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故事】史话灵璧游集

史话游集
     文 /游传化
   近日一些网友和宗亲反映对“尤集镇”更名为“游集镇”存在一些不解和疑惑。笔者曾在2014年的一期《灵璧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游集”何以“尤集”》的文章,当时意在于配合政府加快尤集镇更名为游集镇工作。此后省市县三级政府高度重视,本着尊重历史事实、尊重文化传承的原则,通过大量细致的走访调查,会议听证等,终于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分别下达了"关于同意尤集镇更名为游集镇"的红头文件。虽已事过近两年,原尤集镇政府各机关、学校的牌匾、公章、公文、证照、也均已更改为"游集镇"。但笔者认为还是有必要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游集镇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游集镇认识游集镇。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北方大量移民南迁,游氏宗族也是随这次移民大潮经山东莱州辗转来到安徽,始居耳毛山南麓(今朝阳镇殷寨村游家)依山而居,以耕种捕鱼为生,繁衍生息,人口逐步增多,遂扩展土地。至三世时已渐渐富裕。建有圩墙圩门这里也被周围乡民称为“游家”。明弘治元年间“游家”西邻的运料河西岸湖水渐渐退去,游氏先民便跨过运料河向西挺拓土地,于是便在河西七里(筑宅盘地示意游氏后来之家乡,始称“后乡”也就是今游集后乡)和十里处(选址打坝、挖沟、筑圩,历经十年时间终于在今址上筑成高约6米的土宅2000平米,挖有宽2丈周围长约四里的圩沟,四周建有方圆4里的圩墙,四角设有炮楼,并建有南北两座圩门 ,相传圩门可以并进两辆太平车,每晚圩门有专人把守定时关闭,并有保家队夜间打更巡逻。圩内建有学堂,据载明崇祯至清乾隆年间出了三位太学士。(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 古人将文人多尊称为士, 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这便是闻名一方的游家圩亦称游圩)分别筑圩垦地,至此游氏人丁兴旺,已成望族。

清乾隆年间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游氏为了便于四周乡民生产生活,便在今游集地址上开始贸易活动。起初只开设:鱼虾行、柴草行、粮食行、鸡鸭行、后逐步增添猪羊行、家具行、木料行、牛马行等。据说因开辟行市均为游氏人所为,因此所有行人(也称行老板)皆为游氏人担任和管理。(行人就是提供交易场地和称量器具,促成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费用的人)到了乾隆十八年,这里已逐渐形成集市,成为方圆几十里的物资集散中心,官办盐行开始进入。于是渐渐开始繁华,因是游姓人开行启集,所以始称“游家集”

