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次数学题的答案都看懂了,下次遇到同类的又不会了?

这是公众号“世界重启”计划的第六篇。我将花费一段时间,在写新文章的同时,对过去的转载文章进行删除,对原创文章进行修改。因为时间久远,我的很多文章已经淹没在庞大、繁杂的历史信息库中,而且很多问题都是常思常新,如今我回头看去,会有不少新的感受与方法。
同时,通过这次整理,我也想建立一个条理清晰的文章分类导航系统,从而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寻找的内容。

今天有位同学在微信里问我:

老师,为啥每次数学题都看懂了,可是下次遇到同类的题还是不会做。

我当时没有回答他,因为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中学生都面临的问题:

明明老师讲的时候都听懂了,为什么自己遇到的时候仍然不会?

明明题目答案也看明白了,为什么自己遇到同类型的题仍然一筹莫展?

......

我举一个例子吧,比如现在有一名菜鸟建筑师,对建筑一知半解,准备开始他的第一个实习项目,他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建筑,也想仿造一座。

你猜他能够建造好吗?

答案是不能。

因为只看到建筑的外观,而不清楚内部结构,你是盖不出房子的。

那么假如有人给了图纸,他就一定能够盖好吗?

未必。

因为换一个地方,可能地质条件都不一样了,他不知道为什么图纸中有些结构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用这种规格的水泥而不用另一种,为什么钢筋选这个标号的而不用其他的,为什么地基要挖这么深而不能浅一些。

可能同样无法盖出房子!

这就和我们的学习,尤其是解题学习过程类似。

你看到的答案,就是一栋盖好的房子,看起来很美丽,外观看的非常清楚,甚至图纸就摆在你面前,一目了然。

但是答案呈现给你的是一个完美的结果,而非构建这个过程中的思维过程!

真正的思维过程是粗糙的,充满了猜想、试探、借鉴、经验,甚至投机取巧,而不是完美无缺的如同齿轮般契合。

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经历过磨砺,是无法真正学会的!

所以通过看答案的看懂,不算是真的懂!能够遇到新题照样可以做出来,题目变式仍然可以通过化归做出来,这才是真的懂。

简单的题目你之所以懂,是因为你的知识储备,你的思维能力能够支撑你看懂。

但是难题,你的知识储备支撑不了,你的思维能力达不到那个高度,仅仅浮光掠影的看一遍,也只是看一遍而已,自然下次再遇到时还是不会。

老师的讲解,就像是建筑的图纸,给了你思路,你知道怎么做了,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了。

但是如果你的知识储备不够,当你开始构建自己的建筑时,还是会发现捉襟见肘,因为你的思路有,但是你的知识储备不够,也没有真正明白老师为什么这样思考

所以在我看来,凡是遇到这种问题的同学,其实都是在知识储备以及思维能力上有所欠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每当有学生问,我总是沉默一会儿,然后回答:

多做点题!

是不是很失望?

我知道大家想要看我像哆啦A梦那样从口袋里掏出一件道具,立马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但现实是,我也只有这个办法!

虽然这个建议有些陈词滥调,但是真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通过做题,可以巩固你的知识储备,包括但不限于基本的公式定理,基本的题型解法。

通过做题,可以训练你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你解决大题的能力。

但是我所说的做题,不是盲目的埋头做题,那样并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去刷题!

首先可以找一到两套单元试题做一做,搞清楚自己哪些题型不会做。

然后针对性的找到这一种题型的题目,去练习。

在练习中一定要不断的分析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是基础知识不会,还是没有思路?

在分析中不断的思考,每一步解法背后的逻辑是这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不那样做,有没有共通之处?

虽然这样很慢,很煎熬,但是上坡的时候哪有不费力的,你做那些可以秒做的题目是挺爽,但是对你没有用啊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当你再看到一道题目,你下意识的就会去分析它考察的什么知识,如何考察,突破口在哪里?

也就完成了从一名菜鸟建筑师向资深建筑师的蜕变!

至于成为一名建筑大师,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当然,学生的时间很有限,自己去摸索比较难,但是现在有很多资源可以供你学习借鉴,也有很多老师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提高你学习解题的效率。

但这些老师、课程给你的经验,是他们所总结的,如果想要吸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仍然需要同学们通过练习来实现。

我一直比较赞同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学习者旧的既有的知识网络构建联系。

但是这种联系不是两者用双面胶一贴就完成的,而是双方像触手一样的接驳在一起,变成一体。

最后变成一张新的知识网络。

怎么实现这个过程?
通过刷题,有主观能动性的刷题,在刷题中梳理。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