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30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01
上回我们说了“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二位医学家张从正,这回我们说一说“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三位医学家李东垣。李东垣有很多医学著作,我们中医史系列将陆续说说《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这一回先说《脾胃论》。
《脾胃论》是李东垣的代表作,李东垣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贡献卓著,开创了疾病内伤学说,他从损伤脾胃之气加以论述,独树一帜地形成了脾胃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同时,他创立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补中益气、升阳散火、升阳除湿、益气活血、内托消肿等,尤其是甘温除热的法则,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应用,疗效显著。
《脾胃论》成书于公元1249年(南宋理宗淳祐九年,此时北方是由金代过渡到元代之时),是李东垣晚年的作品。全书共三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盛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如对劳倦所伤、补脾升阳、安心养神的用药与针刺等。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沉浮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列方61首,并详述其方义及服法。《脾胃论》阐述了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病理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调理脾胃在治疗上的积极作用。
李东垣,本名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习称为“李东垣”,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生于公元1180年(金代大定二十年,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卒于公元1251年(南宋理宗淳祐十一年,此时北方是金代过渡到元代之时),享年71岁,为金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年少聪颖,博学强记,通《春秋》、《书》、《易》,尤爱医药。二十几岁时,李东垣的母亲患病,他遍请诸医给母亲诊治,然而不但没有治好,就连得的什么病也不知道,为此他非常痛心,于是发誓学医。当时,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医名鼎盛,李东垣便“捐金帛”跟从张元素学医。
(张元素也是金代一位著名医学家,但没有进入“金元四大家”之列,他的著作《医学启源》非常有名,我们在说完“金元四大家”之后,再说说张元素。)
张元素对《黄帝内经》很有研究,主张治病从辨识脏腑的虚实着手,根据气候和病人的体质灵活用药,李东垣尽得其学。在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的启示下,李东垣阐发《黄帝内经》中“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以脾胃为元气之所出,相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因而发明了升阳泻火和甘温除热的用药法度,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列入“金元四大家”之中。
(“相火”是指人体阳气过盛导致的上火情况。)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中心就是脾胃元气论,这是人体发病与否的根本问题。关于元气之说,《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早已提过,前者将之表述为“真气”,后者表述为“原气”,而两本著作的共同点是重视肾气。李东垣发展这一理论,重视内因在病变中的作用,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都是由于人体气虚。也就是说,疾病的形成,是由于气不足,而气之所以不足,是因脾胃损伤所致。
脾胃学说的另一个观点是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以滋养周身,是清气,就像天空之气;上升之后而下输膀胱,传化糟粕,转味而出,是浊阴之气,就像土地之气。精气的升降沉浮,枢纽是脾胃。李东垣在理论上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在治疗时喜欢用升麻、柴胡之类的升发之药。
李东垣受师傅张元素启发,提出了脾胃内伤论,认为脾胃是人的生、长、寿、养之本,如果脾胃受伤,人体所需的阳气、阴气、阴精、营血也就必然受害,正常的活动不能维系,这样疾病就发生了。
李东垣提出“充实脾胃之气”的四要素:
第一,要能顺应四时,否则元气不固,烦劳伤阳,病生脾胃。
第二,要谷气上升,春夏令行;否则谷气下流,收藏令行,也会病生脾胃。
第三,要少阳春升之气上升,则诸阳皆升;否则胆气不升,阳气不升,也必会脾胃致病。
第四,五气能藏于心肺,五味能藏于肠胃,则气和神生;否则气机乖错,也会病从脾胃而生。
以上四点都为纲领性地概括论述了脾胃病的病机。
李东垣在治疗用药上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多用升麻、柴胡、黄芪等药物。李东垣创制了很多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其中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病的核心方,他在当时应用此方治疗因脾胃受伤而引起的“阴火炽盛”的某些发热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世医家沿用至今,对当今临床上一些脾胃虚弱性疾病也卓有成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