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拳论总汇【下】

陈鑫1849-1929,陈家沟陈氏16世,清末岁贡生,陈家沟太极拳理论大成者,小圈架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作品有:《陈氏家乘》,《安愚轩诗文集》,《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六拳谱》等。

陳鑫公太極拳論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

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

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

。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

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

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

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循序漸進工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

。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

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極,

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日久能無懈,

妙理迴圈自然通。

太極拳總論 陳鑫

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

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

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顯好手,

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妙手一看一太極,空空迎化歸烏有。

太極拳拳譜 陳鑫

中氣(即太和之元氣,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貫足,

精神百倍(十年用功,十年養氣),臨陣交戰,切忌先進;

如不得已,淺嘗帶引,靜以待動,堅我壁壘。

堂堂之陣,整整之旗,有備無患,讓彼偷營;

一引一進,奇正相生,佯輸詐敗,反敗爲攻。

一引即進,轉(轉者,從引而忽轉之。)進如風,進至七分,疾速停頓。

兵行詭計,嚴防後侵(前後皆是敵人),

前後左右,俱要留心。進步莫遲,不直不遂,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

或順(用順纏法,其勁順。)或逆(用倒轉法,其勁逆),

日光普照,不落邊際(以上是敵侵我)。

大將臨敵,無處不慎,任他圍繞,一齊並進;斬將搴旗,霸王之真。

太極至理,一言難盡,陰陽變化,存乎其人,稍涉虛僞(學思並用,須下實在功夫),

妙理難尋。(拳法有經有權,生機無窮,變化由我,不待思索。)

太極拳經譜 陳鑫

太極兩儀, 天地陰陽,闔辟動靜,柔之與剛。

屈伸往來,進退存亡,一開一合,有變有常。

虛實兼到,忽見忽藏,健順參半,引進精詳。

或收或放,忽弛忽張, 錯綜變化,欲抑先揚。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

真積力久,質而彌光。盈虛有象,出入無方,

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賓主分明,中道皇皇。

經權互用,補短截長。神龍變化,儲測汪洋?

沿路纏綿,靜運無慌。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

轉接靈敏,繞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

不滯於迹,不涉於虛。至誠運動,擒縱由餘,

天機活潑,浩氣流行。佯輸詐敗,制勝權衡,

順來逆往,令彼莫測。因時制宜,中藏妙訣,

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

寒往暑來,誰識其端?千古一日,至理迴圈,

上下相隨,不可空談。循序漸進,仔細研究,

人能受苦,終躋渾然。至疾至迅,纏繞迴旋,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日中則反,月滿則虧。敵如詐誘,不可緊追,

若逾界限,勢難轉回。況一失勢,雖悔何追?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九折羊腸,不可稍讓;

如讓他人,人立我跌,急與爭鋒,能上莫下;

多占一分,我據形勝,一夫當關,萬人失勇。

沾連粘隨,會神聚精,運我虛靈,彌加整重。

細膩熨帖,中權後勁,虛籠詐誘,只爲一轉;

來脈得勢,轉關何難?宜中有虛,人己相參;

虛中有實,孰測機關?不遮不架,不頂不延,

不軟不硬,不脫不沾,突如其來,人莫知其所以然,

只覺如風, 摧倒跌翻,絕妙靈境, 難以言傳。

試一形容:手中有權,宜輕則輕,斟酌無偏;

宜重則重,如虎下山。引視彼來,進由我去;

來宜聽真,去貴神速。一窺其勢,一覘其隙,

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機會,恐難再得!

一點靈境,爲君指出。至於身法,原無一定,

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

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迥旋倚側,攢躍皆中.

千變萬化,難繪其形。氣不離理,一言可罄,

開合虛實,即爲拳經。用力日久,豁然貫通,

日新不已,自臻神聖。渾然無迹,妙手空空,

若有鬼神,助我虛靈,豈知我心,只守一敬。

太極拳發蒙纏絲勁論 陳鑫

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恒用此勁,故與人交手,自然此勁行乎肌膚之上,而不自知,非久於其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裏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爲其根之理也。或以爲軟手;手軟何能接物應事?若但以迹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爲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檔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沈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在前者爲的;頂不可倒塌,胸中沈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鈎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閒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停,無少偏倚,而爲開合之妙用也。其爲道豈淺鮮哉!

陳鑫關於官骸十三目的語錄

1、頭 “頭爲六陽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爲向背。”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

“至於頭,耳能聽敵來之聲,眼能視敵發之色,頭能前後左右觸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2、眼 “其精神在何處?曰:在眸子。心一動則眸子傳之,莫之或爽。”

“運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爲傳心之官,故眼不旁視,足證心不二用。”

“眼神尤爲緊要,當隨主要之手運行,不可旁視,旁視則神散,志亦不專。”

“手眼爲活,不可妄動。”

“眼神注於(主要)手中指,不邪視。”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也,故必視此,不可旁視令渙散無著。人之一身,運用全在一心,而傳神全在於目,故必凝神注視。攬擦衣勢右手爲主,左手是賓,右手發端,眼必視之,眼隨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於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後手運畢歸宿處,故必用力。此時運動手似停止而其運動之靈氣實不停止,一停止則其氣息矣,即與下一勢隔閡。此即天地陰陽運轉不息,曾二氣之在吾身獨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氣越運越實,至運到十分滿足,則下勢即發起,此即陽極陰生,陰極陽生之意。”

“目能眼光四射。”

“目平視前,光兼四射。”

“眼睛顧視左右,要快。”

“收視返聽,含光默默。”

3、耳

“耳聽身後兼左右。”

“耳聽身後,防敵暗算。”

“敵人之來,必先有風,急者其風大,緩者其風微,即無風亦必有先兆,敵在前目能視之,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後,是即先兆,……惟憑耳聽心防。”

“耳聽左右背後,恐有不虞侵淩,人有以後來者,必先有聲音,可聞其聲音。有聲自與無聲不同,故心平氣靜,耳自聰靈。”

4、鼻、口

“呼吸順其自然。”

“調息綿綿。”

“心息相依。”

“打拳以鼻爲中界。”

“口唇輕閉,舌尖輕抵上顎。”

5、項

“項豎直不可硬。”

“項要端正豎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不至倒塌方得。”

“項要靈活,靈活則左右轉動自易。”

6、手

“以心運手,順勢轉圈。”

“手上領之時,腰與襠一齊俱下,上體周轉自覺活動,下體亦不死煞。”

