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绝境的冉魏政权,武悼天王的英雄末路
掌控了后赵朝政的冉闵颁布“杀胡令”,一时间受胡族残害几十年的中原汉人纷纷响应,冉闵得以聚拢起一众忠于自己的汉人军队,而因为冉闵的行为,各地不服冉闵的守将都据城声讨冉闵,同时在石氏一族几十年的统治下,亦有忠于石氏的臣子起兵攻打冉闵,但却被冉闵击败,而时被软禁的石鉴依旧想谋求除掉冉闵、李农,派宦官密诏各地守将,命他们偷袭邺城,结果宦官却将事情报予了冉闵,冉李二人立刻回到邺城,废掉石鉴然后将其杀死,同时又将石氏一族全部斩杀干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灭绝石氏后,冉闵称帝,改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同时将自己的姓氏由石改为冉,封李农为齐王,但李农本就是与冉闵一起起兵的战友,两人可以说是绑在一条绳上的人,冉闵甚至一度想将帝位让予李农,但被李农拒绝,但之后不久李农等一干人员就受到了冉闵的猜忌,而后冉闵将李农及其子等一干人员全部诛杀,具体原因史料未有提及,不过从其所杀的人员猜测,李农因为是事先有所谋划,其并非不想要帝位,应该是当时冉闵在军中的势力比他大,冉闵让位或许只是试探,而李农拒绝也正是以退为进,想摆脱冉闵的猜忌,从而布局于朝中,再徐图除掉冉闵,只不过被冉闵识别,最终被杀。
当然这一切也只不过是笔者的猜测,具体史料未有提及,大家权当参考。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石虎之子石祗受封新兴王,冉闵掌权后,为了获取汉族人心从而大肆屠杀胡羯等族,本己在中原得势的羯族为躲避杀戮,纷纷逃到了石祇的封地,而石鉴被杀之后,石祇深知冉闵不会放过自己,于是发动羯族起兵自立为帝,并开始反攻冉闵。
初次征讨冉闵石祇大败而回,无奈只得采取对冉闵的守势,冉闵称帝之后,因其颁布的“杀胡令”彻底将北方胡族全部得罪,冉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险境,但因为冉闵的骁勇,且石虎在世之时搜刮百姓,国库极为充盈,还尚能维持,但冉闵既要维持军队的四处攻伐,又要拉拢人心开仓济民,以及因杀胡令产生的封赏,让原本丰盈的国库开始日益干涸。
为了摆脱腹背受敌的难处,冉闵遣使至东晋,声称胡人祸乱中原,如今自己已经消灭了他们,如果想报覆国之仇,可派军队入中原与自己共同攻伐各族。
结果冉闵并没有得到东晋的回应,这里其实很耐人寻味,明明嗜杀善战的石氏已经覆灭,中原陷入混乱,冉闵在绝境下释放善意请求东晋北伐,然而东晋却视而不见,这里面有诸多的缘故,这一点我们下期会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冉闵杀掉李农,在解除内部隐患之后,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北部的石祇,此时冉闵对胡族的态度却有了些改变,对待俘虏的羯族士兵,他不再直接杀掉,而是编入其子的军中,这让朝中大臣深为不满,认为先前“杀胡令”已经让胡汉势成水火,如今哪怕给予胡族恩惠,也不会让其记住冉闵的好,反而会失去治下汉人的人心,冉闵不以为然,甚至将上奏劝谏的大臣全家杀掉。
而征讨石祇极为顺利,石祇不敌只能困守襄国城,被冉闵围困城中数月,但始终无法攻破城池,石祇恐惧,自行去帝号,改称赵王,请求得到冉闵的饶恕,但冉闵不会所动,誓要将石氏斩尽杀绝,于是石祇另派出使者至北方燕国求援。
燕国早有图谋中原之心,只不过先前石虎的余威尚存,此时见中原乱局纷起,便应邀派兵向襄国杀来,但第一次进军却以惨败而告终,不死心的燕国又派兵再次杀向襄国,这一次冉闵没有听信臣属的劝告陷入石祇和燕国军队的夹击之下,惨败而回,十万大军几乎丧尽,冉闵自此开始走向败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几乎孤身逃回邺城的冉闵被风传己然身死,邺城陷入恐慌之中,而得胜的石祇又派刘显率七万大军再次攻打邺城,冉闵先是安定了民心,但对于刘显来攻却感到了棘手,最终背水一战的冉闵再次展现其令人惊艳的战场指挥能力,大败刘显,阵斩三万,刘显没想到大败之后的冉闵还有如此之力,惊恐之下向冉闵请降,并答应杀掉石祇来投靠冉闵。
冉闵随即整军班师,不久后刘显将石祇及其一众亲信的首级送到了邺城,并送来人质向冉闵臣服,石氏一族彻底消亡。
此处后世很多人说冉闵为什么不直接趁着大胜杀掉刘显,避免其日后再叛,笔者觉得冉闵在攻打襄国的时候损兵折将,精锐几乎尽丧,能够大败刘显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举,有可能冉闵都没想过自己能够大胜,虽然斩敌三万,料想冉闵仓促之下发动的军队也损失不小,己然没有余力将刘显赶尽杀绝。
果然,仅过了两个月,刘显复叛,再次率军攻打邺城,同时此次参与的还有北方的慕容前燕,南方的东晋,冉闵陷入了绝境之中。
本文图片皆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