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孩子内向怎么办?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孩子4岁了,自从上幼儿园后就不太爱出门,现在上了半年,更不出门了,连周六日都不太愿意出门,性格内向,喜欢排气扇,出去玩要带着“排气扇”(可能就是个纸箱而已),别的小朋友碰了他的,他就要回家,有时候出去了,别的小朋友和他说话,他也不回答,不理,有时候让他打招呼也不好好打,可能用拍人家一下的方式,怎么办?
明镜解析……
4岁左右的孩子从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说,是刚刚开始有了“我”和“我们”的概念,同时,对于“我”和“你”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不清的,因此,当外界有人开始要拿自己的东西时(他认为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是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认为是自己的,那就是自己的),一定是要保护的,而反应的方式也都是本能,肢体反馈是最常见的,这也是人的本能反应。因为,人类早期的行为模式就是搏斗,只不过后来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开始有了思维,也开始有了规则意识,道德观念,也才能区分什么事儿需要武力解决,什么事儿需要言语沟通。这一切都是每个人的经历。只不过,父母看到自己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才唤醒了这部分的意识,但是,却忘了自己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所以,带着理解和探索的心态对待这件事,对于亲子关系的养育是有很大帮助和促进的作用的。
再说说孩子内向的情况,有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性格。有的人成年人话不多,与外界接触少,人际交往简单,甚至喜欢宅在家里,这不能定义这个人自闭,内向,孤独,孤僻等等,这都是人为的理解,而且也只能代表个人的观点,因此,这是偏颇的,不中正的。成人尚且有这样的情况,更何况孩子呢?一个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更没有丰富的阅历,见识也比较有限的孩子,他能做的就是自己能做的事儿,想做的事儿,因为这样会安全,舒适,放松。如果打破这个状态就会害怕,担心,焦虑。父母最好协助孩子完成这个阶段的成长,他是在建立自我意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了自己的喜欢和意愿,这对于长大后的自我独立性养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被打破或干扰,比如强迫孩子和其他人玩,又或者是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儿,玩的游戏,那么,这就是打破和干扰,孩子就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和整合,结果导致孩子今后的一段时间性格一定是胆小、自卑、依赖和分离焦虑的。但是,孩子能够完成这个过程,这些现象就会减少,甚至不会发生。所以,父母的爱是要智慧的引导,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控制。
孩子早期建立安全感的时候都需要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件来陪伴,比如公仔,玩偶,汽车,积木,树棍,书本等等,什么样的都有。对于父母来说,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是,对于见识有限的孩子来说,这是他的全部。因此,父母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个行为,这个现象,有句话:站在孩子的世界里了解孩子,比在自己的世界了解孩子会更加真实!成人的思维是几十年养成的,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也是玄幻的,就像父母看不懂孩子的画,听不懂孩子的话,不明白孩子的行为,都是一样的。如果父母要控制孩子一定按照成人认为的那样成长,必定会培养出来一个自我缺失的“机器人”,并且,这个“机器人”听从指令的期限很短,因为,进入青春期就开始对抗和反驳了,而这时候就是父母认为的“叛逆期”了。
总结,尊重孩子成长的意愿,理解孩子成长中的异想天开和天马行空的行为,引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卡点和困扰,协助孩子建立自我成长体系的架构,陪伴孩子经历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父母其实做的并不多,想的也并不复杂,只要做到允许和接受就好。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并不长,十八年之后机会越来越少,十八年之内时间也不是朝夕相处,日子屈指可数。因此,做父母能做的事儿,改变父母能改变的,同时,允许自己和孩子做不到,改不掉的事儿,亲子关系完全可以轻松、和谐、快乐的,不必为某一个行为、某一件事阻扰了彼此的自然生长。当发现自己有对孩子强迫改变的时候,最好在心里说一句:对不起,打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