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我县这个朱大户是怎么发家的?你知道吗?

禅堂湖故事:

两车银锭

文/胡桃夹子



“朱大户得了外财,发了!”

禅堂街如同平地起了一阵旋风,把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刮”到了禅堂街的每个角落,在大街小巷中弥漫着,随后向四周传播开去……

话说当年(清末)禅堂街上有一个“柴火交易行”。这一天,柴行来了一个卖柴火的乡下人,这人找到柴行的老板说:我家有不少“锡锭”子,请你帮忙给找个买家。说话间,从柴车上的布包里拿出两块白花花亮灿灿的东西。柴行老板拿在手中,正把玩间,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就对那人说,你有多少?这人回道:有两“土车”子来。柴行老板接话道:你在这稍等等,我去找个人问问。说罢,柴行老板就朝街南头的“朱大户”家大步走去。

朱大户,禅堂街人氏,以烧酒为业。因长得身材壮硕,肥头大耳,气度不凡,街上人都赞其有福相,遂送外号“大户”。

朱大户为人聪明,虽生于农家,但不甘心在那“一亩三分地”上刨食。年纪轻轻就到外地学来烧酒手艺,随后在禅堂街开了一个酿酒作坊。从此一边烧酒,一边做起了锡制品(酒壸,酒杯)的买卖。

这天朱大户正在堂屋喝茶,看见本家孙子(柴火行老板)匆匆忙忙进了院子,就起身招呼让座。这柴行老板见到朱大户,口称“小老爷好”,就近前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顺手递上那两个“锡锭”。朱大户接过一看,心内一惊,随即不动声色的问:有多少?柴行老板答:说有两“土车”子来。朱大户说,我都要了。送走了柴行老板,朱大户端着茶杯,手捋着胡须,在堂屋里转着圈子,哼起了京剧唱段……

傍晚掌灯时分,这柴行老板带着那卖柴火的和另外一个人,推着两个装满东西的土车子来到朱大户的门口。此时朱大户听到外面有响声,早已迎了出来。

两车东西推到了院里,朱大户拿起“锡锭”看了一下,当面说好了价格。柴火行老板就用带来的大秤,把那“锡锭”过出了斤两,朱大户随即付出相应的钱款。卖锡人接过钱就折身回了。

朱大户等卖锡人走后,插上了院门,这才招呼柴火行老板:来,咱爷俩今晚上喝两杯……

不久,这朱大户家就推倒了旧房,建了新房。可这建新房的规模远远超出乡邻们的想象。朱大户这次又向两边邻居买了许多的宅地,一下子盖起了几十间的青石地基,青砖做墙,楠木构架,红草缮顶的高大房子。

这在当年可算是一个惊动四乡八村的大事。普通人家盖两间土墙草顶房子都要倾尽全家之力甚至还要借帐,而朱大户却用上了一般人家用不起的房料,还是一下子盖了几十间,这还得了!

朱大户自从发了财,就停了酒坊生意,享起了清福。不久又结了一门官亲(儿子娶了当年灵璧城张翰林的外孙女),从此成了禅堂街名符其实的大户。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