到了清光绪年间游家集已经初具规模,设有长约3里的圩壕、四周筑有约两尺多厚的土圩墙,分别建有南北东三座圩门,(据说北门外用于作奸犯科者斩首示众之地)。为了祈神祭祀便在集东南建有庙宇称为“严露寺”时称南庙,据说当年香火十分旺盛。每逢庙会,大街小巷布满黑白两棚,(黑棚为卖饭的、白棚为摆摊卖货的)人头攒动,杂耍卖艺、说书唱戏,热闹非凡。据传当时街上著名的店铺有:山西晋商徐氏开的“徐记”钱庄和典当铺,李家开的“德源”号酒坊和油坊其规模宏大,时有院落场房150余间,号称“李家大院”。(据载李家有良田数百顷。骡马成行,富甲一方。家人李鸿业,字俊卿号宜吉,清光绪三十一年留学于日本,入明治大学法学科学习,其间受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修业期满,获法士学位归国并带回日本妻子田岛多鹤中文名为李多佳。回国后,鸿业积极活动于苏皖两省,发展同盟会员。民国元年(1912年)被选为安徽省参议会议员,他积极追随孙中山,竭力反对袁世凯复辟活动,因此遭到皖督倪嗣冲的通缉,于民国4年被迫逃往陕西汉中,8年赴广东任护法政府司令部佥事,护法政府的规则条例大多出自鸿业之手,16年任津浦铁路管理局材料厂厂长。18年任江苏省兴化县县长,任职两载,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深受百姓拥戴。离职后,避居南京。21年回乡任灵璧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民国24年7月19日病逝于南京中央医院享年56岁)。翁家的大秀才和二秀才分别开有“东开泰”和“西福泰”两所钱庄,并设有私人学堂当时号称“翁家楼”。游家的“天兴”号(也称“游家楼”后人游桂儒清末任游集集头)“鸿兴”号(族人游继可因管理集市有方,且德高望重,解放后一直担任游集商会会长。其长子游传本少壮从军,参加过抗日、解放和朝鲜战争。战功卓著曾任某军政委,享受正师级待遇,现居保定干休所)及李家的“万昌”号(后人李志聪毕业于哈工大,后留学于美国,并在美国注册开办“万昌”国际会计事务公司,曾出巨资为家乡修桥铺路,恢复古庙古会、捐资建校,亦为灵璧县招商引资做出贡献。族人李开典号慎五,曾担任过伪灵璧县副县长、代理县长、灵北五区区长。在游集及周边地区名声显赫,据传曾为抗日和救护共产党的干部做出过有益工作。)和“正兴”号(据说解放前曾秘密为新四军后方提供生活物资)都是当时最大的京广杂货店,刘家的“万盛”号经营面坊,山西杜家开的“吉庆药铺”山东李氏的“天顺”号,拥有十二间店面不但设有饭庄、客栈、茶馆而且经营酒坊和油坊,余家的“余兴隆饭庄”,游家的“游家老店”及“老四茶馆”都可以在此休闲品茶,说书听唱。第一家私人医院是山东鱼台人李汉民开的“汉民医院”,后来又有灵璧人尹怀善、尹怀仁兄弟二人开的“善仁饭庄”,河南民权张家开的“长兴”号烟酒糕点店,“王家染坊”以及从江苏睢宁迁来的姚氏和张氏两家屠户分别开有肉铺等等。再有孙、余、姚三姓来此长居,孙家的“孙运昌”以文书师爷著称。此时游集已经成为商号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地,每日逢集热闹纷繁。素有“北双沟南游集”之美称。(言游集可和当时灵北最繁华的双沟镇相媲美)

那时游家集以南湖水逐渐退去,乡民正开湖垦地,因每天都有大量的新鲜鱼虾和芦苇需要当天交易所以天天逢集。后来逐步改成每逢农历一、四、六、九逢集。当时农村有“有集便有会”的习俗,于是当地游氏名流绅士召集磋商,经过筹划决定明年农历二月十九会为“牛马会”,因那时农耕全靠蓄力,会日四乡骡马牛驴都牵来入行交易,会头由游振英担任。三月初二是“春耕会”会日主要经营犁、耙、耩、篓等生产工具,会头由游桂芳担任。四月初五会是“午收大领会”(大领是当时对长工和短工的统称)主要交易午收工具例如:镰刀、木掀、插拔、扫帚、席棚、草帽等,会头是游继尧。每到会日会头都要安排三场大戏供人观赏,还要有舞龙、舞狮、旱船、高跷等沿街演出助兴,演出招待费用皆有会头筹备。

到了民国时期游集依旧繁华,政府在南庙设立了国立学校。日本人统治后,地方绅士名流大都被逐出游集,李家大院也不例外,亦被日本人占领,地方土匪头子刘夫庭做了维持会会长,游家集日渐萧条。日本人撤离后,游家集又被刘夫庭趁机继续霸占,(据说刘夫庭为了彰显他加宽疏通两条护圩河的功绩,试图把“游集”改成“双河镇”后遭到游氏族人的强烈反对,只好不了了之)。

由于游集地处灵、铜、睢、交界的险要位置,不久刘夫庭被任命为伪淮海省剿匪第一支队第二总队长(团长),共五个大队1500余人,武器装备甚好,有迫击炮二门,高射机枪1挺,重机枪5挺,轻机枪40余挺,另有造枪机器每月可产机枪2挺的兵工厂。游集据点建筑非常坚固,大小圩子3个,圩外是木城鹿寨,圩沟3丈宽,2丈深,土城5尺高,大小炮楼30余个,大圩里有小圩,圩墙高2丈。安设电网,有自备发电机。可谓是装备精良,易守难攻。于是新四军四师经过周密计划,决定派蔡铁群潜伏到游集刘部伪军中,以待将来里应外合,一举拔除这个据点。