“手上領轉圈,手指之畫圈與胳膊之纏勁,是一股勁,不可視爲兩段。”

“手虛虛籠住。”“勁運到指肚頭。”

“眼看中指甲,中指與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爲的,用纏絲勁自肩纏到手,中氣行到中指頭方爲運足。中指勁到,餘指勁也到。柔住勁,不可稍留硬氣。”

“以手運行止物,必得剛氣行乎其中。”

“手如紅爐出鐵,人不敢摸。”

7、拳

“去時撒手,著人成拳。”

“拳力如風又如雷。”

“一擊如雷之霹靂一聲,不及掩耳。”

“捶由後向前擊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進比鳥飛還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遠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力用拿勁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勁由後腳根越腿肚,順脊上行串至肩臂,轉過由胳膊背面運至手背,故拿住勁打有力。然雖勁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機一動,中氣即由丹田發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於此。至於擊人則視人之遠近,遠則展開胳膊可以及人,近則胳膊不能展開,故用屈肘合捶打,極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擊者即跌倒,方爲上乘。蓋遠擊易,近擊難,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內勁由丹田下過襠後,再由長強逆行到百會,降下至肩,前進運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爲有力。”

“在拳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8、腹

“腰勁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勁。”

“胸腹寬宏廣大,向前合住,中氣貫住,上下全神,實有面蓋背氣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也。”

“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

9、腰

“腰爲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體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並行不悖。”

“腰勁貴下去,貴堅實。”

“腰勁磁下不可軟。”

“腰勁下去,腰是上下交關處,不下則上體氣浮,足不穩。”

“腰勁要下去,下去要勁,兩膝撐開,襠合住,要圓要虛,自然下體又虛又靈又穩當,搖撼不動。”

“腰一扭轉,則上體自然扭轉,與下體體照,是腰爲上下體之樞紐。”

“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

“腰勁下不去,不能氣歸丹田;氣不歸到丹田,則中極、會陰失於輕浮,因而胸中橫氣填塞飽滿,即背後陶道、身柱、靈台左右,橫氣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後胥滯澀矣。蓋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則襠勁輕浮,足底不穩,上體亦不空靈。”

“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爲上下體之管鍵樞紐。”

10、脊、背

“脊骨是左右身之關鍵。”

“內外轉徐徐(纏皆內向外),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背用中氣貫住。”

“背折舒開,頂勁、襠勁足。”

11、襠與臀

“腎襄兩旁謂之襠,貴圓貴虛,不可夾住。”

“襠要圓,圓則穩。”

“兩大腿根要開襠,開不在大小,即一絲之微亦算得開,蓋心意一開,襠即開矣。不會開襠者,腿雖岔三尺寬,不開仍然不開。是在學者細心參之。”

“襠固不得不開,然會陰要虛,小肚要實。”

“襠撐圓,虛虛合住。……(停勢時左右足)纏絲勁法,從足趾自內而外上行斜纏至腿根,以及會陰,……合不到會陰,則無襠勁,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下腰勁,尻微翻起,襠勁自然合住。”

“襠尤要虛,虛則回轉皆靈。”

“濁氣下降,合住襠勁。”

“下盤穩當,上盤亦靈動。”

“後臀翻起,前襠合住,後臀自然翻起。”

“尻骨、環跳蹶起來,裏邊腿根撐開,襠自開;兩膝合住,襠自然圓。”

“中間襠開圓,要虛,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勁。”

“兩尻骨臀肉向上泛起來,不泛起則前面襠合不住,軟脅下爲腰,腰勁算不下,則膝與足無力。尻骨、環跳、裏邊骨向裏合,不合則兩大腿失之散。”

“頂勁領過則上懸,領不起則倒塌,此不會下腰勁、襠勁,以致身不自主。”

“襠勁、腰勁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來,不惟前襠合不住,即上體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勁,則足底無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12、足

“千變萬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

“演手捶勢:左右足踏地穩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爲有力。”

“足穩則身不可搖。”

“前後左右用勁勻停,自然立得穩。”

“足之虛實因乎手,手虛足亦虛,手實足亦實。”

“實足腳底前後皆要用力平實踏住地,湧泉穴要虛。”

“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快尤顯手快之能。”

“腎藏志,以足從志,亦順著轉圈。”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足大趾待手氣直足後,乃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以引進搏擊之術,行於手足之中。”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

“勁雖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點靈氣從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雲手:二足更叠轉,機不停留,左足橫開一步,右足隨之雖亦橫開一步,然右足將至左足邊,複自上轉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見運行無直步。每左足開步,右足隨之皆如是。……如右手順轉一圈,前半圈中氣由腋裏邊向外斜纏到指,後半圈自外回來,勁自外斜纏到腋下,左手亦然。至於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內向外纏到指,回來自外向裏纏至腿根,左足亦然。”

“足踏出:如前有深淵,說回即收回,至虛至靈。”

“足運行極其纏綿不直,又能隨手運行,不失螺絲纏勁。”

“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

“不蹬則已,蹬之必令敵跌倒。”

“至於足,左來則左擺,右來則右擺;踢以禦前,蹬以禦後,舉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敵之侵我下體者,足之爲功居多,足之爲用大矣哉!”

“將踢之時,視其可踢則踢之,不可踢則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貴神速,不貴遲緩;貴踢關緊穴俞,不貴踢寬髀厚肉不著痛癢處。此要訣也,踢者須知。”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處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運動之樞紐也。……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爲用大矣哉。”

13、骨節

“骨節鬆開。”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周身一齊合住勁,且周身骨節各處與各處自相呼應而合,如手與足是也。”

“說合則周身一齊扣合住方佳,至於周身骨節,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處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樣合住。”

“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上下、左右、前後,運轉停勢時亦各呼應對齊,開則俱開,合則俱合。”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

“骨節齊鳴。”

葛手拳論

2、葛手十六目

(1)較(較,是較量高低)

(2)接(接,是兩人手相接也)

(3)沾(沾,是手與手相沾,如“沾衣欲濕杏花雨”之沾)

(4)粘(粘,如膠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離去)

(5)因(因,是因人之來)

(6)依(依,是我靠住人身)

(7)連(連,是手與手相接連)

(8)隨(隨,是隨人之勢以爲進退)

(9)引(引,是誘之使來,牽引使近於我)

(10)進(進,是令人前進,不使逃去)

(11)落(落,如落成之落,詹水下滴於地;又如葉落於地)

