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立后,刘秀是怎样促进经济恢复的?

我们的劳动人民,说老实话,给一个安定的环境,在某一个时期内,单靠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会付出劳动让社会财富得到快速提升。

两汉之交的连绵战乱和东汉帝国的统一战争,导致人口由西汉末年的六千万,减少到东汉初年的一千多万,抛却流亡瞒报,人口减半是至少的,实际上被动增加了人均耕地。

在这个背景下,尽管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在东汉初年,帝国境内抛荒的土地仍然有很多。

这些土地,足以支撑全国人民一段时间内产出的自然增长。

刘秀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在东汉初年,治天下“务用安静”,又“以柔道行之”,除王莽时期的繁密法令,除前汉长时期的严刑峻法,和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如出一辙。

不过,无为而治是一方面,政策该宏观调整还是要调整。

刘秀为恢复生产至少做了以下几个重点调整。

第一,流民问题。

赤眉、绿林之外,新室末年还有铜马等大大小小一百多支起义军。

他们初始是为了反抗暴政,消灭王莽只是捎带,但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剥削阶级那种不劳而获的快感之后,他们很难主动退回本来的阶层。

而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们不像剥削阶级一样,懂得伪装,懂得自我克制,他们对他人财富的掠夺是赤裸裸的,是直接看过去就充满血腥和暴力的。

没有长远的谋划,因而是不可持续的。

当刘秀建立起统治秩序后,必须解决他们。

刘秀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少不了血腥屠杀,但他也尽可能地使用了怀柔手段,如收编铜马,如逼迫赤眉残部全部投降。

在起义军内部,能够享受到掠夺收益的也是少数头领,大部分义军过的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只为换口饱饭吃的生活,是没有未来的。

针对这一情况,刘秀也进行了分化瓦解的安置。

首先,归顺得早的义军首领,也有封为列侯的;归顺晚的,也发钱、发地、发住宅,遣归本郡安置,保证了他们解甲归田之后生活的小康。

其次对于顽固武装,则鼓励他们彼此告发,对于一时之间无法平息境内骚乱的官员也不严加苛责,这样官员可以因地制宜,乱民中的投降派也可以从容与官府做交易。

总之,就是,提升了流民军团继续造反的成本,而提高了流民解甲归田种地的收益。

第二,流民归乡后的安置问题。

流民在外日久,家里的地必然抛荒多年,耕牛是没有的,种子也是没有的,让他们自力更生恢复生产自然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办呢?扶贫!国家给口粮,给种子,借耕牛,最起码扛到第一季收成。

同时,在统一战争压力有所减小的时候,刘秀就下令减免赋税,恢复到西汉初年的三十税一。

这些都有助于让穷苦人们回归土地、落地生根。

政策又需要人的执行,刘秀又为推进安民政策选拔了许多优秀的官吏。

这些官员,运用自己的知识,指导辖区农民开荒恳田、兴修水利、改良土地、改良农具,也起到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作为朝廷公卿的表率,刘秀也能够约束自己,他的后宫人数相对颇少,俸禄也低,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不注重金玉宝石之类,因而也能约束四方贡献,这些行为都节省了民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在节省帝国运转消耗方面,他还合并了大量郡县,裁汰了大量冗员。据相关资料,西汉哀帝时期,全国各级官员、吏员高达十三万人,而经历刘秀精简机构之后,至少减少了一半。

而我最欣赏的,是他对奴隶的解放。

王莽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刘秀仍然做了,也没有做彻底,但他循序渐进、步步蚕食,仅据《光武帝纪》记载,就有七次下令释放奴婢。

每一次释放的奴婢种类不尽相同,避免了一刀切,因而没有激起像度田事件一样的全国性的反抗。

综上,虽然刘秀的出身及东汉政权的上层成分决定了东汉政权的底色,但刘秀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促进社会公平上,仍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努力和贡献。

本质上,这些或许仍是刘秀维护皇权的手段,但从结果看,刘秀、刘庄、刘炟几代皇帝的努力,仍然极大改善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抚平了两汉之交的创伤。

光武中兴,可谓名副其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