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煤油灯



童年记忆

煤油灯

文/程大康



在记忆里总有那么一点光,弱弱的,却充满温馨,它时不时的在我眼前一闪一闪地晃动着……

小时候,大多数村庄还没通电,煤油灯是家家户户夜晚必备的照明之灯。

在我的记忆里,最常用的煤油灯大致有三种:罩子灯、提灯和自己制造的小煤油灯。罩子灯和提灯,一般都是条件稍微好的家庭才能买得起,都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灯罩可以遮风挡雨,装有调节旋钮,用来调节灯的亮度控制油耗;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提灯不仅可以在屋里使用,还可以在户外使用,夜晚出行的人们常用它来照亮前面的路,提在手上或挂在马车、毛驴车的前头,所以也有人把提灯称为马灯,还送它一个绰号叫“气死风",意思是再大的风也奈何不了它。而对于普通的农家来说,大多使用的都是自己制造的小煤油灯。

为了节省油,在一般情况下只要还能互相看清人脸,村里人是不会提前点煤油灯的。如果是在月圆的夜晚,干脆就不点灯。我有一个同学,就是为了节省煤油在月光下读书,小小年纪就瞅成了近视眼。

当年,我家里使用的就是妈妈自己用空瓶子制造的煤油灯,到了做晚饭的时候,煤油灯就挂在厨房灶台边高出人头的墙壁上,油灯发出的光飘忽不定。在灯光的映照下,妈妈在灶台旁边忙碌的身影便被拉长,映在身后的土墙上,随着灯光的摇曳不断变换着。姐姐往锅底里添柴,有时锅底偶尔窜出来的火苗,与煤油灯的亮光交相辉映,一下子会把整个房间照得通亮。

经常放煤油灯的地方,墙上会留下被油烟熏黑的一小片火苗形状的印迹。吃过晚饭,煤油灯就被拿到堂屋放在桌子上。我们几个孩子喜欢说话,大人为了省油总是催着我们吹灯,并且说:“没灯亮也能说话”……

那时候,我们的衣服鞋都是妈妈缝制的。为了省油,妈妈会把灯芯捻到最小。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做针线活,一只手拿着鞋底,一只手拿着一根拴着长线的大针,一针一针地钻,又一针一针地拔着,常常熬到深夜。当我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中发现妈妈依然在埋头忙碌,针线穿过鞋底时发出“嗤啦”的声音,我看到妈妈把针尖轻轻地插进鬓边浓发里摩擦一下。看着她那双手传梭针线之间,不由地说“妈,不早了,快睡吧!。”妈妈总是说:“白天还有别的事要做,天气马上就冷了。”或者说:“明天得下地干活,天气快变暖了。”我家兄弟姐妹多,妈妈白天干农活,晚上,好像总是有做不完的事,那盏小小的煤油灯不知陪伴着妈妈度过了多少个夜晚。

我上小学三年级村里虽然通电了,但是经常停电。那时就有早自习了,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得有一盏煤油灯,煤油灯都是自己制作的。灯芯是用妈妈纳鞋底的棉线折上几折,轻轻搓几下,再折几折就成了灯芯。煤油灯亮不亮,省油不省油灯芯是关键。这用棉线做的灯芯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灯芯太紧,煤油不容易吸上来,灯头的火苗就小,不亮;灯芯太松散,火苗太大,费油;所以这一道工序就得特别认真,要用心穿进去抽出来,试几次才行。然后再找一个废弃的墨水瓶把水控干,将瓶盖钻一个和灯芯管相应的圆孔,接着把用完的牙膏袋(铝制的)剪出一小块长方形,包着灯芯卷成筒子,然后插入盖孔中,让灯芯管上的圆片盖在瓶盖上面,再往瓶中倒入煤油,最后把瓶盖拧紧,就可以了。不一会儿,灯芯管上边的棉线灯芯被煤油浸润,“嚓”一根火柴,燃起一束小小的火苗,火苗要是大了,我会用剪刀把露出的灯芯棉线剪掉一点。那时候,一束束暗黄的火苗可是教室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翻书或者咳嗽,稍不注意就会把煤油灯吹灭。为了防风,我们就用一张白纸把灯围起来,把接头一粘,并在前面开一个小洞,就成了一个圆柱形的灯罩,一缕光亮便从里面透出来。这个方法虽然很实用,但是等到一节课下来,鼻孔里脸上都黑乎乎的。

我当年迷上了武侠小说。上早自习时都不放过看武侠小说的时间,为了避免被老师发现,就在煤油灯前支起一本打开的书,挡住老师的视线,当我被故事情节吸引到入迷时,手一不小心碰到灯罩,灯罩就会燃烧起来,反应不快时连头发都会烧到。要是被老师看到,就会把书没收了,自然少不了挨一顿批……

今天,煤油灯早已被现在文明所淘汰,但它却承载着包含着母爱的历史,它时不时的在我记忆的深处一闪一闪地亮着……

程大康,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著名作家、诗人。

(0)

相关推荐

  • 煤油灯

    (209) 煤油灯 煤油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似乎已经十分的遥远,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而在我的记忆里,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老家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仿佛在那橘黄色的光影之中闪 ...

