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唯仁者能好人(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好(hào),喜爱的意思。
恶(wù),厌恶、讨厌。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喜爱人,也才能厌恶人。”
儒家讲“仁”,不仅强调“爱人”的一面,而且还强调“恶人”的一面。孔子在本章明确指出有关“好”“恶”的原则。仁者、不仁者皆有其好恶的原则,所谓小人、盗贼也能合作谋事。孔子所强调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突出强调仁者应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义利观。唯有坚持正确的“三观”,其“好人”就不会是因谄媚而巧言令色,“恶人”也不会是因私怨而明争暗斗。只有仁者才有公平公正的胸怀,赞美、喜欢他人自会出于客观公允,而绝不会夹带偏见;批评、厌恶他人也会一针见血而不遮掩,更不会掺杂私念。
本章应结合上一章加以理解。上一章指出,不仁之人不能久处困境,也不能安处乐境,即使心所喜也不能“好”,即使心所厌也不能“恶”。只有仁者,一切才会出自内心。当然,孔子所强调的并不是指特定环境里应该“好”什么人、“恶”什么人,而是强调唯有仁者才会是非分明,形成正确的“好”“恶”观念和态度,二者也才能对立而和谐地地存在一个统一体中。
本章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世界上,除了作为“人”这种生命体的自然属性,还要和其他人以及环境发生必然联系,于是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属性的个体,对外界所持有的是非观、好恶观,就不能出于一己之私,更不能固执己见,而是应该修己安人。
为政者则兼具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尤其以政治属性最为重要。为政者的一切喜好都将直接影响着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为政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以仁德之心待人接物,一切出于公心,不将个人好恶强加于人,不以个人意志影响决策,更不能为一己私利而劳民伤财,推动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会得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仁者,必须站在“人”的立场,秉承仁德作出具有“人性”的决断,一切言行皆发乎“人情”,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方为仁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