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

这是村庄物语第226篇原创推送

这是怎样的场景呢:怀里抱的婴儿,由妈妈抱着。至亲的人,比如奶奶、姑姑,向他拍手。那孩子会咧嘴咯咯笑,还会张开双臂,要抱。不相干的人,向他拍手,他可能扭过头去,往后缩;有的,还会吓哭了。

除却原本相熟识的因素外,也许还有个亲与不亲的原因。有的本就未曾谋面,但孩子也不认生。皖北人说,这叫“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或者更直白也更深刻一些,就是“骨头眼里亲”。

血脉亲情所展示的,从来都是神奇的一面。它常在睡梦中萦绕,更在现实生活中驻足。父母或者子女有事,另一方会有某种感应。这不是神话故事,而是血脉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感知反应”。本来关系不是很好的兄弟,当其中一人受到了来自外界的侵害,兄弟之间就会瞬间拧成一股绳,不管不顾地一致对外。这同样是血脉的凝结效应。在皖北村人看来,这就是“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

因为血脉亲情的熏陶和滋养,或者血脉本身固有的特殊DNA,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家族,人们的习惯、品行、脾性,就会代代相传,相互感染。老实本分之家,皖北人称之为“老门老户”。其中的每个人,都给人“一老本等”的印象。它就像百年老字号的招牌,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不褪色。这样人家的晚辈,只要报上自家长辈的名号,人就会对他刮目相看;对他的人品与信用,就信得过。他办事情、创事业的路径,就会容易得多。皖北人始终认为,“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那“老门老户”走出来的人,最值得信赖与托付。

同样因为血脉亲情的牵连,皖北村人历来以“护家窝子”著称。同宗同族,是“家窝子”的核心要义。对“家窝子”,他们常称之为“家里头”,也即自家人。在处理事情上,他们对“家窝子”有所偏、有所向,自在情理之中。有好处,首先想到的是“家里头”;有便宜,第一考虑的是“家窝子”。就是因为,颍淮人“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的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皖北大地的颍上县,流传一句“颍上地面窄”的话。意思是说,在这里,陌生人之间初次见面,总要问一问对方是哪个庄的人。这一问不当紧,几个回合下来就会发现,他们不是旧邻,就是故亲。拐着弯抹着角,总能找得到亲戚里道的牵连。于是,原先的生分一扫而光,顿生相见恨晚的亲切感。这都是“是亲三分像,不亲又一样”使然。有了亲情的粘合催化,人们从陌生一步跨到了熟识,演绎的是一幅含情脉脉的皖北风俗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