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象的集体无意识:为什么中国人看到落叶就悲秋,意大利人却想游泳?

Bunny:昨天,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群读到第73首,Bunny和读友们都被前面四行的“落叶”悲秋的意象吸引。

Hinterweltler同学说,几段古典文学的落叶意象里,跟悲秋没任何关系;苔米同学说,“落叶悲秋”在中国诗词里有着悠久的传统。

然后Bunny就跟苔米和Hinterweltler约稿了,二位都很给力,十个小时内就合写成了这篇比较文学的小文章。

自古逢秋悲寂寥

苔米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一言被认为是“悲秋之祖”。其实早在《离骚》中就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甚至在《诗经》中也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比喻女子自身容貌和境遇的变化,可见以落叶类比人的衰老早有先例。
但真正将落叶与生死明确联系起来的,还要属《古诗十九首》。其十二言“回风动地起,秋草凄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这十九首诗充满对“四时更变化”所暗含的时间流逝和死亡的来临十分敏锐。
与“悲秋”相对的“伤春”也有“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也是如此,豁达如陶渊明也会“常恐秋霰至,零落从此始”。所以像苏轼那样欢喜“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诗人少之又少。
秋日实际上色彩浓烈美艳,但因为秋季万物生机开始消散,连红如火的枫叶也会引起诗人的悲秋之感。杜牧《山行》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却也有“远上寒山石径狭”暗示内心的悲凉。《西厢记》将莺莺和张生的离别安排在了秋季,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悲秋一方面是由事物生机的衰退联想到自身寿命的有限,以上所列举的大多是“感物诗”,指人被自然触动,心有所感而创作的诗歌(或文);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复古倾向,诗人们总认为美好的事物在先王的时代,他们总把前代的诗人作为自己努力靠近的目标,当经典的文学如《诗经》、《离骚》也悲秋时,就没有理由不继承这样的传统。也只有刘禹锡直截了当得讲:“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叶子的意象

Hinterweltler
镜头转到地中海地区。或许是气候的缘故,也或许是性情不同,在古希腊罗马诗人笔下的落叶,则变成了另一个模样——他们对落叶有多悲,似乎不管不顾,反而对密密麻麻铺满大地的盛况颇感着迷。
如罗马诗人维吉尔(70 BC-19 BC)在描写人们坠入地狱冥河阿克隆河时(Acheron),他把熙熙攘攘的亡灵跳进水里,比作秋天里噼里啪啦的掉下来的落叶:
Quam multa in silvis antumni frigore primo
Lapsa cadunt folia, aut ad terram gurgite ab alto
[As numerous as in the forest at the first chill of autumn,
the leaves fall, let loose, or on the land from the deep waves.]
[1]    Virgil, Aeneid, Ahl, F.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ok XI, line 309-310,
“密入林叶在秋天的初霜下/纷纷飘落”(黄国彬译)
同样是用落叶飘落来隐喻死亡,可在维吉尔笔下,那种步入初秋,一片枯叶从枝头飘落的感伤景象一扫而光;而是换成大把大把的树叶在一阵风纷纷脱离枝头,席卷着铺满地面,原本对死亡的恐惧和感伤,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地狱集会。
十三个世纪后,偷师学艺的意大利诗人但丁,不仅借鉴了维吉尔的比喻描写拥挤的地狱,之后还不忘挖苦一句:
e dietro le venia si lunga tratta
di gente, ch’i’ non averei creduto
che morte tanta n’avesse disfatta.
[And after it there came so long a train of people,
that I would not have believed death had undone so many.]
[2]    Dante, Inferno, Durling R. M.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nto 3, 56-57
“如非目睹,我真的不肯/相信,这样的一大伙,因死亡而毁弃。”(黄国彬译)
(这句挖苦的话还在两千年后,被20世纪的大诗人T. S. 艾略特引用,写到了他的长诗《荒原》里。)
能把落叶飘入水中想象成大群大群的人跳进水里——这样的奇思妙喻或许只有肌肉发达、满口武德的罗马人才能想出来,可其实这不过是维吉尔对荷马的老套路的仿拟。维吉尔时代的七八百年前,诗人荷马的比喻,更是直接剥离了落叶意象中暗含的衰老、死亡的调调,直接拿它来比喻排兵布阵:
[So they took their stand in the flowery mead of Scamander, numberless, as are the leaves and the flowers in their season.]
[3]    Homer, The Iliad, Murray A. T. tra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II, 467-468
“就这样,他们在斯卡曼德洛斯多花的平原上列阵/密密麻麻,如叶子和繁花盛放。”(黄国彬译)
[for most like to the leaves or the sands are they, as they march over the plain to fight against the city.]
[4]    Homer, The Iliad, Murray A. T. tra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II, 800-801
“他们迈过平原攻城时/像极了密密麻麻的叶子和泥沙。”(黄国彬译)
十七世纪,博学多才的米尔顿,肯定也是在意大利游学时受到启发,也用了类似的意象,把坠落天使比作成从树枝上飘落秋天的落叶:
“His legions, angel forms, who lay entranced,
Thick as autumnal leaves that straw the brooks
In Vallombrosa, …”
[5]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ok I, line 301-303.
“他的军团——一个个天使之身——呆躺着,/密集如秋天的落叶,布满了/瓦罗姆布罗萨山谷的溪涧。”(黄国彬译)