  蔡铁群通过胡士远的关系,顺利打入伪军。1943年,他被委任为游集伪军第一大队第三中队文书。不久,胡士远任第三中队中队长。蔡铁群单线联系,先后发展4个班长成为自己人,进而争取到了第三中队士兵中的绝大多数。工作有了一定基础后,蔡铁群决定主攻胡士远。胡士远真诚表示:“愿做内应,全力配合消灭游集敌人。”

  蔡铁群还利用内部矛盾争取到伪军副团长沈定坤(广西人)。沈团副是外地人因批评机炮中队长扣发军饷,报空名额,被中队长当着大家的面痛打一顿,威信一落千丈。中队长打副团长本应是军法不容,但中队长系刘夫庭的干儿子,只给撤职留用的处罚,沈对此极为不满,此后工作消极。感到在此实无出路,有冤无处申,有仇无处报,此时蔡和胡觉得是分裂沈刘关系争取沈的最好时机,于是便主动安慰沈,同情他的处境,扩大其与刘夫庭的矛盾,讲明共产党的宽大政策,让其放下包袱,经蔡和胡的反复劝说,最终沈定坤答应在新四军进攻时保持中立。

部队一切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决定于1945年2月9日(农历1944年腊月27日)夜开始行动,新四军凌晨二时半到达游集后乡北湖集结待命。先派蔡铁群回去布置,等胡士远派人出来接应,原打算挖通地道,使部队通过地道进去,因为天寒地冻深挖地道困难很大又耽误时间。于是让胡布置云梯,将外圩第二中队和蒲种队之哨兵哄进房里烤火,换上内线哨兵,以偷柴烤火为名,派人扒开木城以火光为联络信号,开始行动,以唱小调声音来掩护新四军进圩声音,部队顺利通过木城,越过圩沟,进到三中队房屋。集结到圩后,分两路向敌冲锋,一路由伪三中队带领直扑小圩,沿途所有哨兵均被捕获,直到伪团部炮楼前敌人才发觉,但为时已晚。另一路由蔡铁群率领直奔另一大队部,展开激战,此时大部敌人均在梦中,为枪声惊醒,措手不及,无法抵抗,大部分士兵被俘虏,只有少数顽抗,便用炸药火炮猛攻团部大炮楼,生擒团长刘夫庭、伪大队长刘玉兰,利用刘对各炮楼喊话,全部顽抗敌人都交枪投降。经过三小时的激战,新四军除牺牲两名战士外,全歼和俘虏了游集刘部伪军,战斗大获全胜。缴获迫击炮2门,高射机关枪1挺,重机枪5挺,轻机枪30多挺,汽车一辆,电台一架,造机枪机器2台,其他战利品无数。里应外合打游集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淮北军区的通令嘉奖和推广。因此“农历腊月二十七,里应外合打游集”的故事,一直被广为流传。

    解放后游集一直是区、乡、社、镇的政府机关所在地。1956年第一次文字改革时,一些官员和学者盲目跟风简化,错把游集的“游”给简化成“尤”了。“游”和“尤”,尽管发音相同,却各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游”姓本源出自“姬”姓.,而“尤”姓则由“沈”姓演变而来)是不容混淆的。常言说“山难改,姓难移”。可是就是从那时起游集一万余人的“游”姓就这样被如此轻易地给错改“尤”姓了,并且长达50多年……直到2014年10月才得以正本清源,恢复历史原名,终于改成“游集”了。但由于游氏姓名问题牵扯人口众多,户口、档案久已成形,一下子全部更改过来确实难度很大,所以有待于以后逐步更改。

2016夏草于游集






(0)

相关推荐

  • 村民路过炮楼未行礼,被直接开枪打死,武工队长取鬼子人头报仇

    编辑搜图 ▲抗战时期炮楼遗址 小炮楼要求路人行礼方可通过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1个月后,日寇出兵上海并迅速占领长江中下游大片土地,由于兵力有限,战线又太长,日寇不得不将防守重 ...

