抑制衰老。至于药物,金石草木只是外部助力,草木本身也是有寿命的,所以也只是“裱糊”之功。
顺便讲一下,除了先天结构和后天结构以外,还有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区别。比如说佛家,佛家自己有一套对事物的解释,道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佛家和道家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不同,共同点是,都讲述的是内部世界。像儒家、法家、兵家,他们的应用范围都是外部世界,这样分开来看待,事情就非常清晰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这些东西以天道的境界来处理人世的问题,实际上是给人们灌输一种混乱,这就是为什么当今的儒家多出伪君子的原因,因为根本就达不到修为高度,只装出了个模样!至于解决俗世的现实问题,儒家则远不如法家简明高效。
至于仙道鬼怪、法术祝由之类,我从不轻易去否定他们,自己没有见到过,不代表世上不存在,不能证明,不代表是错的。我早年也是对鬼神之说嗤之以鼻,直到自己因为建房误挖到坟墓而发生通灵,我才对“鬼”的存在深信不疑。这件事更加证明了我的观点,所有的“物”都是有灵性的(不存在纯粹的物质),只是有没有和我们处于同一个维度,如果和我们处于同一个维度,就可以被我们的灵性所感知,也可能被我们的灵性所驾驭(如“驱兽”之术)。《黄庭内景经》讲“泥丸百节皆有神”,大抵即此景象。
如果有人对延长寿命感兴趣,可以了解下道家。我对道家不甚了解,仅仅读过《周易参同契》、《乐育堂语录》、《云笈七签》等寥寥几本著作,皆未用心研究。然,道家对于先后天八卦的解释非常高明,其阴阳顺逆思想亦让我颇多收获。总之,普通人不可能“逆生长”,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就是减少那些缩短寿命的原因。
网络让信息海量增长的同时也让信息中的谬误海量增长。愚以为,到了“微信”的时代,这种小圈子的方式实际上让人们的视野更加闭塞,这种模式,未必让信息海量增长,却让信息中的偏执和谬误海量增长。很多人迷于手机,实际上只是迷于去加固自己的偏执。
曾被人拉到某某名医“营养搭配”的微信群,说是怎样怎样饮食能提高营养。我问他们,如果严格按照这种方法来操作,你能保证所有的人健康都能改善吗?如果不能的话,是不是说明这个就不靠谱?我就被踢出了群。
又曾被某某中医群拉进去,看到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某名医说自己有一条养生秘诀,就是不吃糖。我问发文章的人,宋美龄被报道爱吃巧克力糖,为什么活了106岁?她和这个“养生秘诀”对着干,为什么能长寿?英国首相丘吉尔一生酷爱抽雪茄,也活了91岁。我又被踢出群。
类似的例子不堪枚举。想想看,连疾病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可能能解决养生的问题。前些年,有损友给我推荐国外某某日用品直销(传销)品牌,如果仅仅因为方便高效,我也许还会考虑,但是,他告诉我说是为了保护健康,我当时就觉得很可笑。道理很简单,自然界的动物生病的概率低远比人类低,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怎么可能是无尘无菌的?它们吃喝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度提炼、精确配比的?反倒是人的环境越来越偏离自然,疾病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生活中最常见的“纯净水”,也非常可笑,这些东西只会和健康越走越远。
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希望延长寿命,即便不能延长寿命,也可以通过减少病痛增加在世的美好体验。话说回来,人活一世,死了以后能被后人记住的,是在世的时候做了些怎样的事情,而不是这个躯壳的状况。
人是天地造化,天地有多复杂,人的健康就有多复杂,多少人皓首穷经尚且不能悟道,治病、养生岂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情?《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圣人之道鲜矣”,很多被别人奉为真理的东西,轻易用一两个反例或者一两个类比就可以让其变成落汤鸡,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对于明显错误的东西深信不疑,为什么就没有人认真去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