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李凤禹:微创设计,重塑生动魅力的母亲河
城进河退引发生态危机,过度设计造成人水隔离。那些滋养生命的母亲河,正在沦为僵硬、冰冷、危险的“无人区”... 在创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如何拯救,才能让母亲河重新充满生机和魅力?
李凤禹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 副院长
思朴设计(SPD)创始人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河流作为撑起人类文明的摇篮,滋养生态,孕育文化,激励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河流的碳排放高达39亿吨,是全球飞机碳排放的4倍,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11%。河流原本是自然界的降碳绿肺,现在竟变成了排放大户,这非常的令人震惊!
中国是大河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流程最长的河流水系。但如果有时间去关注身边的母亲河,都会发现生态退化、物种减少的问题。
在某些城市,人们向往的母亲河、非常想去的亲水空间,竟被一律打上了“禁止入内”的危险指示,生活和河流被强硬地剥离。
我们期望的母亲河是人水隔离还是人水亲近呢?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人水亲近,那么我们必须反问我们还认识和热爱我们的母亲河吗?我们不妨向历史寻找答案。
工业革命以来,迅猛的城镇化篡改了河流的形态以及城与河的关系。以莱茵河为例,莱茵河是德国的母亲河,1809年制定了“莱茵河修正计划”,为了发展航运和工业,对自然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弯取直和河道清淤,整体河道缩短了四分之一,两千多个岛屿被移除,一度极大推进了德国的航运贸易和工业的发展。
但好景不长,改建后的河流流速加快、洪涝加剧,很多地区退化为三面光的渠道。加上工业污染,大家看到这张照片就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照片,曾经最美丽的莱茵河蜕变为欧洲最脏的下水道,生物几乎绝迹、城进河退、引发了生态危机。
1948年,莱茵河沿途六国共同成立“保护莱茵河委员会”,耗费了四十年的时间,花费了700多亿欧元,2001年莱茵河才回到了两百年前工业革命初的最佳生态状态,教训惨痛而深重!
回到国内,众多河流并未走出城进河退的历史误区。曾几何时,唯利是图的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侵占了宝贵的河道空间,割裂了连续的生态系统,过洪断面不断减小,洪涝压力日渐增大。为了防洪,在河道旁边建设了越来越高的防洪墙,高筑的防洪墙不但未能减轻洪灾,反而加剧了内涝的风险,让中国众多城市在灾难面前脆弱不堪。
滨水地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全国展开了众多河流环境整治和以河长制为代表的创新举措,而且取得到了巨大的成就。
但不容否认,过度设计和建造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不计后果的河道清淤让河流丧失了非常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环境,河底防渗让河流为城市补充地下水源泉失去了保证,沿岸过度亮化和大树移栽让动物栖息地环境遭受了破坏,物种急剧减少……这些运动式的速效工程花费了大量的公共投入,但却让活跃的河流失去了魅力和活力,名曰治理,实为破坏。
大型市政设施和过度超尺度的景观建筑,割裂了生活与河流的关系。曾经的母亲河变为幽闭、黑暗、无趣的危险之地,河流因为城市发展而生病,我们需要如何拯救?
我认为只有跳出人定胜天的工程思维,返璞归真,贴近河流的脉搏,用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才能探索出“再生河流”的创新解决之道。
2015年,我们在黄山脚下的浦溪河现场踏勘时,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浦溪河有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婆媳河“,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但是随着当地城镇化加速,侵河造地、建设硬质堤岸的工程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洪涝频发、动物栖息地减少,浦溪河正在失去往日的光彩。
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保护和抢救浦溪河义不容辞。经过反复现场踏勘和多方案比较,我们制定了“城退河进、重回自然、局部微更新”的项目建议。
针对洪水,从生态学角度,洪水是自然界生物能量的传递过程,没有洪水就没有流域间生物多样性的基因的传递;没有洪水,就没有沿途肥沃的土地;没有洪水,就没有沿河独特的文化景观风貌;因此借鉴古人趋利避害、顺疏导滞的经验,在今天如何善用洪水、考验当代人的智慧。
经过与当地政府的反复沟通,制定了以微创设计为核心的河流再生实践。我们在河流上游尽量保留河流的自然状态,保留河流的蜿蜒和舒展,腾退养殖场用地,建设森林湿地和农田;在中游城镇化地区对已经破坏的沿岸地区拓宽河道,改善生态湖岸,舒缓洪水的压力;在河流下游,腾退贴河而建的工业用地,建设绿地和垂河廊道,在整个河流系统因地制宜,构建蓝绿交织整体的生态共同体。
选择河边人们易于到达,公共意愿比较强的地区,保留现状石滩、改建退台式滨水岸线,用最质朴的景观营造,留住当地人的滨水休闲生活,把微创记忆在河流上,构建最动人的风景线。
为了避免莱茵河式的悲剧发生,我们阻止当地为了快速行洪而进行河道清淤和裁弯取直,尽可能保留河中的滩岛。一方面能够减少洪水的动能和流速,为下游保证更好的行洪安全,另外保留了滩岛能够蓄滞泥沙,为河中的生物构建永久不受人干扰的栖息地,让动物永远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
在项目建设时,我们不做大拆大建,保留原有的大树和原生生境,尽可能维护稳定的土壤环境,尽量采用当地的石材、瓦片等建筑材料,既降低成本又展现当地风貌特色。
经过三年的建设,建成后的浦溪河展现出山水相望的大美风韵。大家看到左上这个图片,我们其实并没有做特别多的设计,而是减去了杂质,设计并不只是做加法,减法一样可以做出很好的景象。