(12)空(空,宜讀去聲,人來欲擊我身,而落空虛之地)

(13)得(得,是我得機,得勢)

(14)打(打,是機勢可打,乘機打之)

(15)疾(疾,是速而又速,稍涉延遲,即不能打,機貴神速)

(16)斷(斷,是決斷,一涉猶疑,便失機會,過此不能打矣)

葛手拳論

3、揭手三十六病

(1)抽(抽,是進不得勢,知已將敗,欲抽回身)

(2)拔(拔,是拔去,拔回逃走)

(3)遮(遮,是以手遮人)

(4)架(架,是以胳膊架起人之手)

(5)盍打(盍打,如以物盍物而打之)

(6)猛撞(猛撞者,突然撞去,冒然而來,恃勇力向前硬撞,不出於自然,而欲冒然取勝)

(7)躲閃(躲閃者,以身躲過人手,欲以閃賺跌人也)

(8)侵淩(侵淩者,欲入人之界裏而淩壓之也)

(9)掣(如以刀斫物)

(10)摟(摟者,以手摟人之身)

(11)冒(冒者,將手冒下去)

(12)搓(搓者,如兩手相搓之搓,以手肘搓敵人也)

(13)欺壓(欺是洪人,壓是以我手強壓住人之手)

(14)挂(挂,是以手掌挂人,恐人擊我)

(15)離(離,是去人之身,恐人擊我)

(16)閃賺(閃賺者,是誆愚人而打之)

(17)撥(撥,是以我手硬撥人)

(18)推(推,是以手推過一旁)

(19)艱澀(艱澀,是手不熟成)

(20)生硬(生硬者,仗氣打人,帶生以求勝)

(21)排(排,是排過一邊)

(22)擋(擋,是不能引,以手硬擋)

(23)挺(挺者,硬也)

(24)霸(霸者,以力後霸也,如霸者以力服人)

(25)騰(騰,如以右手接入,而複以左手架住人之手,騰開右手,以擊敵人)

(26)拿(拿,如背人之節以拿人)

(27)直(直,是太直率,無綿纏曲折之意)

(28)實(實,是質樸太老實,則被人欺)

(29)勾(勾,是以腳勾取)

(30)挑(挑者,從下往上挑之)

(31)朋(朋,以硬氣架起人之手,非以中氣接人之手)

(32)抵(抵,是硬以力氣抵抗人)

(33)滾(滾,恐已被傷,滾過一旁,又如圓物滾走)

(34)跟頭棍子(跟頭棍是我捺小頭,彼以大頭打我)

(35)偷打(偷打者,不明以打人,於人不防處偷打之)

(36)心攤(心攤者,藝不能打人,心如貪物探取,打人必定失敗)

以上三十六病,或有全犯之者,或有犯其四、五,或有犯其一、二者,有犯幹處皆非成手。手到成時,無論何病,一切不犯,益乙太和元氣,本無乖戾故也。然則葛手將如之何?亦曰:“人以手來,我以手引之使進,令其不得勢擊,是之謂走;走者,引之別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誘之使進;走者,人來我去,不與頂勢,是之謂走。然走之中,自帶引進之勁(功純者引之使進,不敢不進,進則我順人背而擒縱在我),此是拳中妙訣,非功久不能。

4、葛手歌二首

朋履擠捺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

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化動八千斤。

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脅並當心,

下部兩臁並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

用武要言 陳鑫

要訣云:捶自心出。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遊,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或擠而捺。

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爲准,以不見形爲妙。

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出遇衆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轟之勢。

上中下一氣把定,身手足規距繩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剛,能柔,能進,能退,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無窮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浩渺如四海,眩耀如三光,察來勢之機會,

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動以處靜,然後可言拳術也。

要訣云: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爲先。

戰鬥篇云:擊手勇猛,不當擊梢,迎面取中堂,搶上搶下勢如虎,類似鷹鶴下雞場;翻江撥海不須忙,單鳳朝陽最爲強;雲背日月天交地,武藝相爭見短長。

要訣云: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爲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

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爲閃,何爲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爲打,何爲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古人云:

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

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襲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

左過右來,右過左來;手從心內發,落向前落。

力從足上起,足起猶火作。上左須進右,上右須進左,發步時足根先著地,十指要爬地,步要穩當,身要莊重,去時撤手,著人成拳,

上下氣要均停,出入以身爲主宰;不貪,不歉,不即,不離。

拳由心發,以身催手,一肢動百骸皆隨;一屈,統身皆屈;一伸,統身皆伸;伸要伸得盡,屈要屈得緊。如卷炮卷得緊,崩得有力。

戰鬥篇云:不拘提打,按打、擊打、沖打、膊打、肘打 胯打、腿打、頭打、手打、高打、低打、順打、橫打、進步打、退涉打、截氣打、借氣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總要一氣相貫。出身先占巧地,是爲戰鬥要訣。

骨節要對,不對則無力,手把要靈,不靈則生變。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

打手要狠,不狠則不濟。腳手要活,不活則擔險。

存心要精,不精則受愚。發身:要鷹揚猛勇,潑皮膽大,機智連環。

勿畏懼遲疑;如關臨白馬,趙臨長板,神威凜凜,波開浪裂,靜如山嶽,動如雷發。

要訣云: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

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

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

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戰鬥篇云:善擊者,先看步位,後下手勢。

上打咽喉,下打陰,左右兩協並中心。前打一丈不爲遠,近打只在一寸間。

要訣云:操演時面前如有人,對敵時有人如無人。

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

戰鬥篇云:膽戰心寒者,必不能取勝。不能察形勢者,必不能防人。

先動爲師,後動爲弟,能教一思進,莫教一思退。

膽欲大而心欲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

一而運乎二氣,行乎三節,現乎四梢,統乎五行。

時時操演,朝朝運化,始而勉強,久而自然。

拳術之道學,終於此而已矣。

【按語:此論原爲形意拳譜,經陳鑫以太極拳理法加以修訂約十之二、三。定名爲《三三拳譜》。

1935年,陳照丕編著《陳氏太極拳彙宗》,收入此論,但標爲陳長興所著。又對陳王廷《拳經總歌》及長拳一百八勢譜,俱標爲陳長興所著,謬矣。

按,炮唾練至剛快發勁階段,近似形意拳、心意拳,其理法亦頗多相通處,故爲編入,供練習炮捶者參考。1981年8月顧留馨記】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1、心靜身正,以意運動