  • 彭雪枫之子:3岁母亲改嫁,7岁周总理请吃饭,上大学张爱萍帮忙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中,有很多关于周总理的珍贵影像资料,这其中既有他在公开场合出席活动的一些照片,也有他在私人场合陪伴家人的照片.而在这众多照片中,有一张却曾让人有点儿"费解". ...

  • 黄克诚奖给我父亲一把驳壳枪|口述

    导 语 父亲的英雄事迹很多,也多次受过奖励,但最令他难以忘怀的,还是黄克诚师长亲自奖给他的那把驳壳枪. 我的父亲陆效先出生在江苏涟水一户穷苦的人家,19岁时就参加了革命,曾是新四军武工队队长.抗日战争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大章李:那个老茅洞的传奇故事

    大章李: 老茅洞的传奇故事 图文/邱德龙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杨二郎担山撵太阳在此歇脚,掉落的石碴就形成了大青山,也就是当地人普遍称呼的老茅山(以下称茅山),倒出两只鞋子里的泥土就形成了西洪山和东洪山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张楼有棵黄叶树

    张楼有棵黄叶树文/ 邱德龙 在灵璧县游集镇张楼行政村东张楼河南居民组的村庄中间有一棵冠如伞盖,枝繁叶茂,树杈枝桠上到处挂满红布彩绸之类的贡品,这便是人们口口传诵二百多年的神奇古树一一黄叶树,由于此树生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香油月饼的前世今生

    灵璧游集镇香油月饼--传承三百余年 文/游传化 近十几年来,游集香油月饼每到中秋时节的销售量节节攀升,可谓是异常火爆,风靡苏鲁豫皖等周边地区.甚至有不少海外人士也慕名邮购,一饱口福.游集香油月饼为啥能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大康村那座牌坊的故事

    灵璧游集镇第一座牌坊   大康村康赵氏节孝坊  文/游传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近日我们在游集镇大康村地名文化普查时,发现了一座迄今已有二百四十余年的古牌坊,在村支书康道松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当年的 ...

  • 【灵璧故事】灵璧朝阳集怪才奇人韩兴龙

    磬乡故事: 朝阳集怪才奇人韩兴龙 文/赵秀永 皖北平原.苏皖交界处有一个千年古镇--灵璧县朝阳集.在这个街上有二个"混街侯",分别是韩兴龙和何庆龙,人称朝阳集街"二条龙&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镇后乡草庙与透亮碑的传说

    后乡草庙与透亮碑 文/游传化      后乡地处灵璧县游集街东北角,是游集街游氏先民最早生产生活的地方.清康熙年间(约1663年)国泰民安,这里人丁兴旺,游氏先民便在这里筹资兴建了这座坐北朝南三间大殿 ...

  • 【灵璧故事】灵璧朝阳集之战

    朝阳集战役文/赵秀永 .王元顺 朝阳集位于淮北平原最北部,地处九顶山脉.北邻江苏.山东,交通便利,区域优越.此处两面环山,可通淮河,战略位置相当重要.无论楚汉相争,还是抗日战争,都乃兵家相争之地.19 ...

  • 【灵璧故事】灵璧朝阳镇朝阳集的那些传说

    朝阳镇之朝阳集之故事 文/赵秀永.王元顺 (网络配图) 朝阳集是朝阳镇政府所在地.南距灵璧50公里,北距徐州市60公里,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仅5公里,233省道贯穿南北,东临徐(徐州)明(明光)高速,交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镇张楼那座石桥和那所学校的故事

    张楼:一座桥和一所学校的故事 文/邱德龙 朋友,当你看到我写出的这个故事题目时,可能会笑话我在故弄玄虚:张楼的年青人也可能更会说桥就那个破石桥,学校现在也算没有了,你还能扯出个什么故事来? 说的对,故 ...

  •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镇老汪湖的故事

     游集镇老汪湖   文/游传化 老汪湖,古称陴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许多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吴交盟".秦汉时期的"楚汉战争".唐朝诗人白居易的&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