建成后的湿地每年吸引两百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旅居、筑巢,滨河公园和网红沙滩成为小镇居民热爱生活、释放友善、放飞身心的幸福场所。
2020年7月,黄山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多处村庄桥梁受损,高考因此改期……
刚刚建成的浦溪河命运如何?当地政府和我们都高度紧张,我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发现经过微创设计的河岸、景观桥和村庄平安无恙,经受了大自然的洗礼和考验。几处破损之处,恰恰是未来得及改善的传统的工程护岸,也为未来进行微创设计留下了契机。
洪水过后,弹性生态的河道很快恢复了勃勃生机。2020年,浦溪河城区段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中国最有魅力城镇,微创设计初见成效。
微创设计基于河流生态本体,视河流如生命,采用中医疗法,对病灶点进行最小化的适度设计,修复机能、增加效益、提升魅力,微创设计“尽精微,而致广大”。
自然是最好的环境营造师。河流生态系统是由陆地、水流和生物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生产氧气、食物、固碳、降解污染等生态生产力。生态功法让自然做功,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最佳路径。
回到之前谈到的河流高碳排放问题,经研究河流生态系统破坏后,水中的微生物为了降解污染需要加大力度吸收氧气,释放环比高出平常10~15倍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就是河流变高碳排放源的主因。病理找到,根治的方法就是修复生态系统,降低污染,增加陆地森林和水下森林的数量,绿肺机能才能恢复正常。
2018年,我们在深圳坪山河项目考察时,发现河道周边污染严重,臭气熏天、人迹罕至,跟深圳东部副中心区定位相距甚远,我们和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制定了相关模型,进行了生态保育的恢复模拟,共同制定了生态功法的再生实践计划。
首先针对环境污染和空间受限的挑战,用技术比较方案说服相关利益方,后退滨河的交通、减少和腾退侵占河道的停车场,还宝贵的空间资源给绿化空间,形成立体梯度的生态系统。改建后的生态系统比之前增加了三倍,有效地改善当地的微生境,并且创造了曼妙丰富的空间序列。
针对僵死的三面光河道,我们选择当地的适水植被来为河床和河底穿上绿色的卫衣。既降解河流的污染,又为鱼类、水禽类提供了可以栖息的家。随着水质的改善,这些动物种类越来越多,构成了未来韧性丰富的生态群落。
另外建议政府不做不生态的大水面,不增设阻止鱼类巡游的翻板闸和液压坝,而是建设小型的溢流堰。既能减缓水流,增加河流的声响,同时能够创造鱼道,而且让城市居民能够走入河中间,安全地从水上踏水而过。
两年后,1.2公里的坪山河,从当初的脏黑萧条变成了水质清澈、空气清新、鱼翔浅底、白鹭纷飞、芳草萋萋。
我在这儿解释一下,就是因为做了溢流堰,这些地区的鱼和虾才最容易待在这儿,所以白鹭才会在这儿觅食,小小的改动就促进了生态的变化,绿荫郁碧的鲜活河流重新回到了城市生活。
经检测,建成后的环境比周边地区温度低4~5度,负氧离子比周围高3~5倍,滨河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吸引了周边居民到此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民生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2021年7月,在深圳市公共空间专项评比中,坪山区名列第一。坪山河作为城市美的标志 成了新的城市明信片,为深圳最年轻的城区招商引智和经济发展,正在做着越来越大的贡献。生态功法让自然做功、修复绿肺、降碳增趣、造福民生。
河流的危机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不从思想观念上铸就人河共生的价值底线,人为破坏就永无休止。
为此,我们在河边创造引人入胜的风景锚点,吸引亲朋好友到滨水环境中体验,“空山清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画境,以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国风…..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敬水、珍水、亲水、乐水的人文基因注入到人们的心中。让人和自然和谐的画面在母亲河边率先实现。
另外我们在河边建设连续的绿道、碧道和科技探索点,把公众的活动和河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让河边开展高频度的健康运动休闲活动,定期举办半马、健步走、骑行等城市活动,寓教于乐,让儿童在母亲河边捉鱼戏虾,在母亲河边留下最宝贵的童年回忆。
在市政基础设施造成的消极空间,我们通过艺术设计,增加照明、座椅和舞台等设施,让曾经的黑暗之地变成了日常文体活动和节日庆典的欢乐场所。
把生活还给河流,在生态容量之内允许居民洗衣、洗菜,政府定期发放无磷环保洗衣粉,让河流与城市的故事相生相伴构筑最美丽的动人乡愁。人河共生,铸就品质,升华情感,描绘画卷。
几年来,我们在国内外以微创设计为理念塑造了多条河流。那么这些河流既有世界双遗产脚下质朴原乡的浦溪河,也有世界最具创新精神开放锐意进取的坪山河。虽然河流的外延不同,但是河流的内涵高度一致,就是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经济社会为果。所有的项目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支持,建成项目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因为综合效益提升和创新示范,也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规划奖、亚洲都市景观奖等一系列表彰,我们也应邀在世界级论坛上发表演讲,传播中国河流再生的理念和创新实践经验,这些荣誉属于项目的政府和人民、属于建造者和使用者,更激励着我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最后让我们以中国梦和更高品质的母亲河建造为目标愿景,坚持微创设计、生态功法和人河共生,充满热情的匠心营造,让每一条母亲河焕发出永恒的魅力和动人的光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