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别哭!夏王朝不在河南,成周不在洛邑,中华文明不在中原

(作者:赵辉 民族科学家)探源五千年中华文明,还原华夏文化发展传承史,是当今中华民族世纪崛首要完成的历史重任。为此,真实而完整地还原华夏文化启蒙、形成、发展、传承的历史脉络,为中华文明建立科学、真实、经得起历史与文化检验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成为笔者的历史使命、民族使命。

虽然当今史学界与考古界对中华文明中最重要阶段的夏王朝夏文化的起源认识,顽固地认为在以河南二里头考古遗址为中心的黄河地区,但经过百年的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认识不仅没有得到科学证实,更严重的后果是导致了夏王朝历史存在的虚无,让华夏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历史基础,让中华文明失去了自身本土性发展的初始阶段。夏王朝中心不在河南,夏文化也不是在河南形成与发展并传承,当然以河南二里头考古遗址为重点的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只能是无果而终,不论耗费多少的资金、时间与学术资源。只有在中国气候与地理分界线的淮河中游涂山地区,才能完整地还原中华文明的上古历史与文化,并能科学地、全面地加以证实。

中国先秦历史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历史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成为促进中华文明史研究的基石;一些错误的结论甚至严重误导了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方向。其中,西周时期的成周概念与历史,就存在严重的错误或研究结论的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囫囵吞枣,缺乏证据链的完整性与历史发展的关联性、必然性,直接导致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方向性错误、地域性错误。

成周历史是西周历史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概念,与西周的镐京有着同等重要地位。在西周的发展史中,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西周王朝正统的统治中心——镐京。现在中国史学界与考古界,基本认为成周是以西周洛邑为存在基础的西周王朝副都,管理着西周的日常事务,尤其是军事管理。但历史事实真是这样吗?一个认真、对历史负责的学者,就没有对此产生过怀疑与质疑吗?

成周,屡屡见诸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其中历史中的成周是确实的,与宗周是西周历史中的两个最重要概念,但至今并无考古发现证明成周等同于洛邑。因为成周承载着西周时期,中国东方的统治中心地位,近代学界和地方几乎千篇一律地将成周反复注释为洛邑,即今天的洛阳,给世人造成一种成周即洛邑的假象。甚至成为当今中华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立足洛阳二里头考古遗址的主要依据,形成铺天盖地的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论”。历史事实果真如此吗?当我们深究历史,却发现成周与洛邑是完全两个概念,成周在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地位要比我们印象中重要得多。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即使在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也没有表述为迁都成周或成周洛邑,而是直称为洛邑,可见成周与洛邑实为两地。后世之人将洛邑附会为成周,一是历史研究的不严谨,二是地方利益与荣誉感使然。其结果是将中华历史研究引入歧途。

以出土的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是解开西周成周之谜最可靠的途径,以被篡改后的历史文献为研究依据,只能是南辕北辙于历史事实相距甚远。如“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篡改为“我南望过于三涂”并将“三涂”具体地名化、山名化,“虩事蛮夏”篡改为“虩事蛮獶”,是对还原历史真相的严重亵渎。

比较确实关于“成周”记录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有:

《圉礵》、《圉卣》铭文曰:“王蘡于成周,王易(赐)圉贝”

《盂爵》铭文:“唯王初贲于成周,王令盂宁邓伯、宾贝,用作父室尊彝。”

《德方鼎》铭文:“惟三月,王在成周,祉武王福自蒿,咸,王赐德二十朋。用作宝尊彝。”

《叔夨方鼎》铭文:“隹(惟)十又亖(四)月,(祓)才(在)成周。咸(祓),王乎(呼)殷氒(厥)士,齍(齎)叔夨(虞)厶(以)尚(裳)衣、车马、贝卅朋。敢对王休,用乍(作)宝叔夨方鼎铭文简释(尊)彝。其万年扬王光氒(厥)士。”

《静方鼎》铭文:“八月初吉庚申至,告于成周,月既望丁丑,王才(在)成周大(太)室,令(命)静曰:“卑女才噩(俾汝司在曾鄂师)。”王曰:“静,易女(锡汝)、旂、巿(韍)、采。”曰:“用事。”静륽(扬)天子休,用乍(作)父丁宝(尊)彝。”

《十三年□(兴)壶》铭文:“唯十又三年九月初吉戊寅,王在成周司土淲宫,格大室,即位,囗父佑兴,王呼作册尹册赐兴画靳、牙僰、赤舄。”

《应侯见工钟》铭文:“隹正二月初吉,王归自成周,应侯见工遗王于周。辛未,王各于康,荣伯入佑应侯见工,赐彤弓一、彤矢百、马……”

《十月敔簋》铭文:“隹王十又一月,王各于成周大庙,武公入佑敔,告擒馘百,讯四十,王蔑敔历,使尹氏授赉敔:圭、瓒、贝五十朋,赐田于扲五十田,于早五十田。”

《令彝》铭文曰:“唯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察。丁亥,命矢告于周公宫。公命造同卿事察。唯十月初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造令舍三事命众卿事察、众诸尹、众里君、众百工、众诸侯侯甸男,舍四方命。既咸命,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用牲于康宫。咸既,用牲于王。明公归自王。”

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正月,抓住商纣王大举用兵于东南地区、淮夷地区,将殷商的正规部队全部派往东南地区、淮夷地区的时机,千里奔袭,一举歼灭商纣王七十万用囚人拼凑起来的军队,消灭了商纣王。殷商王朝就此灭亡,建立了西周王朝。从始至终殷商王朝的灭亡,不见殷商正规军队的身影,这是为何?殷商王朝灭亡后,在东南地区淮夷地区的殷商成建制正规军队,西周王朝又如何安排以安抚殷商军队?以怎样的政策来安定天下局面?这是周武王、周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历史研究成果,周武王在伐纣时,在淮夷地区作战的殷商的全部正规军,可能已经与周武王达成了某种默契,才使得周武王孤注一掷,一战消灭商纣王。在淮夷地区的殷商正规军也没有及时回援与周武王决战,成建制的殷商部队接受了周武王的招降或投诚,在淮夷地区原地驻守并管理着东南地区淮夷地区,称为殷八师。

