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千古一绝的王步瓷板画(馆藏精品)
青花是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它成熟于元朝,发展于明、清,是中国瓷器中最 具代表性的传统产品,在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晚清开始,由于固守传统缺乏创新,加之粉彩瓷的冲击等诸多因素,青花瓷曾一度凌夷,几乎凋败。二十世纪初、中期,有一位青花艺人以执着的精神,数十年致力于青花艺术创新,使古老的青花瓷重新焕发出青春,他就是被人们尊称为"青花大王"的王步。
王步还善于利用画面形象自身的形体来透空。如葡萄圆盘装饰,青翠欲滴的大叶上的筋脉不是以深料勾绘,而是用刀刻划出来为深叶白筋。避免了因画面的凝聚造成的铁板一块的呆滞感。真是“一炬之光,通体皆灵”。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长湖、竹溪道人,晚年又号陶青老人,斋名愿闻吾过之斋。祖籍江西丰城,生于景德镇,自幼学绘青花,喜画极为工细的鸟食罐、小文房等。1919年应聘入瓷业美术社担任仿古瓷的制作,朝夕临摹明、清官窑名品,深得古瓷画意构图之精髓。继之同景德镇陶瓷实业名家吴霭生合作,研制青花仿古,大有心得,1926年吴氏病逝,王步始启自身创作之端,采用水墨画的若干技法绘制青花,制作出雅致清新的作品,一洗晚清瓷画的繁琐陋习,为当时的陶瓷艺术界开启了一种崭新的风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建国前夕,瓷业萧条,青花瓷器产量尤少,王步只得终止探索,改弦易辙,舍青花而从事釉上粉彩装饰。故对于王步本人艺术创作历程而言,1926年至1937年前后的十余年里是王步的个人青花风格形成并臻于成熟的巅 峰时期,由此诞生出许多工笔绘画、极见精致的艺术作品。
王步分水技法的另一特色,是他不固守传统,在熟练掌握清代康熙分水技巧基础,对于笔技法有新领悟,并能加以创新。‘鸡头笔"是青花图分水的专用工具,它的出现代表分水技法的形成,为青花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正因为王步对胎、釉材料的精益求精,所以纵观其青花作品,胎体洁白明丽、青花淡雅稳重,给人以有明澈莹净的美感。
建国后,王步的青花艺术进入了鼎盛期。他于1954年到陶瓷研究所工作,此后十余年他的青花绘画艺术日臻完 美,达到炉火纯青程度。他所绘制的青花,门类齐全,风格各异,既有两米多高的大型花瓶,也有拇指般大小的瓷罐;既有高雅贵重的陈列瓷,也有大众喜爱的日用瓷。他的作品具有构图新颖、层次分明、色调浑厚、笔力刚劲、画意生动的特色,在构图上往往摒除一切非必要的配景,画面极为简炼而富有装饰性。尤其是他独 创的青花大写意技法,大胆地将国画泼墨手法运用在青花绘画上,为此他专门发明了一种既会流动也能顿住的色料,创作时他先用大号分水笔甚至用汤匙将青花色料涂浇在坯胎上,然后再勾勒线条,使线条和渲染浑为一体,产生了很好的笔墨效果。这一时期,他创造了大量青花瓷板画,本件拍品既是这一时期所创作。这个时期,先生激 情涌动,八哥、鲶鱼、猫蝶、牵牛花、蜜蜂、水牛、牧童、白菜萝卜皆能如画,重操青花技艺,以线为骨,大面积分水,料分五色,一气呵成,淋漓苍润,画意清新,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达到了艺术的巅 峰。
王步一生勤奋,9岁到景德镇学瓷,他在合兴瓷社得到了一个非常好老师的赞赏,比如一个人是一个叫吴霭生的广东人,吴先生一辈子把所有的积蓄,当时在190几年的时候,就把在香港的五百大洋全部带到景德镇,开发了一个叫毓麟窑。王步早期就供职在这个合兴瓷社,所以有很多王步早期的作品都是非常漂亮的。因为他是毓麟窑的瓷胎,当时由于环境和背景的需要,大多都是写着什么大清乾隆、大清雍正那么一种款,现在这种款识的那种小件,包括文房都得到了大家这是王步早期作坊的这么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