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过“平山堂”,填词感念恩师,令人动容
文/踪影
古代文人往往以景观、典故入诗,借以抒怀。故此,中国的名山大川、地名、建筑,在成就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同时,更是因名人诗词而流芳。“平山堂”正是因欧阳修和苏轼之词,而地重,而传之久远的。平山堂,是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建,地处扬州城西北大明寺西侧蜀岗中峰上,因其所在地势高,四周诸山拱列檐下,历历在目,似与堂平,故取名“平山堂”,平山堂建成之后,欧阳修常与朋友在此聚会。宋词人叶梦得赞其“壮丽为淮南第一”。
欧阳修调离扬州几年之后,嘉祐元年(1056年),欧阳修的之友刘原甫调任扬州太守。欧阳修在饯行宴会上,即兴填了一阙《朝中措.平山堂》相送。录全词如下: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作《朝中措》是为友人送行,也是追忆自己在扬州为官的激情岁月。扬州一别数年,平山堂栏杆外晴空万里,远山似有似无,那堂前亲手所种的垂柳,几年不见,“别来几度春风?”如今怎样了呢?“文章太守”当年刘原甫之父刘敞是何等的博学、豪气!——写“文挥毫万字”,喝酒“一饮千钟”。刘原甫之父刘敞史称才思敏捷,一口气连拟九道诏书,倚马而成,被称为“倚马之才”。欧阳修读书每有疑问,便去信请教,刘敞即刻挥笔作答。“答之不停手”,故云“挥毫万字”。与醉翁为友,“一饮千钟”可谓常情,也是当年与友人相聚的现场白描。欧阳修赞友人为“文章太守”却自谦为“尊前衰翁”(欧阳修写朝中措已五十岁),故自称“衰翁”。
苏轼曾两次是到过平山堂,一次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一次是熙宁七年由杭州移至密州。次两次,苏轼分别经过扬州,曾到平山堂。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苏轼从徐州移至湖州任太守,途经扬州时,到平山堂凭吊恩师欧阳修。此次到平山堂是第三次,苏轼已经四十四岁,怅然回首,半生倏然而过,与恩师分别已是十年。斯人已逝,遗迹犹存,平山堂墙壁上恩师“龙蛇飞动”的草书,一字一句,字字句句,挥洒着老仙翁倜傥的风采。睹物思人,苏轼挥毫填一阙《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想起与恩师的最后一次相聚,至今已有十年,“十年不见老仙翁”,“半生弹指声中”已过,十年前与“仙翁”(恩师)的一次欢聚,不料竟成永诀。仙翁已逝。然而,平山堂还在,墙壁上恩师的遗墨还在。此刻,学生看见“壁上龙蛇飞动”的草书,以及仙翁亲手所种的堂前垂柳,恩师倜傥风流,神采奕奕,历历在目。思及恩师事迹,感念恩师风范;再思十年来自己人生历经坎坷,及其恩师的某些遭遇。目睹平山堂前恩师亲手所植“欧公柳”,瞻仰壁上欧词,万千感慨,一挥而就。一阙《西江月.平山堂》流传千年。尤其词的结尾两句“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富含人生哲理。此是苏轼十年仕途坎坷,在政途风雨人生换来的感悟。在此,苏轼化用白居易“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之句,而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仙翁虽已逝,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啊,又何尝不是在梦中?人生既然不过一场空,那么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也许正是苏轼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人生风雨的击打。1079年四月,苏轼写下《西江月.平山堂》,七月二十八日,他在湖州家中被逮捕,涉案名称“乌台诗案”,在历经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后,险些丢了性命。然而,我们的大文豪苏轼,便由此历经命运变迁,一贬再贬,从四季分明的中原,一直往南走,且越走越远,直到天涯海角。
在黄州,他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惠州,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由于自己的境遇,过去一直推崇杜甫的苏轼,在儋州,陶渊明则成为他的精神领袖,灵魂伴侣,他在《入寺》诗的结尾两句具体表述了这种心态“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此时,苏轼已经62岁,一路风雨,一路贬谪的经历,成为他生命中最为动人心魄的记忆。然而,每到一地,他的诗词歌赋,书画词章,都有更深刻,更明显的深刻与进益。正应了当年欧阳修对梅尧臣如是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苏轼将是下一代文坛盟主无疑。最好的老师,不单单是“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人生路上的知遇和伯乐,更是相知和默契的知己;最好的学生,是不负恩师的奖掖与推崇,更不负被推崇之后的人望。欧阳修做到了,苏轼做到了。他们的师生之谊,终生未变,令后人称道。
2021/7/7
#夜读诗书#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