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永安村古建筑群

【永安村古建筑群】

--- 一座小村落的中轴线 ---

永安村位于晋国祁县东观镇西南约3里的208国道右侧,紧邻国道,交通便利,是一座面积约一万平米的小村落,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街将村庄分为南北两半,这条中心大街就是“永安村古建筑群”的核心,在这条主街上残留着一座戏台、两座庙宇及几幢清代民居。虽然这些零落散布的古建筑业已残破不堪,但是形象拙朴,古趣横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茶余饭后的一处散步之地。至少在30年前我就曾来到过这个村庄,不过那时候没有记录手段;如今我上下班时经常路过这个村庄。十几年来也亲眼看着她一天天地消逝了。

【永安村】

【永安村中轴线建筑群】

永安村的中心主街就是该村的中轴线,自东至西长约300米,不宽的街道两侧原本有很多古代民居的,随着时代的脚步,这些精美的古民居已经大多被拆除改建了,因为民居是生活场所,不可能几百年维持原状,村民需要新房子改善生活,这无可非议。只不过如今的社会开始关注这些老房子了,很多“事不关己的好事者”觉得拆毁这些古民居可惜,故而诟病日多。但是村民需要更新式的住房来娶媳养子,实实在在的农村现实生活远比那些虚无缥缈的“文化遗产保护”更急需改造老房子啊!

再加上我们的农村中有着很多这样的房子,导致审美疲劳,熟视无睹,只当它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所,没人觉得它是什么“文化遗产”。不管它是明代的还是清代的,这些私有财产也不是一个“好事者”的一厢良好愿望就能所谓的保护起来的,因此古民居的消逝是无法避免的......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永安关帝庙·山门及钟鼓楼】

【永安关帝庙·崇宁殿】

但是与民居不同,寺庙和戏台是公共设施,是神祇的住所,是不能随便拆毁的,因而在永安村中轴线的正中心保留一座戏台,而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个端点各残留这一座寺庙--- 东端是关帝庙;西端是观音庙。

永安关帝庙为清代建筑,庙院座东向西,为一进四合院,占地面积约300平米,前有山门及钟鼓楼;左右两侧是配殿及厢房;后面是主殿崇宁殿及左右跺殿。外观形制尚保存完好,但是庙内建筑均已塌毁殆尽。尤其是崇宁殿内还保留着精美清晰的清代《三国演义》连环壁画,而殿顶却于2006年塌毁,壁画自然也遭到灭顶之灾,所幸右山墙的壁画还保存完好。但是很快也会消失了......

辩证法这样讲:作为私有财产的古民居被大部拆毁以后,作为公共财产的关帝庙却保留了下来;但是正因为她是公共财产,所以也就没人管她了。等待她的还是毁灭。呵呵,这就是所谓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永安关帝庙·崇宁殿·壁画全景】

【关帝庙壁画细部之一·灞桥饯别】

【关帝庙壁画细部之一·汜水关镇国寺】

【关帝庙壁画细部之一·威震华夏】

【永安关帝庙·左厢房·砖雕壁祠】

【永安戏台·东西两面外观】

为了供奉这东西相隔三百米的两座寺庙,永安村民为降低“崇拜成本”,巧妙地在两座寺庙的正中间修建了一座“双面戏台”,也就是所谓的“两看戏台”,东西向都是台口--- 如果给关帝庙唱戏就开东向的台口;如果给观音庙唱戏就开西向的台口。尽管这座戏台规模小巧,结构简洁,但它却是祁县现存的30座古戏台中唯一的双面戏台,所以很值得珍惜。

永安戏台当街而建,为了通行她被建成了跨街戏台,台座高约2米,长宽均约6米为方形;台座中间开口,平时行人,唱戏时搭上木板就是台面;东西两面的台口形制完全一样,整个木结构部分由12根台柱支撑:东西两面各四根台柱,正中间再用四根台柱分为相互的前后台。整座戏台通高约6米,单檐卷棚顶形制,保存基本完好。

【永安戏台·梁架】

【永安观音庙·外观及正殿现状】

永安观音庙位于村落中轴线的西端,亦清代建筑,座西向东与关帝庙正对,形制布局和占地面积也基本相同,只是山门和钟鼓楼已被拆毁,只剩正殿和左右厢房,但是建筑的保存状况却比关帝庙好得多,基本完整,甚至正殿的隔扇门也完好无缺。

观音庙正殿内也有壁画,但是被白灰覆盖着,具体情况不知,从暴露出来的缝隙看上去,应该是完好的。不过可能时代更晚一些,价值也不如关帝庙的壁画。

【永安观音庙·正殿壁画局部】

【永安观音庙·跺殿壁画局部】

【永安观音庙·跺殿壁画·太祖头像】

【永安观音庙·墀头砖雕】

在永安村中轴线大街的左侧零星残留着几幢清代民居,均为四合院,其中有几座已经废弃,都是典型的“祁太风格”,砖雕精致,构造考究。我们走进了其中的一座二进四合院人家,主人家是生意人,挣了钱却没有拆除旧居重盖新房,而是按照原样把老房子做了修复,甚至还从其他村里买回了两座照壁,把自家原来塌毁的照壁重建了起来。虽然工程艺术相差甚远,但是用心良苦。

【永安村·清代民居建筑】

【永安村民居·砖雕照壁·六(鹿)合(鹤)同松】

【永安村民居·某院落】

【永安村民居·民俗石刻】

“泰山石敢当”是最常见,也是最著名的民俗风情石刻(上图),传说有驱害避邪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长城内外的古民居上,常见到这样的石刻(也有砖雕的)。但是我们常见的该石刻均作“泰山石敢当”,而这一方的刻字中,“泰”字被刻成了“太”字。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太山石敢当”也不算罕见,至少晋中还算多见,关键是为什么这样刻呢?

在古汉语中,“泰”和“太”是通用的,这是常识。问题是为什么会不同呢:是因为“太山石敢当”比“泰山石敢当”时代更早?还是因为“泰”或“太”有避讳?抑或是因为“太”字笔划简单好刻写呢?呵呵,我没弄清楚。

【永安民居·街巷一景】

【永安村·国朝风采】

像永安村这样业已“破败”的古村落,在祁县还有很多很多,但是整个村落的古朴风貌保存完整(或基本完整)的确不见了,原因就在于民居建筑的私有性,而作为人口聚居地的最基本要素--- 民居 ---一旦拆除,剩下一两处破败的星星点点的所谓“公共建筑”也就不成其为“古村落”了。同样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这样,大片大片的民居拆除,剩下几个寺庙和一座钟鼓楼以后,还算什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