“學者上場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氣,兩手下垂,身樁端正,兩足並齊,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穆穆皇皇,渾然如大混沌無極景象,故其形無可名,名之曰無極,象形也。”

“太極者,生於無極也。陰陽由微於著,迴圈無端,即其生生之機也。……打拳上場手足雖未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已俱寓於心腹之內。此時壹志凝神,專主於敬,而陰陽開合,消息盈虛,特未形耳。時無可名,亦名之曰太極。言此以示學者初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後可以學拳。”

“拳名太極,實天機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合也,一絲不假強炎,強爲者皆非太極自然之理,不得名爲太極拳。”“精神貴乎蘊蓄,不可外露圭角。”

“靜以待動。”“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爲本。”

“身法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另無他訣,心平氣和則得。”

“身法正者,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故不懼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若兼帶俯仰伸縮法,規矩方爲完全合一。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往,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皆有中氣以貫之。此臨時以意會之自知。”

“身雖有時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執泥。”

“間架即有時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纏綿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於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氣,運於全體,雖有時形體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氣以宰之。”

“至於身法,原無一定,無定有定,在人自用,橫豎顛倒,立坐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千變萬化,難繪其形。”

“身法不論大身法轉關或小身法過角,以靈動敏捷爲尚。”

“能會此身轉移法,神機變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爲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天君有宰,百骸聽命。”

“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

“動靜緩急,運轉隨心。”

“運化全在一心中。”

“四體從心而運,官骸皆悅以順從,而要皆以乾坤正氣行之也。”

“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鹹宜,變化不測。”

“妙機本是從心發。”

“問:運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叠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叠運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沈肘壓肩,肘即沈,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算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算下,襠即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運行,左足隨左手運行,而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爲一身運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聞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焉。臨場先去其輕浮慌張之氣,清心寡欲,平心靜氣,著著循規蹈矩,積久功熟,然後此中層累曲折,曆盡難境,苦去甘來,機趣橫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爲者,至於無心成化,是在涵養,日久憂遊,以俟其自至則得矣。”

“一片靈機寫太和,全憑方寸變來多,有心運到無心處,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雖小技,皆本太極正理。”

“拳雖武藝,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無往不宜。”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2、開合虛實,呼吸自然

“開合虛實,即爲拳經。”

“以吾身本有之元氣,運於吾身,其屈伸往來,收放擒縱,不過一開一合與一虛一實焉已耳。”

“一開一合,拳術盡矣。”

“動靜迴圈,豈有間哉!吾所謂:一動一靜,一開一合,足盡拳中之妙。”

“一開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機,縱使六子俱巧舌,也難描寫雪花飛。”

“開合原無定,屈伸勢相連。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

“一開一合,有變有常,虛實兼到,忽現忽藏。”

“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之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齊合到一塊,神氣不散,方能一氣流通,衛護周身。”

“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

“頭直,眼平視,肩與肩合,肘與肘合,手與手合,大腿根與大腿根合,膝與膝合,足與足合,平心靜氣,說合上下一齊合住,氣歸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纏法。”

“開則俱開,合則俱合。”“至合之時,氣必歸於丹田。”

“一開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體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開一合陰陽備,四體(兩手兩足)殷勤骨節張。”

“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

“心要虛,心虛則四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者皆實,此之謂虛而實。”

“天地陰陽之理,不過消息盈虛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虛。打太極拳亦是消息盈虛。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氣也,生長也,故人之子謂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氣微,故謂之息。消者,減也,退也。盈者,中間充滿也。虛者,中間空也。”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3、輕靈圓轉,中氣貫足

“能敬能靜,自葆虛靈。”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以靈動敏捷爲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

“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沿路纏綿,靜運無慌。”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歸太極真神妙。”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氣行之,無往不宜。”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

“內勁何發何行?發于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爲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爲運足。”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爲中氣,養之即爲浩然之氣。”

“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爲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禦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地,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

“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過則不朋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

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外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迹呈多偏勢,而中氣這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爲中氣,一味硬者爲橫氣。其爲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4、纏繞運勁,舒暢經絡

“凡經絡皆有益於拳。”

“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裏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爲其根也。”

“渾身俱是纏勁,大約裏纏外纏,皆是隨動而發,在左手前,右手後;右手前,左手後,而以一順合者;亦有左裏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勁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勢之如何而以自然者運之。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爲中氣,養之即爲浩然之氣。”

“此中意趣,莫割斷神氣,神氣不斷,知脈自然流通。”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嘗有直而無曲者矣。”

“蓋物有對持,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衛生之本,還氣妙訣。能善運氣,始能衛其生命。”

“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啓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五運六氣司變化,武術得之自通神。”

“任脈起于會陰,上行循腹裏至天突、廉泉止,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順脊逆行而上至百會,下降至人中止。……上身任督以腹背言,……皆位乎中,可以分,可以合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人能明任督以運氣保身,……行導引之術,以爲(卻病延年)之根本。打拳以調養血氣,呼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即丹田),功久則頃刻間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無念之發,天機自動。每打一勢,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則水火自然混融。……練過十年以後,周身混沌,極其虛靈,不知身之爲我,我之爲身,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爲督,督之爲任,中氣之所以爲中氣也。時措堿宜,自然合拍。此言任督之升降順逆,佐中氣以成功。氣動由腎而生,靜仍歸宿於腎。一呼一吸,真氣之出入,皆在於此。……總之,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夫真積久,一旦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混然。”

“胳膊勁由心發,行於肩、過肘、至指,此是順纏法。由骨至肌膚,由肩至指,出勁也。由指至肩倒(逆)纏法,所謂入勁者,引之而來,使敵近於我也。”

“兩腿之勁,皆由足大拇指領起,過湧泉,上纏過外踝,向裏纏,斜行而上,過三裏,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穴也(蓋兩勁對頭是其結穴,此處是腿勁歸宿,腰勁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撐開,襠勁自圓)。運勁足後跟踏地,漸至趾通穀、大種、外腓以及隱白、大敦、厲兌,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腳趾腳掌要摳住地,湧泉要虛,不虛則趾不著力,用不上力,是爲前後實,中間虛)。”

“官體之勁,各隨各經絡運行,無纖悉之或差。”

“一往一來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此,何須身外妄營求。”

5、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隨,後往前轉莫遲遲。”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運,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領起周身運動,足隨手尤其緊要。”“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中間胸腹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止一齊止。”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內外一氣流轉。”

“八體(頂、襠、心、眼、耳、手、足、腰)關緊君須記,人力運成奪天工。”

