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自己之前,远离那些让你痛苦的人
常常有人说“我要成为我自己”,或者告诉别人“你要成为你自己”。成为自己容易吗?可以说,非常不容易。
每个人的成长都受多方面影响,自已的气质类型、身体发育情况、所生长的文化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等。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既然受这么多因素影响,也就意味着这个人要真正成为自己,他可能需要超越这些影响他的元素对他的制约,完成这个超越,是很困难的,当然,如果他真的完成了,他会实现他心灵的自由,他会成为一个让自己舒服,也让周围人舒服的人。这个舒服来自于他可以不再动用那些原始性的防御,可以更成熟地应对世界。
因为当一个人绝对坦诚的时候,他才会是无敌的,他才能摆脱外部环境对他的限制。绝对的坦诚,意味着他内心高度的安全感,对真实的全面接受,对他人的高度信任,等等,这些都是人格高度成熟,高度整合才能实现的。
所以,如果你很幸运,此生如果能遇上这样一个坦诚的人,是值得珍惜再珍惜的。当然,如果你自己的发展并不成熟,那你与他相处不一定时时处处都很舒服。也许你会被他的坦诚吓到,也许他的“不防御(防御不会消失,只不过是防御方式更成熟)”状态会让你不知所措,因为他可能不会为了你的面子而掩盖他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所谓的“大慈隐于恶”(咨询师就常干这样的事情)也许真的会让你难受。
所以,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有能力珍惜这样的缘分,但,那可能恰恰是你需要努力的方向。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时间的积累。时间本身并不会让一个人成长,但是时间的增加,带来了各种冲突、挫败性体验的增加,对这些体验的思考、尝试新的应对策略,寻找新的出路的过程,可以促使一个人成长。
成为自己,首要的是你先要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自己有越充分的了解,你才会对人性有越充分的了解,你才能逐渐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尽管那个样子里有很多不尽如人意。当你越能够接受自己,你也能越理解他人,你才越来越宽容,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让自己让他人都舒服的人。
图/Pinterest
如果你不理解人性中的那些渺小、阴暗是怎样一种存在,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不能全部去除,那你就很难逃过超我的惩罚或者本我的放纵。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了解自己,却并不给你指出解决方法,因为他提供给你的任何方法,都可能是对你的超我的强化,但是当你了解了自己,并努力找到自己的解决途径的时候,你的成长变化之旅就开始了。
成为自己,也许你可以从对自己的点滴观察开始,也许你会发现,有些从小到大你都在信奉的规条,其实正在限制着你的自由,都在影响着你的生活。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如果他不被他的养育者(通常是父母)喜欢,他就可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对一个孩子来讲,他内心感受为是真实的),所以一个孩子为了安全存活下来,会发展出各种吸引养育者的方式。如果他的养育者相对健康,能够帮助这个孩子建立起“父母是因为爱我而养育我,而不是因为我能满足他而养育我”这样的信念来,他慢慢就可以允许自己成为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努力成为父母想要的他的样子。
如果这个孩子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安全体验,他就可能一直存在“被放弃”的恐惧,“不被喜欢”对他来讲,可能就会成为灭顶之灾。
对“不被喜欢”的恐惧来源很广泛,比如被虐待的孩子会将被虐待归因于“我不好”,从而使自己对局面可以获得一些可控感;对于被自恋型父母养育的孩子,他积累的经验可能就是要不断牺牲自己的自恋来满足父母的自恋需要,所以他会很害怕自己没有满足父母而被父母不喜欢。
对于抱有“不被喜欢=被抛弃”信念的人,他们很难忍受自己感受到一丁点不被喜欢的苗头,所以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真实来满足他所渴望的人的期待,他也会为失去自我而付出沉重代价:常常陷入被嫌弃的恐惧和“我不好”的羞耻之中。
实际上,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当然也没必要让所有人喜欢。实际情况是,当你越努力吸引别人喜欢你,而不是真实地呈现你自己的时候,你越有可能失去你想吸引的对象。因为你的讨好本质上是一种控制,没有人愿意被控制着去喜欢你。但是,你却有可能因为自己的真实唤醒他对你某些地方的兴趣。
然而对于拥有“我必须让他满意”信念的人,是很难真实地去面对他人的。相应的,他们也会非常恐惧别人的不满,别人不管挑剔他一些什么,可能都会让他很长时间心神不宁。
既然一人难称百人愿,我们又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见人爱,那有人对我们不满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你不过是要学着去区分:到底是我做了什么,还是别人的期待出了问题。如果确实是我做错了,改就是了,这辈子谁还不犯错了?如果是别人的期待出了问题(这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概率还挺大的),你只需要跟自己说一句“关我屁事”,也可以一笑而过。
图/Pinterest
什么是关我屁事呢?
