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扎堆发热 咳嗽,其实是在“秋后算账”!祛湿、祛火食疗推荐!

上文曾写过立秋之后为何咳嗽的孩子特别多?最主要原因就是夏天的空调惹的祸,具体请参考文章链接夏天的空调,秋天的咳嗽!孩子的身体就这样被伤了!

《内经》曰:夏伤于暑,秋生痎疟。意思就是,疾病发作具有延迟性,是因为有伏邪,即暑邪因夏天贪凉比如冷饮、空调等导致蛰伏于里,及至秋天寒热交争开始发作。

民间有句谚语:秋后算账,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认为:秋应肺,五行属金,主肃降,收敛,为冬天的闭藏做准备。所以很多养生文章提到:秋天是肺气当令。

当令即肺经经气旺盛,表现活跃,可以理解我肺经开始回来复职了!

为何在夏天表现没有这么明显?

答:因为夏天与心相应,心当令,阳气蒸腾,心火旺盛,五行中心火是克制肺金的,所以夏天肺不当令,不得志,只能忍气吞声。

所以夏天吃点凉的、吹空调、洗个冷水浴,顶多拉个肚子,肺受点风寒也忍了,因为心火旺。

夏天热,孩子为纯阳之体,表现的更热。所以出汗多,睡眠不好,这是许多家长不能忍受的,于是空调打开,让孩子好好的睡觉看似无可厚非。

出汗多,口渴严重,当然冰箱里的冰镇西瓜,雪糕,冷饮更爽,许多孩子贪凉图快。殊不知后果很严重。

空调打开让体内暑热之邪散不出去,郁闭于里;冷饮伺候,体内寒湿内停,脾阳不振。

这些郁闭于里的暑热,当天气一入秋,阳气收敛入里遇到同属阳的暑热,阳气旺盛则表现为发热,所以入秋之后很大孩子开始莫名的发热。

这些寒热伤了脾的运化功能,导致体内水湿不化,泛滥成灾。水湿在上焦停聚就聚成痰液,在中下焦就是秋季泄泻。

当秋天肺当令之时,发现自己被寒热热邪包围,所以开始清凉门户。因为谁让肺有洁癖。中医认为:肺喜清肃,不耐寒热,。

其实这很像全国最近搞的如火如荼的:拆违、查环保,创城运动。

原来领导在任为了经济发作,发展太猛了,把城市建设搞成大猪圈,空气污染严重,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新的领导上任,新人新气象,新领导是个爱干净仁,是可忍孰不可忍!统统给我拆掉,暂时的民愤不可避免。

所以初秋的咳嗽,你可以理解为肺在清理门户,打扫呼吸道,排除夏天的寒湿之邪。

许多孩子家长会说,老师明白你说的道理,但孩子都咳嗽快一个月了,就是不好,为何?

那是因为孩子的脾胃在夏天伤的太深了,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加上饮食不注意,所以导致秋天的咳嗽旧湿未除,又添新湿。

还有更重要一点。初秋的咳嗽不易好是因为寒热夹杂,湿热夹杂,加上气温起伏不定,孩子很容易旧邪未除,又添外感,被风寒束缚,更加咳嗽,反反复复不愈。

以下丞林摘选一些祛湿的食疗、药物仅供参考。

1

先来说一说如何祛除初秋的寒湿茶饮。

初秋的气候特点就是气温转凉,但湿气流连忘返,所以这一阶段寒湿感冒频发。

苏叶、生姜、陈皮是这个时节,家中常备的药食。发现孩子冒雨感寒时,可以及时给他取苏叶6克,生姜2片,陈皮3克,煮水喝一喝,解表散寒、温胃化湿,能够有效帮助身体抵御寒湿之邪,预防寒湿感冒发生。

如果不慎中招,不要慌,还是依旧可以用藿香正气水来解救的。

除了药食的防治之外,家长还应该尽量避免孩子吃凉菜、喝冷饮,这也是为了减少中阳受损,内生湿滞,由内而外有效预防内有湿滞,外感寒湿的情况发生。

2

其次说下祛湿的中药:五苓散与平胃散 

中医里面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就出了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在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方子。

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

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的疾病。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

后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为这些方子是当时皇家组织编写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个祛湿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来去除脾胃的湿气的。它的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讲的是: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这个方子现在已经有了中成药,叫平胃丸,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导致的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因为这个方子的苍术药性燥烈,因此没有水湿之气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五苓散或者平胃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自行使用,需要找专业的中医师辩证使用。

3

最后推荐袪湿食疗:“红豆薏米粥”。

“红豆薏米粥”里说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赤小豆身形瘦长,而红小豆颗粒更圆,个头也稍大于赤小豆。二者都有祛湿的效果,但论祛湿、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红小豆远不如赤小豆。

《本草纲目》中记载:“赤小豆以紧小而赤暗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色淡者,并不治病。”说的就是赤小豆与红小豆的区别。所以,熬“红豆薏米粥”应用赤小豆。

《神农本草经》载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容易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容易脾虚湿盛。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赤小豆莫属。

薏米即薏苡仁,有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之分,两者都擅长祛湿。不同之处在于:生薏苡仁偏寒凉,直接煮粥易伤脾。而炒薏苡仁寒性会减少,其祛湿效果比生薏苡仁更好。因此,熬制“红豆薏米粥”应用炒薏苡仁。

薏苡仁可以在家自己动手炒,取干净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微黄色、鼓起时取出,放凉,略有焦斑,微香即可,亦可到中药店买炒薏苡仁。

《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所以袪湿常常与健脾相伍。

以上文章理论部分为原创,食疗中药方为摘录,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感觉能帮助更多人,请果断转发。

欢迎加入论坛“儿推微课堂交流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