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春,从朝鲜物开里到开城的运输线...
1953年春,从朝鲜物开里到开城的运输线上,流传着一件新奇的事∶有一位司机被志愿军政治部批准立特等功,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级战士荣誉勋章。他创造了一套节省汽油的先进经验,平均一加仑汽油能跑16.9公里,而且这个经验是在被敌机炸得坑坑洼洼的公路上跑出来的。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要知道,满载物资的汽车,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行驶,剧烈颠簸特别容易爆炸起火。隆冬季节,东线山区气温低达摄氏零下40度,滴水成冰,雪凝路冻。汽车没有防滑链条不能行驶,他是怎么做到的?有些人不敢相信∶别说在朝鲜,就是在祖国的柏油马路上,谁听说过一加仑油能跑这么多路呢?
这位司机叫卢耀文。1951年春天,卢耀文到了朝鲜战场。四五个月后,有过跑山路经验的他被调到志愿军第63军后勤部汽车第2连任副班长。他刚调去时,没有车。但他闲不住,天天帮战友们修车,讲技术;有时任务紧,他请求别人休息,自己出车,每趟跑车总比别人省些油。因此,同志们都很喜欢他,领导也不断地表扬他。
这年冬天,全志愿军发出了节约的号召。一天,连里来了一批51·嘎斯车。卢耀文觉得实现自己心愿的时候到了——节油。
新的节约计划制定后,卢耀文第一次接受任务出车了。白天,他把车子擦得锃亮,工具、零件样样备齐,憋着劲等候打响第一炮。天黑上路后,他心想∶不管怎么说,这可是崭新的车,加上自己有经验,总比以前强。谁知第二天回来一合计,一加仑油跑只跑了8公里多。
卢耀文想∶车是新的,路是跑熟了的,驾驶技术也没问题,也不该多费油。他打开嘎斯车的说明图。这些图有像化油器的,有像滤清器的,有像火花塞的。每个图上画着许许多多粗细、长短不一的线条,线条旁边是一串串曲里拐弯的外国字,间或加一两个阿拉伯字。字联到哪个线上弄不清,线联到机件的哪一部分也弄不清,看来这个图是没有什么用的。但他不肯放手,他确信只要知道这些阿拉伯字指的是机件哪一部分,他就能弄清这个机件该怎么调整。
卢耀文发现,图上化油器旁边所有的阿拉伯字,跟车上化油器的调整全不一样。这让他一下想起昨晚开车时的情况∶'火头发火慢,油门轰的老大也跑不起来,显然毛病是在供油系和点火系上了。他继续细心查对说明,居然揣摸出来图上好几处阿拉伯字是表示机件调整的最大限度。只要找出机件调整的最大限度,就不会损坏机件。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
卢耀文把观察和发现说了出来,连长一直静静地听着。原来,连队领导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担心的是没有经验,又没有参考书,要调整就必须有把握,不损坏机件才行。卢耀文一听,冲劲又上来了,他指着说明图,保证不会损坏机件。连长一边听他解释,一边仔细看说明图,最后断然说∶'好,允许你调整。'
卢耀文慢慢地把化油器油针扭紧,一直扭到化油器里头呼呼直响,立刻火也熄了,他知道是扭到了最大限度。于是他又将化油器油针扭还原,再一点点地扭紧试验。扭一点,听听,看看,有一点变化,他都记下来。以后,出车就试,停车再琢磨。之后,他又开始检查发动机上的各部机件,每一个试验都很琐碎、麻烦,但他毫不气馁。但是每一点变化都能使他紧张、兴奋。他把发动机的各部分调整好了,但是还是不灵。他到处找毛病,结果发现火花塞上满布着一层黑黑的炭渣。他把车上的6个火花塞擦拭干净之后,效果也不显著。经过几天的摸索,他得出结论:各部分机件是相互关联的,一点不好就会影响全车失灵。于是,他下定决心进行全车调整。
全部机件卸下来有好几百件,每一个机件又有许多变化,他白天琢磨,晚上出车作试验。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当零件调整到最省油的位置时,车子跑起来的灵光劲,让他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他的车耗油量越来越省,终于实现了跑13公里。不仅如此,他的车安全行车的里数陆续增加。他还摸索出一整套保养车的经验,譬如:出车前、行车途中检查什么,发动机件和附件的每一个机件行驶多少公里要清洗一次,电瓶、底盘、轮胎气压的保养等等。他的脑海里曾闪现这样的念头∶我可是把能耐都使尽了,再搞也是白费力气。
不久,后勤部的一个电话又令他坐立不安起来。电话里说,苏联的—般标准是14.28公里。卢耀文又焦急起来,他开始从驾驶技术上想办法。两个多月过去了,他的节油量已提高到十四五公里了。
截至1954年1月,全志愿军已经有 70%的车辆运用了卢耀文的经验。据统计,从 1953年 11 月到 1954 年1 月,虽然推广的单位还没有达到他的平均标准,但仅汽油一项就节约了 1461756 公斤。至于机件耗损率的降低,车辆修理费用的减少更是无法计算。
1952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给他记特等功。1953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他'二级模范'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