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35,3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字意双解:
掌握了大道,天下万物便都来“投靠”你。相互往来却无伤害,大家同享平安。音乐和美食,会使路人为之停步。“道”用言语来表述平淡而无味,(难以道全)。“道”看不尽、听不尽,它的作用却是无穷尽的!
旁注:
掌握了大道的人,自然获得了大成功。获得了大成功的人,如果可以接近、交往的话,谁会拒绝呢?掌握了大道的人知己知彼、知万物,因此他不会象常人一样因“利益”而发生纷争。什么该得?什么该舍?他清楚得很。音乐和美食是“有形”的,它们容易被你我感知而发现。“道”呢?它不太容易被你我看到,也不太容易被你我听到。关键的是即使你我看到了也不可能看全,听到了也不可能听全。
为什么用“象”老表示道?我在前边提到过易学中的“象、数”,“象”用来表示宏观,“数”用来表示微观。人们真正掌握了宏观的规律,微观的规律可以自然衍生出来。在老子看来,“道”是既宏观又微观的存在。同时,宏观的重要性要胜于微观。人们平时讲细节决定成败的前提是大方向一定要正确才行。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刘晓林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字意双解:
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加强;想要废去,必先繁荣;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就是所谓的既微妙又明显,柔弱可以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水,国家的“威严”不可以轻易向人炫耀。
旁注:
没有收敛哪来的扩张?一个人的弱强、废兴等必须有对比才可以显露出来。否则,这些对立的特征从何谈起?在这里老子并非讲“歙、张”等的先后顺序问题,而是阐述事物的辨证关系!没有收哪来放,同样没有放哪来收……柔能克刚,刚同样也可以克柔。
通常我们的认为是“柔定克刚”是不全面的,至柔与至刚的临界点分别在哪里?对于一个物体都很难确定,更何况天下万物呢?“鱼不可脱于渊‘在本章是可有可无的句子!与通章的内容联系并不密切。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