  • 难忘教室煤油香

    凡是上班时间,早晨特别紧张,我和爱人喜欢在单位餐厅就餐. 六点半多,我们骑着自行车路过村里,忽然一股久违的.熟悉的气味沁入鼻孔.使劲儿一吸一闻,对,是它!我儿时喜欢的味道--煤油味儿,原来是村民在使用 ...

  • 记忆中的故乡:油灯【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西散原创】李林作品丨外婆的煤油灯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我是刚刚进城的城一代,那种西装革履包裹 ...

  • 相伴煤油灯

    相伴煤油灯 □骈国华 夜晚,突然停电,家里一片漆黑.老伴到窗前向外望了一眼说,整个小区都停电,我赶快摸索着从大橱顶拿下应急灯给孙子照明做作业.不由又想起那盏与我相伴六七年的煤油灯. 我的童年在乡村度过 ...

  • 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

    煤油灯--一盏美丽的心灯 闫翠花  假期中替儿子整理书本,无意中读到一篇关于煤油灯的文章,一瞬间,在如荧的煤油灯下读书的岁月如铁马冰河般地闯入我的记忆,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的远逝的故乡也渐次清晰起 ...

  • 煤油灯下的日子

    煤油灯?何许物也?或许,和现在的小年青们说起来,他们根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经历过那样的岁月,自然也就不知何为"煤油灯"了. 其实,大多八零后还有很多老一辈人,他们都对煤油灯很是熟悉 ...

  • 徐少平 | 儿时的煤油灯

    [往期回读] 洗澡   碾坊   追忆我的岳母 放鸭子的日子    我的干爸 母校宜中印象    拜访陈锡瑾老先生 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走路   我和三姐   扁豆煮饭锅巴香 ...

  • 哈尼村庄的灯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子才通电.村里自己用土办法发过几回电,在只有荧火虫般明亮的电力照明下,好噜噜的眼睛都会变成老眼昏花.很多年,村里家家户户一直都是点煤油灯.更之前呢,听老人讲,有些人家,在 ...

  • 浅谈“灵璧记忆”

     农村人说农村事  文/叶紫 浅谈[灵璧记忆] "记忆",顾名思义是过去式,那么"灵璧记忆"肯定要受到区域空间的限制,重点要体现灵璧的历史. 据悉,县政协下发一 ...

  • 灵璧记忆中美食:炒花子

    炒花子 文/姜德臣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制食品中,最能追思往事的一项是炒花子.炒花子也叫炒苞米花.玉米花或者炒玉蜀黍花.所谓炒玉米花就是将晒干精选后的饱满玉米颗粒与草木灰或细沙土混合放到开口的普 ...

  • 灵璧记忆:大脚新娘之死

    邵明宣作品 大脚新娘洞房失踪 文/抱璞斋主 妇女缠足裹小脚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那历史的沉渣还不时地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泛起.那些耄耋之年的老妪中,偶尔还有走路扭扭捏捏的小脚者,人们把她当作村子里 ...

  • 灵璧记忆:俺奶

    奶  奶 文/王新 奶奶姓吴,没有名字,因为身体稍胖庄里上人背地里都叫她"老胖".小时候但凡遇到不认识我的人就会问"这是谁家的孩子?"旁边人会是说"老 ...

  • 灵璧记忆:听书

    听书 文/王新 "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说书不说书,先作一首诗:作好了是诗,作不好是屎"."诗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

  • 灵璧记忆中的美食:掇子

    记忆中的灵璧美食 掇 (duō)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早上,母亲把案桌子放好,搬上了和面盆.只见盆里有拳头大的一块小麦面,和半盆大蜀黍(玉米)面.她把小麦面揪成两个面剂 ...

  • 灵璧记忆:那年县北谢孩子跟花学生结婚之后

     从老碰(儿),到谢孩子,到老花(儿) --灵璧女人名字三天的急遽变化 文/晏金福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灵璧县王集区,新婚三天的谢银铃由丈夫花为魁陪同回娘家(当地叫回 ...

  • 灵璧记忆:轧棉花

    轧  棉  花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以前农村的轧棉花机子,既不用电动机也不用柴油机带动,完全是一种人力机械.轧棉花机子是生铁铸造的,大约有七十厘米高.五十厘米宽.上面是一个向机子里喂 ...

  • 灵璧记忆:小时候我们一起爱唱的童谣

    咱灵璧的方言 搜集整理/赵秀永 童谣篇 1:十年河东转河西,别笑穷人穿破衣. 十年河东去要饭,十年河西有马骑. 一辈钢强一代弱,粪堆总有发热时. 2:浑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是问媳妇有何用?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