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念今(一)
怀古念今(一)
文/吴敏
远去的喧嚣,苍老了历史的印迹,碎碎的文字,记录下往昔的精华。
――题记
在茨沟营的农家乐,吃着清爽可口的凉拌柳叶、味道醇厚的柴火炖鸡、喝着小米粥莜面鱼鱼“各混饭”,听着村民娓娓讲述茨沟营的古往今来,他们谈起村里的“老物件,老古迹”如数家珍,古物古迹,代代相传的古老故事,让我这个对“人文景观”兴趣不大的人,不由得也产生了一些怀古情怀,思绪穿梭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想联翩。
一 石碾,守护村庄古老的记忆
茨沟营四面环山,群山叠嶂,山林面积多,耕地面积少。早年间,茨沟营四周发现了大量银矿,村民靠山吃山,开矿、碾银,据记载那时有釆银民工万人。四周山上有无数深不可测古代矿洞,遗留着大大小小研磨矿石的石碾、石盘,由此可以想象历史上此地矿业的规模。
村里随处可见的石碾静静躺在角落杂草中,有的保存完整,有的纹路已经斑驳,模糊不清的漕纹,镌刻着当年的繁荣昌盛和乡人们往日的生活印记,见证了茨沟营曾经的繁华与失落。如今,石碾成为村人们休憩聊天的坐垫,是孩子们摆家家、攀爬的乐园。被尘封了几百年的故事,和那退却的繁荣一样,遥远悠长。
二 军事关隘要塞,从校场、旗台、拴马桩说起……
因矿工啸聚,纷争不断,明朝派兵驻防,茨沟村因此改为茨沟营。有当地碑录,驻守在茨沟营的军队,共有1200人之多,嘉靖三十三年,提格设守备,后来由守备级别升格到参将级别,驻军参将仇时明(按照清代职官制度,参将是仅次于总兵和副总兵的地方军事将领,为正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曾管辖龙泉关、娘子关、固关等重要关城要塞。
他们内管社会治安,平定钱财引起的暴力事件;对外抵御敌人越界侵扰。军队安营扎寨后每天得操练士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防患于未然。古代练兵除了骑马射箭,还得摇旗呐喊制造声威,茨沟营村外遗留有练兵大校场、小校场和插旗子的旗台。
锦袍银枪亮甲,校场点兵忙。 校场、旗台、拴马桩让人联想到古战场,雄关漫漫,马蹄声急急而来,掀起一路尘土,四处飞扬;北风烈烈战旗猎猎,催征的战鼓低沉的号角,长空雁叫,边关隘口那一轮关山月……怀古太投入了,耳畔居然回响起荡气回肠的《关山月》。
三 花戏台好戏连连
茨沟营虽处群山合围之中,却是晋西北通往河北阜平方向的交通要道,那时的茨沟营村民“靠路吃路”,为南来北往的马队、商人提供吃住一条龙的服务。
驿站、客站、酒馆、当铺、作坊、店铺应有尽有,虽偏居一隅,确是繁华富庶之地。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当地官员便大兴土木,修东西城门,建庙宇12座,驻军参将仇时明对修建戏台特别上心,前前后后修了9座戏台,每修建一个戏台,除了邀请地方上的名流,还把家乡的老母也接来看戏,以示庆贺。
当他们坐在凌空欲飞的阁楼上,欣赏着灵巧别致的戏楼以及流光溢彩的戏角时,仇参将甚是得意,喜滋滋地问母亲:“母亲,您看这戏楼盖得怎样?”他本以为母亲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对戏楼的精美赞赏一番,可谁知老夫人听完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好是好,就是缺了点东西。”听到此话,仇时明吃了一惊,以为戏楼有啥缺陷,忙追问道:“请母亲明示,缺了点啥?”