你不想结婚,你爹妈觉得你不结婚就没面子,他们处理不了的自恋问题,是他们需要处理的,他们的难以忍受本质上还是关你屁事,因为你的生活最终你是唯一的决定人;
你的同龄人似乎都比你混得好,可是他们的好关你屁事,他们过他们的,你过你的,你用不着在对比中自惭啥,你只需要让自己与自己比就好了;
你喜欢花红柳绿打扮成个花大姐,别人笑你没品味,他的笑话关你屁事,你又不花他一分钱,你又没有败坏公序良俗,你自己开心就好;
别人期待你善良,最好你不计任何回报,把他照顾得从头到脚都舒坦,最好把你自己的钱都给他,把你的成绩都计在他头上,他的期待关你屁事,他的剥削需要注定会让他处处碰壁处处难受,他的难受又关你屁事。
............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们在咨询室里常常会见到更多。
在你做好“变好”的准备之前,你有权力保持“不那么好”
每个人的成熟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逐渐学习和发展而来的,既然是发展的过程,难免就会有各种挫折和做不到。所以,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容忍“做不到”是很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宽容。
但是很多人实际上都生活在严苛的“教化”之下,任何的做不到都可能被苛责,慢慢就内化成了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当然,也是对待他人的方式。
苛责可以增加人的焦虑,也可能在焦虑推动下暂时使人努力改善,但持续的焦虑会让人失去弹性,变得怠惰,或者启动各种防御来逃避被苛责的可能,比如拖延、生病、退缩无能等等,来回避面对被苛责的时刻。
苛责的人往往是将自己无法忍受的“无能”投射到他人身上,来避免与自己无法忍受的部分相遇。但事实上,一个再好的人,身上也一定有他人无法忍受的部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全好”的人。我们能做到的足够好,是充分尊重自己与他人本来的样子,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去接受他人身上难以忍受的部分。
人可以花一生来努力改善自己,可以让自己一辈子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但是没有人做得到完美。既然人一生都在发展,当你还没有能力做得更好时,并不意味着你是坏的,而是你现在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资源和勇气尝试更好的可能。在你还做不到更好之前,你完全可以停留在原地,保持你原来的方式,尽管那方式连你自己都厌恶。但我想,那已经是你能找到的最好办法了: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替换掉它,你会替换的,既然你还没有替换它,那就意味着你还需要等待和积累。
图/Pinterest
远离那些让你感觉痛苦的人,虽然这通常并不那么容易
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不与他人互动,不可能不受他人的影响。当你没有能力去区分周围人群的正常与病态时,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区分:远离那些让你痛苦的人。
如果这样做了之后,你发现你身边已经没有一个人了,那你就需要反思:是不是我哪里出了问题。也许你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你区分到底是你的发展出了问题,导致与其他人格格不入,还是你真的有勇气离开周围不健康的环境。
成人的世界里,每个人身边一定都或多或少有些人格不那么健康的人,甚至是精神病性人格组织的人。作为普通人,去识别这些病态人群并不容易,有时顶多会觉得“那人脾气不好”。当你不知道他的人格发展生了病,其实去理解和包容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都倾向于按照对成人的期待去与周围人相处,但你面前这个人的心智发展水平也许有些地方停留在非常早期,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会很容易引发你们之间的冲突。
之所以说要离开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人,比如严重自恋的人,他可能会让你从来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他会把对你的剥削当成理所当然;比如严重偏执的人,在他面前,只要有错一定是你的错,你不管做什么他都怀疑你居心不良;或者面对自虐的人,在他面前你不管怎么样都会觉得自己就像个坏人,要承受良心的审判。你的痛苦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他会怎么认为你,怎么对待了你。在这些人面前,你的高消耗是不言而喻的。而当你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时候,你大概只会感觉难受,但无从识别和理解难受是怎么来的。
或者你明确知道他的问题出在了哪里,你还是要远离他,因为你不是他的治疗师,离开了治疗设置的保护,在生活中去抱持严重病态的人,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你需要做的是先确保自己的安全,这样你就不至于对他太恼火,然后才可能实现对他的善待。如果没有拉开距离这一步,你很容易与他陷入情绪的陷阱里去,纠缠中,你们之间更可能发生的是彼此伤害,而不是相互理解。
图/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