《The Fall of the Rebel Angels》(1562年),勃鲁盖尔,比利时皇家博物馆

在常年征战并以英勇为virtue的希腊和罗马,贵族们的主基调是不畏惧死亡的,如科里奥兰纳斯的母亲,就总盼着他多添几道伤疤,斯巴达人也以自己的儿子能战死疆场而感到光荣。

有了足够的文明文化积累作保证时,闲时坐在枫林里喝茶,怀古伤今的人,才慢慢多起来,人文主义兴起,于是落叶的意象才慢慢与死亡的隐喻相结合。这里的“文明文化”我指的主要是和平时期,世界不太动荡不安以后的温和的文明与文化:在欧洲大概指的是基督教经过一整个中世纪调教,把天天打架的战士驯化成看浪漫骑士小说,讲宫廷礼仪的贵族;在中国则是儒家对法家的取代。

其实维吉尔的比喻里面,就已经有死亡的隐喻了,但是维吉尔采纳的是一种毕达哥拉斯式的史诗写法:掉落的树叶会被新生代替,完成一个生与死的圆。而但丁笔下的树叶意象则充满了个体性:树上的叶子一片接一片地零落,每一片不同,而每一片都再也不会回来——这是非常有文艺复兴特色的笔法了:

Come d’autunno si levan le foglie
l’una appresso de l’altra, fin che’l ramo
vede a la terra tutte le sue spoglie
[As in autumn the leaves remove themselves one after the other,
until the branch sees all its raiment on the ground]
[6]    Dante, Inferno, Durling R. M. tr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nto 3, 112-114
“在秋天,树上的叶子会嗖嗖
零落,一片接一片的,直到枝干
目睹所有败叶委堕于四周。”(黄国彬译)
也如莎翁的Sonnet 73:
When yellow leaves, or none, or few do hang
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 against the cold,
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Death’s second self 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

Bunny:后来群里读友继续讨论啊,就发现大家都很厉害,从哲学文学各方面来讲解,还有读完荷马史诗和维吉尔原著的朋友,就挺意外的,有读友问:哇这是什么凡尔赛群啊!!

哈哈哈哈我们就是凡尔赛群啊!其实有些厉害的读友,不会循环读,特别是教授级别的读友,所以,对,一二三期的教授读友们,都没有跟着来到第四期,大家就珍惜每期的厉害读友吧,然后,你也是我们凡尔赛的骄傲!相信自己!

Bunny

英国文学莎士比亚博士生

坐标海外

千方百计哄你读原文

(0)

相关推荐

  • 谢谢,秋

    秋风起兮,落叶飘零,又是一年悲秋时.悲秋,称得上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千年情结.悲秋,对萧瑟秋景而伤感.早在<楚辞·九辩>中就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quo ...

  • 《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为何用落木,而不用落叶?

    杜甫的名篇<登高>,颔联第一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人说,"无边落木"就是指"无边落叶".既然如此,为什么杜甫不直接写&quo ...

  • 姜夔的“黍离之悲”与“西风消息”文学意象!

    作者:  姜清水 姜夔的诗词风格以含蓄.蕴藉见长,这种风格的形成,除却与其生长的家乡鄱阳本地人文环境熏陶及鄱阳湖流域文化的滋养,与其吸收.兼容洞庭湖.长江.汉水.太湖.巢湖,以及南宋京都文化精神是分不 ...

  • 说桥|看,历史名桥,赏,桥的文学意象

    我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许多平凡的东西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文化,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桥. 桥,被称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而我国,则被誉为"桥"的故乡.从石桥 ...

  • 【文学时代微刊】又见落叶|凡富堂(河南)

    文学时代微刊第1975期 又见落叶 文/河南·凡富堂(原创) 又见落叶 风像一柱香 拈花而起时 斑斓的落叶 开始纷纷下坠 十月的凉 如断肠的潮水 氤氲着隐隐的疼 有种暗伤 还躲在柳永的词里 奉旨流泪 ...

  • 横塘:古诗词中的江南文学意象 | 新华日报

    古诗词里,"横塘"的出现频率颇高.它蕴含丰富,意境优美,备受历代文人青睐,不断被写进诗文里,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意象.如唐代崔颢的"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

  • 古代文学意象之“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抒情意象.中唐之后,雨打芭蕉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审美认识逐渐深化,由重视觉欣赏向重听觉欣赏演变,体悟其音乐美.       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随处可见三两 ...

  • 从文学意象的三个维度来探索沈从文《三三》的艺术魅力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句话,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无数封情书里最经典的情话之一,其经典程度大概只有元稹的" ...

  • 【三秦文学】田园闲客 :【落叶之美】(外二首)

    点击关注,让我带你欣赏精彩内容! 落叶之美 文/田园闲客 深秋越来越临近 在我疼痛的内心,情愿让叶片掉落 虽像汉语里的虚词样.难以名状 掉落于溪涧,掉落于树根下的泥土 仿佛一切在冥冥中注定.然而 落叶 ...

  • 【三秦文学】 刘尚平:【落叶 】(散文)

    点击"三秦文学"加关注 落          叶 作者:刘尚平 又到了落叶季节! 当左邻右舍的邻居们象赶集一样,到山区到塬畔到河边去欣赏那一树树红叶黄叶的时候,我又独自一人关在屋子 ...

  • 文学看台1010 | 陈小坚目睹落叶像前仆后继的勇士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落叶 ·陈小坚 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片片,纷纷扬扬,象乐谱,象蝴蝶,象仙女散花样唯美,也像前仆后继的勇士般悲壮. 我亲眼看着它们,在属于它们的季节,在枝干上冒出小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