《逸周书·度邑》:武王曰:“呜呼,旦!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其有宪命,求兹无远”。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

我图夷,兹殷”是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后的两大国策,虽然周武王本人没能实现,但继承者周公与周成王身体力行,实现了这两大目标。因为西周宗周镐京地处西陲,不便于对东夷地区的统治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副都东都来加强对西周东部地区的军事管理、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

在哪里建立有效的、便于军事管理、行政管理与经济管理的西周王朝的东都成周,不仅是当代史学界要研究的问题,更是周公与周成王在周王朝建立之初,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周公与周成王考虑的问题关键,显然要比现代史学家、考古学家考虑的要全面与实际。那就是利用殷商遗留下来的成建制殷商八师,在紧邻中国东部、南部的中原、南距淮河一十五公里处的北淝河四方湖古城,建立西周的东都——成周。继承殷商王朝遗留下来的殷八师,军事威慑东南地区的淮夷方国,并以殷八师作为安定东南地区的军事部队,以各地分封的各地诸侯在成周进行行政管理,以富庶的东南地区、淮夷地区的赋税征收做为西周王朝统治的经济来源。

《今本竹书纪年》:“(成王五年)夏五月,王至自奄,迁殷民于洛邑,遂营成周。”“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位于淮夷地区的“奄”极有可能就是现在的四方湖古城,周成王与周公迁走其国君后,建设成为西周东都成周,成为管理中国东南地区的行政、军事、经济中心。

在整个西周时期,因为靠近淮夷地区的四方湖古城成为西周的东都成周,大批的西周王公贵族来到成周四方湖古城,管理着殷八师或成八师,担任着成周的行政管理职务。因此,我们现在才可以发现许多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着许多西周军队与东国、南国、东夷、淮夷之间的军事冲突;记载着许多西周周王、群臣与成周事件的记录;记载着许多因军功受赏赐、为周王奔波进行行政管理受赏赐,将赏金铸成青铜器传给后世的荣誉记录。其中,西周时的膳夫克青铜器铭文,就记录了数次奉命巡视成周京师、八师的情况:

《克钟》铭文:唯十又六年九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康剌(厉)宫。王呼士曶召克,王亲令:“克,遹泾,东至于京师。”赐克甸车马乘。

《小克鼎》铭文:唯王二十又三年九月,王在宗周,王命膳夫克舍命于成周,遹正八师之年,克作朕皇祖季宝宗彝。克其日用朕辟鲁休,用介康、纯祐、眉寿、永命、灵终。万年无疆,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宗周钟》铭文记录了周王命令西周军队与东南地区的一次军事对峙,宗周钟【铭文】:王肈遹眚(省)文武,堇强(觐疆)土南或□□(国孳、子)敢臽(陷)处我土,王□(敦)伐□(其)至,□(扑)伐氒(厥)都,□□(孳、子)乃遣闲来逆卲(昭)王,南尸(夷)东尸具(夷俱)见,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朕有)成亡□(竞)。

禹鼎铭文记录了西六师与殷八师,东西夹击鄂侯的历史事实,“烏虖(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或(國),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内。”

从某种方面来说,西周时期的东都成周定都在距离淮河中游涂山北的四方湖古城,犹如明朝时期的北京城以京师来驻防边陲,以稳定东南地区,直接行政管理东南地区,实现周武王的“图夷”国策。

虽然,对于西周时期的成周地理位置的认识,主流史学界与考古界以东周时期的洛邑为主导,但种种证据表明靠近东国、南国、淮夷地区的四方湖古城才是西周时期的东都成周。宋朝出土的周宣王时期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是最强有力的证据:

《兮甲盘》铭文: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周宣王命尹吉甫管理成周地区的赋税,到了南淮夷,淮夷人原本就是我西周王朝的供赋人群,为西周提供各种赋税,如有懈怠即进行武力讨伐。为了我西周的诸侯、百姓、市场繁荣,没有不敢不来到成周四方湖古城进行交易;敢提供货品到南方地区者,会遭到刑罚。西周历史上的著名时期——“宣王中兴”时期,大概就是由此来历,由尹吉甫再次实现了周武王的“图夷”宏图,再次振兴了东都成周。“皇父作都于向”(《竹书纪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诗经》),尹吉甫重新建设了西周东方都城成周于向地四方湖古城,实现了“宣王中兴”,并将成周四方湖古城的华夏文化发扬光大,振兴了华夏文化与中华文明,使得尧舜禹时期诞生的华夏文化,成为光照中华万世的精神之源。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淮夷人的《民劳》、尹吉甫的“作都于向”实现了“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弃尔劳,以为王休。”“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惠此中国,国无有残。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的西周王朝最后的辉煌——“宣王中兴”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就此走入辉煌发展时期。

“名曰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公羊传.宣公十六年疏】,洛邑不过是周武王“图夷,兹殷”中的建设的一个“周道”驿站,为“图夷”而建设的“周道”终点站——四方湖古城,才是“王所都也”的西周王朝东方都城——成周。

中华历史是篡改不了的,华夏文化、中华文明必将重新振兴光大,中华历史必将翻开新的一页。用青少年时期生活于成周四方湖古城北七十五公里处符离集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结束西周王朝成周地理的学术之争,还原中华文明的本来历史,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变迁,告诉世人哪里才是古中原、哪里才是天下之中,是再恰当不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