“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爲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心與身不可使氣,輕輕遵住規矩,順其自然之勢而運之。以手領肘,雙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行。或問:手足全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至於足,較之手稍重而已。”

6、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即無敵人徒手空運,亦覺承接得勢,機勢靈活,故吾謂每一勢全在一起,於接骨逗榫處彼勢如何落下,此勢如何泛起,須要細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滿足,無少欠缺。神氣既足,此勢似可停止,而下勢之機已動,欲停而又不得停;蓋其欲停將停之機,又已叫起下勢矣。吾故曰:此時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線,下勢即起)。”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起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既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

每勢將成,“迹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細心揣摩。”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

“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5、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上下手足各相隨,後往前轉莫遲遲。”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運,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要手全在手掌,手指領起周身運動,足隨手尤其緊要。”“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中間胸腹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止一齊止。”

“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

“內外一氣流轉。”

“八體(頂、襠、心、眼、耳、手、足、腰)關緊君須記,人力運成奪天工。”

“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爲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心與身不可使氣,輕輕遵住規矩,順其自然之勢而運之。以手領肘,雙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行。或問:手足全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至於足,較之手稍重而已。”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6、著著貫串,勢勢相承

“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即無敵人徒手空運,亦覺承接得勢,機勢靈活,故吾謂每一勢全在一起,於接骨逗榫處彼勢如何落下,此勢如何泛起,須要細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滿足,無少欠缺。神氣既足,此勢似可停止,而下勢之機已動,欲停而又不得停;蓋其欲停將停之機,又已叫起下勢矣。吾故曰:此時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線,下勢即起)。”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起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動,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既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

每勢將成,“迹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末,皆如是。”

“接骨逗榫,細心揣摩。”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

“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7、虛領頂勁,氣沈丹田

“問:打拳關鍵在何處?曰:在百會穴下,自腦後大椎通至長強,其動處在任督二脈。”

“百會穴領其全身。”

“頂勁者,是中氣上沖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惟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理,扭轉不靈,亦露笨象,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頂勁,頂勁領好,全身精神爲之一振。”

“提綱全在頂勁,故頂勁一領而周身精神皆振。”“頂勁中氣是股正氣,心中意思領起即行到頭頂上,中氣自然領起來,非有物以提之,是意思如此。”

“拳自始至終,頂勁決不可失,一失頂勁,四肢若無所附麗,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爲周身綱領。”

“頂勁上領,意思如上頂破天,不可用氣太過。”

“頂勁領起斜寓正,襠間撐(膝撐開)合(勁合住)半月圓。”

“中氣上自百會場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頂勁領起來,領頂勁非硬蹬腦後頂間二大筋之謂,乃是中氣上提,若有意,若無意,不輕不重,似有似無,心中一點忽靈勁,流注於後頂,不可提過,亦不可不及,提過則上懸,不及則氣留胸中,難於下降,此頂勁式。”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

“頂勁上領,濁氣下降,中氣蓄住入于丹田。”

“人之一身,以腰爲中界,氣往上下行,中間以腰爲界。”

“孟子曰:志者氣之帥,氣者體之充。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關乃止,丹田爲全體之氣歸縮處,如兵馬屯處,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

“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

“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裏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氣歸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

“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氣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于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

“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原,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氣皆出腎,腎水足則氣自壯;養於胃,胃得其養則氣亦壯;藏於肝,肝氣一動逆氣橫生,氣不得其平;涵泳於心,心無妄念則心平者氣自和;肺主聲,實鳴之以心,心機何往,不必聲出諸口而心先喻也;壯於膽,膽則無前,氣亦隨之;運於脾,是經多氣少血,聞聲則動,動則運化不已,心一動脾即動矣。佐以大腸,大腸多氣少血,且爲傳道之官;又輔以小腸,小腸在前臍上,後附脊,滓穢不存,濁氣去而清氣來矣。以上經絡,皆有益於拳,故乃之。若專言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是經少血多氣,藏精於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枚各兩系,一系於心,一上通於腦,氣之所生,實始於此,歸宿必歸到此。至於命門,實兩腎之間氣所出入之門,故曰命門。”

“命脈者,腎也,中氣之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而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出腎入腎是真訣。”

“跨虎勢定式:腰以上背後魄戶、膏肓向脅前合,胸前左右脅第一行淵液、大包屬三焦,二行輒筋、日月亦屬少陽三焦,三行雲門、中府、食竇、胸鄉屬肺與脾,四行厥陰、期門、天池屬肝膽,五行陽明大腸缺盆、氣戶、梁門、關門屬腸胃,第六行少陰腧府、神藏、幽門、通穀屬心腎,中一行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

左右脅由淵液、大包以至幽門通穀兩邊,皆向玉堂、膻中合住,左右各脅皆相呼應,此左右脅腰以上之式。

腰以下左右氣沖、維道皆向氣海、關元、中極合住,此左右軟脅下式。”

“何謂閃通背?以中氣由心下降過臍到丹田,複由丹田與任脈逆行而上越臍,越上脘、華蓋、天突、廉泉至承漿(下嘴唇),督脈接住逆行水溝、人中、素骸(鼻准),越神庭、上星、顱會、前頂以至百會,下降越後頂、強門、腦戶、風府、啞門、大椎、陶道、身柱、神道、靈台、至陽、筋緒、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以至長強(皆脊背俞也是),再至會陰極矣(是前任脈,後督脈下面兩脈起端處)。中氣由百會下通長強、會陰,是謂通背。閃者,如人摟住後腰,前面腰向前猛一彎,頭與肩往下一栽,後面長強與環跳(即大腿外骨)往上用力挑其小腹,往上一翻,敵自手散開,顛倒從吾頭上閃過前面,仰跌吾前矣。此之謂閃通背。”

“通背如何?當頭與肩往下栽時,屁股往上一挑,則督脈從長強穴逆行而上通百會,以至人中,任脈接住下行以至丹田,是引陽入陰一周也。右手從襠涉起,任脈即從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漿穴,右手隨身逆轉,手到下,督脈從人中逆行過頂後,由大椎順行而下,複至長強,是由陰附陽又一周也。待右足退行到左腳之後,右手從下涉起到上,則督脈又自長強逆行而上已至頭頂百會矣。是督脈上運已大半圈,待下勢以演手捶合住,則督脈由百會下至人中穴,任脈由承漿下行以至丹田,是三周也。以通背一勢,而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是之謂通背。