母亲依然淡淡地回答他:“缺几个把环。”母亲的话如醍醐灌顶,他不由得低下了头。缺把环的意思是你拿不走:“即使有把环你也拿不走,何况没把环。”母亲不希望他劳民伤财建那么多戏台,又不好直接数落他,用'缺把环’点醒他,从此以后他不再修戏台。
戏台多,但应关城门附近的“花戏楼”最热闹。花戏楼得名,不仅仅因为戏楼彩绘鲜丽漂亮,而是这个戏台为各种戏曲提供平台,是一个综合性娱乐场所,什么戏种都可以去这个台上唱。各种戏剧杂在一起,便称之为“花戏楼”,听起来很像国际上“维也纳金色大厅”,也如老上海的“百乐门”。
四 深山庙宇青灯古佛,转眼云烟飘过……
方圆不大的茨沟营,曾经有12座庙宇。那时,生活在这里的人,应该是处处闻余钟罄音,时时沐浴在佛光之中。
如今只剩碧霞祠,也叫奶奶庙,里面供奉着头戴饰宝凤冠,身着华丽服饰,面容丰润慈祥,各持宝物,文雅端坐的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正神。
三位仙姑的义兄是财神爷赵公明。法宝为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圣、诸侯、天子等,不论贵贱贫愚与否,降生都要从金斗转动。从前信士求儿女,都要拜三霄娘娘,所以,民间称三霄娘娘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
茨沟营奶奶庙'灵验’的名声久远,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庙会,来上香拜佛求子还愿的香客络绎不绝。
相传,有一位家住外乡的叫月娥的女子,生性宽厚,心地善良。可就是没有子嗣,四月十八这天,也来祭拜奶奶神,求神赐她一个孩子。与她同来的,还有几个或祈福或求子的妇人。她们天不明就起床,带了干粮早早地向茨沟村奔来。因为她们听说,拜祭奶奶神,越早越灵。
就在她们快到茨沟村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位穿戴破烂的老妇人正抱着一个小孩哭泣。小孩面色蜡黄,看来已奄奄一息。老妇人的哭声非常凄楚,听得让人揪心。
其他人还在继续赶路,月娥却怎么也迈不动脚步,停下来问询起来。经打听,知道老妇人家住深山小村,老汉、儿子都已离世,媳妇没奈何远嫁他乡。家里只留下了她和孙子艰难度日。前几天,孙子不知得了什么病,不吃不喝,日渐严重。她好不容易向邻居借了几两银钱下山给孙子看病,不想碰到一伙强盗,把钱给抢了去。月娥听了老人的叙述,非常难过,再看那个瘦弱的孩子,悲悯之情更是溢满心扉,就不由自主地把准备上布施的几两银子全掏给了老人。而且,月娥见老妇人身边的口袋空空,把干粮也一并给了老人。
老人谢过月娥后下了山。月娥却犹豫起来,不知道该不该再去庙会。去吧,自己已身无分文,拿什么去求奶奶神?不去吧,已快到庙前了,有点可惜。转而一想,还是决定前去,大不过去看热闹罢了。又快步追上了同伴。同伴们都笑她傻,忘记自己是干啥来了。
她当然没有忘记。只是,她确实没办法上布施,只在奶奶神面前默默许愿,明年再来敬拜。可谁知她一回去后就怀上了孩子,而且还是一对龙凤胎,喜得一家人不知说什么好。倒是同来的那几个却没有一个如愿的。之后,人们越发相信茨沟村的奶奶确实灵。从此,月娥每年都要来祭拜奶奶神,与她同来的善男信女也一年比一年多。
据当地人讲,村西边有个“西大寺”,当年气魄恢宏,庄严肃穆,香火很旺盛,如今西大寺已毁,只剩遗址。
向导带我们去西大寺遗址,从平坦宽阔的地里位置和残存的碑块,可推测其当年的建筑规模比较宏伟气派。
据说,很久以前,村里高姓一族,人丁日渐兴旺,但坟地却显狭隘。族人做出了迁坟之决议,要将坟茔迁至村西的向阳山坡上。可就在他们准备迁坟的头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奇事——山坡上凭空多出一尊体型高大的弥陀雕像。
佛从天降,是一件喜事。高姓族人停止了迁坟。村民们也都纷纷跑来朝拜。但又不免疑惑:这大佛究竟从何而来?
稍后,才知道水峪沟正在修建一座寺院,工程已接近尾声了,佛像却平白无故没了踪影。村人因而分析,弥陀佛是有意落座于茨沟营村西这块风水宝地,所以才一夜间飞到这里。于是,村民们顺佛意,随人愿,在那里建了寺院,称其为“西大寺”。
五 姑洞 灵魂的修行,一个山洞足矣,一卷经书,风烟俱净……
向导说西大寺的后山腰有个“姑洞”,曾经有一个尼姑在那里修行过,要带我们去看看。站在西大寺遗址抬头望去,果然望见半山腰处绿枝掩盖了一个洞口。同伴说我:“与其来茨沟营当山野村妇,还不如到姑洞去修行哇。”
修行,是一个人最深度的自律,而我道行太浅,怎么hao得住那种寂寞。我来茨沟营为享受一段:“悠闲而安静,沉浸又陶然”的美好时光,一口山洞打坐,一顿淡饭饱腹,一盏昏灯伴影,一卷经书度余生……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如此淡泊人生。不愿意修行,我还是决定去看看“姑洞”。(未完待续)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