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王铎5个套路,练就他的“神笔”功夫

九大山人2020-05-23 21:42:00

王铎是明末清初的帖学巨擘。诗文,书画兼擅。其主要成就是行草书,确切的说是大字行草书。

王铎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后世评价王铎书法,有“神笔”之称。

一、王铎书法风格主要特征:

笔连字连,一笔到底,夭矫翻腾,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粗看似乎点画狼籍,不计工拙,细审则精微处应规合矩,无懈可击。字字攲侧不稳,但经过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呼应,却又显得协调自然。点画浑厚,变化多端,但不刻露粗率,相当节制合度。 马宗霍《霎月楼笔谈》评论说:“明人草书,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纵而能敛,故不极其势而势若不尽。”允为确评。

一是用墨的独创性。王铎的用墨,由湿渐干,由干渐枯,燥润相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尤其是创造性的利用涨墨来粘并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使字的形态简洁,避免琐碎;另一方面造成块面与线条的对比组合,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二是章法上的独步古今。元以前的人,强调“似攲反正”,但一般都着眼于单字,在偏旁部首的组合变化和单字的体势变化上作文章。但写大字行草书,如果一个字一个字追求体势的变化,就会显得琐碎散乱。王铎创造性的扩大变化的单位量,从一个个字,变为一组组字,连续几个字的左斜,连续几个字的右倾,将“字不作正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变为行不作正局。数字甚至半行,一行为组合变化单位营造对比变化,组合关系。对比单位量的扩大,将每个字的体势变化推向每行字的轴线变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比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刘熙载《艺概》),这种以字组,以行为单位的组合变化,使整体篇章更加大气张扬。

三是大字巨幅的实线连缀和笔画的繁密,加长

王铎的大字巨幅作品,结构造型上有两大特点:

一是变前人字与字之间牽丝萦带,似断还连为不换笔意的,牽丝萦带与笔画不分的实连,使两字,三字,甚至数字粘并连结为笔意不断的一组字,把一组字当一个字写;

二是在字法结构上,不取晋唐的简约散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笔画完全循以楷法,一笔不减,不以约定俗成的符号代替偏旁部首,笔画更加长的则使其长到极致。

知道了他的风格就能抓住他的书法套路

1、浓墨要用活

浓墨是最常见的用墨方法,但是浓墨要表现出来厚重感、“吃”进纸里,气息上还要通畅。用浓墨,一定要避免死、滞、浮。

2、淡墨要自然

在用淡墨方面,董其昌也是高手,但是董其昌和王铎用淡墨的创作方法是不同的。董其昌以禅入书,追求的是平淡轻逸的感觉,所以多用水兑墨用淡墨书写。而王铎的创作思想与之不同,习惯于“一笔书”的方式,据说王铎在创作时,必须蘸饱浓墨,再蘸清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水和墨都达到饱满的状态,才开始书写,一次可以连续书写十余字至墨枯再蘸墨,会出现墨淡对比很强烈的“块面”。所以要出现创作上墨色的变化,不要养成写一个字蘸一次墨的习惯。

3、涨墨要妍美

涨墨是王铎的创造,因为在此之前,书家用墨讲究水墨调匀,而王铎反其道而行之,水加墨或墨加水的方法,就是对用墨的彻底颠覆。古人说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涨墨本身就是润墨的一种极致,而润墨的控制需要非常小心,写的太快,墨不如纸,写的太慢,则容易写成“墨猪”,见墨不见笔。

4、燥墨要险绝

孙过庭《书谱》中讲到:”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就是说,燥墨一般要表现出来飞白、枯笔、渴笔的状态。这种墨色可以为作品增加老辣、痛快的笔意。但是燥墨的出现,不能刻意,所有墨色的变化都要在自然书写中产生,才能表现出枯润对比的意境。

王铎对于燥墨的运用也多有选择性,草书作品喜欢”一笔书“的方法,由浓到枯,由润到燥,一派自然天机。行书作品则是虚实相间,没有草书作品那么夸张。

5、用墨须懂知白守黑

墨为黑,只为白,阴阳相生相克,处理好黑白,也就能把握好整体的章法。想当年林散之请教黄宾虹用笔用墨之理,黄宾虹先生说了些很深刻的道理:

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