右手由頭至襠是順纏法,由襠涉起轉過身來手到下,複由下涉起到後之上,以至下勢演手捶,皆是逆纏法。”

“演手捶勢:此勢右足後蹬用勁,勁由後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過意舍、魂門、神堂、膏肓、魄戶,至肩額,再由肩額下行入小海,分入手三裏,下行合穀(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節。右足之勁用逆纏法,由下逆纏而上,至會陰,斜入意舍,直到肩額,複用逆纏法纏至捶頭,手背朝上,爲合勁。督脈逆行而上,由長強上過百會,下至人中,任脈由承漿接住,下行入丹田,前後轉一周,以助右拳之勁。且頂勁之領,亦全憑此督脈。右膝右前往裏合住勁。胸中要虛,惟虛則靈,勁向前合。腰勁下去,屁股向上翻,則前面氣海、丹田與襠中自然向前合住勁,襠不合則下體足底皆不穩,不虛則左右旋轉不靈,故必向前合住勁,兼以虛圓。

演手捶五官百骸之勁,皆聚於捶。

演手者易於前貪,不知前貪太過,不惟左右易揭起來,且左右旋轉不靈,易於失敗,故寧欠一二分,斷不可過界一厘,此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過之故也,演捶者戒之。”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8、含胸拔背,沈肩墜肘

“胸要含住勁,又要虛。”

“胸要虛含如磬。”

“胸如鞠躬向前微彎,四面包涵住。”

“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如磬折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爲合住勁,要虛。”

“平心靜氣,勿使橫氣填塞胸中。”

“胸要含蓄,氣降丹田,無留橫氣於上。”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

“胸間鬆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虛含住,不可令橫氣橫於胸中。”

“胸亦隨手轉圈。”

“(白鶴亮翅勢)胸間勁亦若隨住右手與左手先從右向下,向左而上至右,繞一大圈。”

“胸中內勁如太和元氣轉圈。”

“太和元氣運胸中,一動一靜合輕重。”

“打拳運動全在手領,轉關全在松肩,功久則肩之骨縫自開,不能勉強,左右肩松不下則轉關不靈。且松肩不是單肩,骨節開則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來。”

“轉圈機關,全在於肩,故肩中骨縫,宜令開張。”

“胳膊如在肩上挂著一般。”

“肩額、肩井、扶突,皆松下。”

“肩膊頭骨縫要開,始則不開,不可使之強開,功夫未到自開時心說已開,究竟未開;必攻苦日久,自然能開,方算得開。此處一開,則全胳膊之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皆系於此。此肱之樞紐,靈動所關,不可不知。”

“兩肩要常松下,見有泛起,即將松下;然不得已上泛,聽其上泛,泛畢即松。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故宜泛則泛,宜松則松。每勢畢,胸向前合,兩肩彼此相呼應。此兩肩式。”

“俯肩一靠破銅牆。”

“兩肘當沈下,不沈則肩上揚,不適於用。”

“肘尖向下……膝蓋與肘尖上下相照。”

“肘在前後、左右、上下,要呼應合住勁。”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9、運柔成剛,剛柔相濟

“打拳以鼻爲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隨各手動之。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以手領肘,以肘領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不可過,過則失於硬。上體手如何運動,下體亦隨之,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皆隨,此爲一氣貫通。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肌膚骨節,處處開張。”

“欲剛先柔,欲揚先抑。”

“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爲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百煉此身成鐵漢),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迹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爲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迹之謂也。其爲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陰陽互爲其根,不可分爲兩橛。”

“克剛易,克柔難。”

“柔能克剛,以退爲進者,坤道也;坤錯乾,乾,剛也。坤至柔而動也剛。此拳外面似柔,其實至剛。”

“故拳術以柔克剛,因而中也。”

“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但本其至大至剛之氣,以直養無害焉已耳。”

“一陰一陽,要必以中峰運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氣(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所謂浩然之氣也。”

“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迹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

“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爲上乘。”“坤至柔,而動也剛。”“柔順濟以剛直。”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陰陽互用,天道所藏,動靜無偏,乃爾之強。”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任人四面來侮,此身全仗虛靈,官骸無所不顧,……任爾奸巧叢生,自是剛柔素具。”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爲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雖曰拳爲小道,而太極之大道存焉。……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恰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者,蓋亦戛戛乎其難矣。”

“虞廷執中,孔門一貫,此外無餘蘊。……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抖、空、朋、履、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10、先慢後快,快而複慢

“由起至止,須慢慢運行,能慢儘管慢,慢到十分功夫,即能靈到十分,惟能靈到十分火候,斯敵人跟不上我,反以我術爲奇異,是人之恒情也,殊不知是先難之功之效也。”

“每著之中,五官百骸順其自然之勢,而陰陽五行之氣運乎其中,所謂:‘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爲其根’。是所謂:‘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此即太極拳之本然。”

“練太極拳之步驟有三層功夫:第一步,學時宜慢,慢不宜癡呆;第二步,習而後快,快不可錯亂;第三步,快後複緩,是爲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爲剛柔相濟。”(此一則爲陳複元語)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11、竄奔跳躍,忽上忽下

“青龍出水是直進平縱法,左足隨右足向前飛縱,襠中會陰、長強勁隨頂勁上提,前縱如靈貓撲鼠,純是精神,又虛又靈。”

“引蒙:指襠捶下緊接青龍出水,二勢夾縫中先將右肩松下,右半個身隨之俱下,下足再泛起來往前縱,其未縱時右手捶如繩鞭穗欲往前擊,先向後收,然後從後翻上向前繞一大圈擊去,身亦隨之前縱。其縱之訣,前面手向前領,後面右足之隱白、大敦、厲兌、竅陰、俠溪,皆用勁。勁由足底過湧泉至足踵翻上去,逆行而上,窬委中、殿門、承扶、環跳,斜入扶邊,上行越魂門、魄戶,至附分,再斜上行,由曲垣窬小海,斜入支溝、陽池,沿路翻轉。將手展開,束住五指,右手領身縱向前去,左腳用力往下一蹬,隨右手皆至於前,左手亦隨身至前,腳落地後左手落於右乳前停住。

