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公式
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们会接触到很多关于面积计算的公式,这些公式犹如一环又一环紧密相扣的链条,不断地在“旧公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圆的面积公式是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同样可以通过转化为已知图形,进而推导出公式。学生对公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感知是建立在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他们更习惯于寻找决定公式的要素,进而解决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从公式联系的视角进行思考。
学了这么多面积公式之后,这些公式在学生们的头脑中会形成怎样的知识结构呢?
作者:六5班 姜恺琪
观点1:我们最先学的是长方形,其它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以长方形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观点2: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些图形与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观点3:我们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面积之间有联系,它们都可以分割成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计算。
观点4: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都可以通过切拼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对于面积公式建立的知识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对此我们并不需要强求一致。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有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只要能够做到“言之有理”,就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自己建构面积公式的图式结构无关对错,只应有“好”与“不好”之分。
总体上看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极少有学生会把梯形作为中心进行梳理。于是,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基础上,老师因势利导提出了如下思考:
古书记载,有一个原始部落,他们非常喜欢四边形,尤其是崇拜四边形中的梯形。在他们那里,没有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只有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能解决其它图形的面积问题吗?
有的同学对这个问题感觉茫然,因为他们从未从“运用”的角度思考过面积公式间联系的问题;有的同学则按照“推导”的思路,从梯形面积公式出发,开始推导其它图形。一番思考探究之后,牧宸同学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上述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的共同之处:
横线上的部分都是在求两个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能在图形中找到吗?
借助动画的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到“梯形中位线的长度恰好等于上底与下底之和的一半”,进而体会这些图形的面积都可以通过“中位线×高”加以解决。
回顾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历程,我们按照“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顺序,由“特殊”逐渐走向“一般”,走的是一条“推导之路”。而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其它图形的面积,走的则是一条“运用之路”。之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解决其它四边形的面积,是因为相对长、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而言,梯形更为一般。所以走“运用之路”就是经历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思路,课堂上又提出如下问题进行研究:
正方形的面积除了可以用“边长×边长”计算以外,还可以用“对角线×对角线÷2”计算。在“S正=n×n÷2”这个公式中(n表示正方形的对角线),影响S正的要素是什么呢?显然就是正方形的对角线。正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呢?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那么,
问题1:你能找到更一般的情况吗?
问题2:到底什么样的四边形可以用“对角线×对角线÷2”计算面积呢?
面对第5种情况,学生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人表示可以用“对角线×对角线÷2”计算面积,有的人则持反对意见。赞同的同学是怎样思考的呢?他们认为在四边形外并不一定非要画长方形,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对角线×对角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四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面积就是“对角线×对角线÷2”。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这些同学误以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的积。按理说这样的混淆,早在初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已经解决了,但它仍然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干扰一部分孩子的思考。可见源自孩子自己的“原认知”——邻边相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多么的“顽强”。问题厘清了以后,“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它的面积=对角线×对角线÷2”的结论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个部落的人能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想起了利用“茶杯垫”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方法:
从而顺利得到:圆的面积也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0+C)×r÷2解决的结论。而借助三角形“形变积不变”的特点进行转化的演示,则让孩子们眼界大开,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做”。
梯形面积公式的神奇不止于此,它还可以解决圆环的面积问题以及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
梯形的面积公式与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在结构上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真的可以画等号吗?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计算出的是木头的根数,而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的则是面积单位的个数,一个面积单位对应一根木头。从这个意义来说,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可以计算出木头根数的。
如果将算式变形为(1+7)÷2×7,从数列的角度来看,(1+7)÷2求的是等差数列的平均数;而从梯形的角度来看,(1+7)÷2求的是中位线的长度。(1+7)÷2×7实际就都是在运用“一行有几个(木头或面积单位)×行数”来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同样是可行的。
现在你是否和我一样,认为梯形的面积公式真的很神奇了呢?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想传递两个意图。
一是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径,之所以从“特殊”入手,是因为“特殊”具备的特点更多且更明显,更容易被我们所感知,从而发现某些特定的规律。这样的规律能不能被进一步推广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到更一般的情形,进而得到更为“普适”的规律。在过程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径是本课教学所要传递的核心意图。
本课的课题叫做“神奇的公式”,表面上是要体会梯形面积公式的神奇,其实我们真正要给学生传递的是要“构建知识间的彼此联系”,这是本课教学所要达成的第二个重要意图。我们要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织成网,如果这样的工作能够由学生自主完成,那将是一件何其美妙的事情啊!
坦率地说,这节课的学习并不轻松,学生需要一步一步地逐级而上,将思考逐步走向深入。学习过程中会有学生感觉“有难度”“想不明白”,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看到结果时或在他人提醒下的“恍然大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需要开展夯实基础的“接地气”,也需要开拓眼界、提升素养的“开天窗”。
【结束语】
这节课的设计意愿源于与周周同学的一次简短对话,正是她与众不同的求圆面积的方法,让我有了设计一节梳理课的“冲动”。这段经历也在提醒我要留意触发灵感的瞬间,并努力将想法变为现实,否则一时迸发的灵感就会逐渐淡薄、消失。
202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