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馍没掰,馅没淌

这是村庄物语第201篇原创推送

地理方位上说,一马平川的皖北大地,居中,偏北。这里的庄稼,以旱粮为主;这里的人,传统上习惯于面食,又以馍也就是馒头为主。普通带馅的食品,有饺子,包子,其中又荤素两分。

一般的馍,一个人一顿一个,填不饱肚子,得两个。如果菜吃得多,一个半就够了。这需要掰开一个整馒头。饺子、包子呢,讲究的是不漏馅。漏了馅,饺子不好吃,包子也不好吃。可能馅子掺了水,少了味道,也可能跟心理上的某种暗示有关。

馍掰开,就成了两三个半截头。跟原先的一个整馍比起来,也许是根本的改变——破坏了馍的整体性。只有孩子吃剩馍,才吃半截头。因此,皖北地面上,在人家作客,少见掰馍的人。人都觉得,那是不怎么礼貌的做法。它可能涉及到习惯,也涉及到教养,品质。饺子露馅进水,它也就不是原来的饺子了,它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不仅是味道寡淡,心理上总觉得那不是完整的饺子。在颍淮,招待客人,绝无给客人淌馅饺子的道理。

顺着这么个意思,在一些事情上,皖北村人常说,“馍馍没掰,馅子没淌”。

老家邻村,有两户人家,在儿女尚不满二十的时候,就过了礼,做了准亲家。几年过去,两家人相处亲亲密密。儿女二十好几了,办事提上日程。请老红人,择期。但一来一回,就是定不下来。你道为何?男方另有所属,最后提出罢亲。

罢亲得有理由啊。但男家没有像模像样的理由。女方家哪能愿意?这就杠上了。于是,一番你来我往的纠纷上演。男方家请托面子人出马摆平。面子人左一趟女家,右一趟男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馍馍没掰,馅子没淌。

我有个熟人,曾经为孩子到县城上学,钻窟窿打洞托人。但现今上学得跟户籍挂钩,还得有一套学区房。他一样都没有。据说找了个热心肠的人帮忙。他给了热心肠一万块,用于拉关系、请客送礼的一应开销,眼巴眼望着人家传来好消息。

可是都等到开学好一阵子了,还是没头绪。最后等来的是热心肠送来的一万块。人家说,这个那个都是油盐不进,事情没办成。原先的一万块,原封不动,退回。后来说起这事,我那熟人也想得开:反正馍没掰,馅子没淌,怪只怪自己生下来不是城里人。

馍没掰,馍还是那个整馍;馅子没淌,包子饺子还是完整的包子饺子。及物,是说它原封没动,或者它的根本、核心没有丝毫的改变;及事,顶多只是一种量变,距离质变尚远。皖北村人的聪明与智慧,就藏在他们看似寻常的话语中。寻常事物家常话,咂摸起来,总是那么意味深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