“內勁:右半身皆用右轉勁(右轉即順轉,從裏往外轉),右手用纏絲勁由腋上行,從裏向外斜纏至指肚,右足亦用纏絲勁順纏至大腿根,上行與扶邊相會,一齊上行至附分,分行至腋,斜纏至指肚;左手左足須用倒轉勁,而後才能隨住右手右足轉圈前縱之,本全由於心,心勁一提,上邊頂勁領住,中間丹田勁發,上行偏於右半身,下邊兩足,右足用躍法,右足掌用力後蹬;未縱以前,全是蓄勁,聚精會神,團結其氣;方縱之時,純是向前撲勁,一往直前;右手帶轉帶進,如鷂子撲鵪鶉、蒼鷹捉狡兔一樣,其志專,其神凝,其進速,其氣(氣即魄力)穩。玉女穿梭平縱身法,此亦平縱法,愈遠逾好,要皆本自己力量爲之,必得優遊氣象,勿露努張之氣方好。”

“其內勁發源最遠,由仆參逆行而上,逾背後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順轉平縱法。……其進如風,……手法、步法、轉法,愈快愈好,……上雖憑手,下尤憑足,足快尤顯手快之能,……自起勢以至終勢,右手足雖是順纏法,而周身法皆是倒轉勁,連三趕進,皆是進步。至於內勁,自頂勁以至足五趾,法皆與前同,始終以右手右足爲主,而以左手左足佐之。右手順轉,左手必是倒轉,纏絲勁即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右手以轉大圈爲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此勢是大轉身法,上承野馬分鬃下來,右手趁其在下之勢,不容少停,即以右手用纏絲勁從下握上,沿路斜形飛風向東去,指如鋼錐,亦全賴右足在後隨住右手,亦用順纏絲勁就住上勢,大鋪身法,盡力向東連進三大步,方夠一大圈約八、九尺許。尤在頂勁提好,襠勁不得滿足,身隨右手如鷙鳥疾飛而進,莫能遏抑,步落粘地即起。”

“玉女穿梭已成之式,似與攬擦衣大同小異,然其實大不相同,彼則身不轉動,專心運其右手右足,其氣恬,其神靜;茲則連轉身帶運手足以防身禦敵,且以快爲事,故其氣猛,其神忙,非平素實有功夫,臨事以氣貫其上下全體者,不能獲萬全。何也?蓋以出入廣衆之中,以寡敵衆,旁若無人,惟天生神勇,其膽正,其氣剛,其練習純熟,故披靡一切裕如也。”

“轉引轉擊出重圍,宛同織女弄織機,此身直進誰比迅,一片神行自古稀。”

“二起腿是上躍法,……何謂二起,左右二腳相繼一齊離地四、五尺而躍起也,故名踢二起。……然必左足先用力狠上踢,而後右腳始踢高,腳面要平,二起純是用全體升提法,身法心勁往上一提,全身精神振奮,皆往空中聳躍,右足能高頭頂方合式。身隨頂勁用力往上縱,愈高愈好,有縱過頭頂者,非身輕力大不能。……上身向上縱,下身愈得用力隨之上縱,其縱之法,必左右足用力先往下一蹬,足蹬愈重,則身起愈高。”

“心勁一領起來,而五官百骸皆隨之而起。”

“二足連環起,全身躍半空。”

“中氣提來膂力剛,連環二起上飛揚。”

“何謂跌岔?身從空中跌下,兩腿岔開,方爲跌岔。此圖左腿展開,右腿屈住,此爲單跌岔;以雙跌岔非用縱法不能起來,不若單跌岔只用左足踵往前一合,右膝往外一開,右足踵用力一翻,即遂起遂落,較之稍易,故用之亦能制勝;且今之拳家皆如此,姑從之。”

“跌岔與二起回顧照應,二起從下而上,飛向半空;此則由半空而下,兩腿著地。天然照應,不做牽合,此古人造拳法律之嚴如此。”

“上驚下取君須記,左足擦地蹬自利。”

“不是肩肘能破敵,一足蹬倒鳳凰台。”

“若非此身成鐵漢,擲地何來金石聲。”

“解圍即在一蹬中,非有大功夫,不能以一足勝人也。”

“蹬一跟:吾以左腳踢敵,敵以右手捋住吾腳,欲扭轉吾腳,令吾疼痛撲地,或上提吾腳欲吾全身離地而後顛起打之。吾即順勢倒轉兩手捺住地,而以右足順住左腿逆行而上,蹉敵人搦吾左腳之右手,難即解矣。或又以敵人搦吾左腳,吾即以右腳蹬敵人右肘尖或蹬其手節,皆可解之。此是蹬一跟之大略。”

“人來蹬吾,吾即以左腳往後退一步,以防蹬吾鳩尾與承漿以下至咽喉。”

“然慎之於蹬之之時則已晚,不若慎之於上勢將踢之時,視其可踢則踢之,不可踢則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

“即有隙可乘,踢貴神速,不貴遲緩;貴踢關緊穴俞,不貴踢寬髀厚肉不著痛癢處,此要訣也,踢者須知。”

“野馬分鬃勢:兩手握地轉如飛,中間一線貫無倚。兩手擦地而上,上下全體皆能顧住;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兩手如兩個圓環,互相上下,更叠而舞,其剛莫折,其銳無比,其轉無間,故能禦敵。”

“鋪地錦勢與跌岔相呼應,跌岔懸空直下,右腳跺地如金石聲,以跺敵人之足,左足蹬人臁骨,可破其勇,右手展開胳膊握地而上,左手前沖以推敵人之胸;此則以髀股後坐坐人之膝,右手拳屈有欲前擊意,左腿展開如不得勝,兩手右向捺地,用掃堂鞭以掃群敵下臁,則難自解。此以同類相呼應者如此。又與金雞獨立相呼應,金雞獨立左腿豎起,此則左腿橫臥,金雞右膝膝人,此亦以右膝屈住,金雞獨立左手下垂,右肱向上伸,此則右手屈住,左手向上沖,故以上下相呼應。又與二起相呼應,二起身飛半空,此則身落地面,故亦以上下作呼應。”

“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高擎低取,如願相償。……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橫豎顛倒,坐立臥挺,前俯後仰,奇正相生,迴旋倚側,攢躍皆中(皆有中氣放收,宰乎其中)。”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忽上(手足向上)忽下(手足向下),或順(用順纏法,其勁順)或逆(用倒轉法,其勁逆)。”

“倒卷肱是退行以避左右;白鶴亮翅是右引左擊,兼上引下擊法;摟膝拗步是六封(上下,前後,左右皆封住門),四避(四避是東西南北四方令人無隙可攻);閃通背是前閃(後往前閃)、後滑(是後面捺不住,強捺則滑而跌之)進擊法;攬擦衣與單鞭皆是一引一進(此進字是進而擊之)法;運手是左右一引一進擊法;高探馬是左肱背折肘法;左右插腳是下體前攻襠法;中單鞭是左右上下手足並擊法;擊地捶是攻下法,身後兼滑跌法,訣竅以兩腰之中兩腎之間命門爲上下體之關鍵樞紐,關鍵上下皆是倒轉勁,身帶側欞住,右後脅向上,左後脅向下,襠勁下好,足踏穩,人遭著背後,身即扭轉,愈速愈好,能遵足法,則人身一滑跌倒矣。踢二起與踢一腳、蹬一跟是倒轉大轉身法,兼以兩足上攻法(手當足用,足當手用也);演手捶、小擒打是前攻克上下法;抱頭推山是逆轉(謂身也)進推法;單鞭是順轉(順轉也是謂身法)左右引擊法。

“以上數十勢是以一人敵數十人大戰也;至於避敵之法,不越上下兩旁,哪面緊先解哪面圍;一齊來者,中氣一動,即令一齊皆散,非有功夫不能。”

(附注:以上所提各拳式,均是陳式老架的拳式,錄之以供參考)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12、剛柔俱泯,一片神行

“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爲柔,練柔爲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無名名之。”

“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迹可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互運,無端可尋。”

“太極理迴圈,相傳不計年,此中有精義,動靜皆無偏……開合原無定(活潑潑地),屈伸勢相連(卻有一定)。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天地爲父母,摩蕩柔與剛,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乾坤如橐龠,太極一大囊,盈虛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終複自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迹,物我兩相忘。”

“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迴圈。”

“終而複始,始而複終,惟始與終,迴圈不窮。”

“太極不過陰陽之渾淪耳。……泯然聲臭之俱無,纖巧悉備者,化工也。渾乎雕刻之不作。”

“一來一往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

“天機活潑,浩氣流行,動靜緩急,運轉隨心。……至疾至迅,纏繞迴旋,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純乎天則打拳皆隨天機動宕,莫非自然而然,活潑潑地,太極原象,皆從吾身流露。”

“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至虛至靈,一舉一動,俱是太極圓象。”

“圓轉自如,渾浩流行,絕無滯機,每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迹象可尋,端緒可指。”

“打拳熟而又熟,無形迹可擬,如神龍變化,促摸不住,隨意舉動,自成法度,莫可測度,技至此,真神品矣。太極之理,發于無端,成於無迹,無始無終,活盤托出,噫!觀止矣!拳雖小道,所謂即小以見大者,蓋以此拳豈易言哉!”

“故吾身之運行或高或低,或反或正,且忽遲忽速,忽隱忽現,或大開而大合,忽時行而時止,莫非一片靈氣,呈於色象,真如鳶飛魚躍,化機活潑,善觀拳者必不於耳目手足之鼓舞於迹象間者深嘉賞也。故學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則氣自生動靈活,非氣之自能生動錄活,實理使之生動靈活也。知此而後可與言內勁。如第以由內發外者爲內勁,此其論猶淺焉者也。”

“誠于中,形於外,千變萬化自無窮,火候到純青,法密理精,渾身輕靈,左右拿出應應應。”

“神穆穆,貌皇皇,氣象渾淪,虛靈具一模螄蟛匚逶蹋湃徊歡粲奕耍潰躚艚岷顯詿松懟H紋舅拿姘朔餃四呀縈心怯旅凸耍蝗煥辭鄭閼哢悖叩餛瀋瘢磺腋腥ツ訝ィ呀繒駒讜彩飛狹⒉晃齲翟諳站蠡諛衙庠傘F裼斜鴟牛灰Ψ虼浚蝗菊擼豢緩希槐屎嶸ㄇ司!?br> “太極陰陽真造化,鴛鴦繡出從君看。”

“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周都是敵,此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圓,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

“一氣旋轉自無停,乾坤正氣運鴻蒙,學到有形歸無迹,方知玄妙在天工。”

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

13、培養本元,勤學苦練

“心爲一身之主。”“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原,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

“用功各因自己力量運動,其遍數一遍可,十遍亦可,不拘遍數;有力儘管運動,無力即止,不必強爲運動,以致出乎規矩,惟順其自然則得矣。”

“每一勢拳,往往數千言不能罄其妙,一經現身說法,甚覺容易,所難者工夫,所尤難者長久工夫。諺有曰:‘拳打萬遍,神理自現’信然。”

“空耍拳勢,原無定格。……平居耍拳,不可不守成規,亦不可拘泥成規,是在學者能善用其內勁。至於形迹,或爲地勢所限,隨其地勢斟酌運有可也。”

“自初勢至末勢,所圖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於無形,而心機入妙,終歸于無心而後可以言拳。可見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機流動,活潑潑地觸處皆拳,非世之以拳爲拳者比也。此是終身不盡之藝,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中自然之機。……千變萬化,錯綜無窮,故終身行之不能盡。學者勉之。”

“拳當功力既熟,端正恭肅,敬其所事,不敢自滿。……不矜不張,局度雍容,雖曰習武,文在其中矣。”

“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規矩者,方圓之至也。以之誨人是則大匠所能也,至於巧,大匠不能使,惟在學者。苟至於巧,則是遵規矩而不泥規矩,脫規矩而自中規矩。而要志不可滿。諺有曰:‘天外還有天,一滿即招損。’”

“或者曰:‘此拳不能打人。’不能打人只是功夫不到,若是功夫純熟,由其大無外之圈,造到其波動我內之境,不遇敵則已,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孰能當之。”

“今之學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期成,其如孔子所謂先難後獲何?問:工夫何以用?必如孟子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鋪助長也而後可。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而猶未能,再加終日乾乾之功,進而不止,日久自到。問:得幾時?小成則三年,大成則九年,至九年之候,可以觀矣。抑至九年之後,自然欲罷不能,蒸蒸日上,終身無住足之地矣。神手複起,不易吾言矣。躁心者其勉諸。”

“人言此藝別有訣,往往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貫神理妙。回頭試想懶惰時,不是先知未說到,說到未入我心中,我心反覺多煩惱。天天說來天天忘,有心不用何時曉?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每日細玩太極圖,一開一合在吾身,循序漸進工夫長,日久自能聞真香。只要功久能無間,太極隨處見圓光,此是拳中真正訣,君試平心細思量。”

“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迴圈自然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