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钥桥路100号启明女校旧址

天钥桥路100号启明楼,位于上海市第四中学(原启明女校)校园内,建于1917年。

学校前身为启明女校,徐家汇圣母院创办于20世纪初,与当时崇德女校同属天主教拯亡会,两校办校宗旨、教学内容、学制课程基本相同,只是崇德女校只招收校内女士,而启明女校则招收教外女士。当时启明女校和崇德女校的校务均由圣母院院长监理,一般事务由中国嬷嬷担任。学校历任校长均为外籍修女,直至1937年才由中国嬷嬷周璀出任启明女校校长。

1951年,启明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与徐汇女中合并,改名为汇明女子中学,1952年12月改为现为上海市第四女子中学。文革开始和所有女中一样招收男生。现在是全日制完全中学。-----上海市第四中学。

启明女校所招收的学生多为富商要员家的千金。按学校规定,每两周学生可回家一次。于是,每到第二个星期六下午,各种自备汽车、包车接踵而至,停满了校园,一直排到天钥桥路上,成为当时徐家汇地区的一大景观。

2009年例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外廊式建筑

三层砖混结构学校建筑。大楼有明显的中心轴线,主立面对称,上下三段、横向五段构成,由中心向两侧伸展,以统领校园空间,而两侧及中部都有三角形山墙面,形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构图范式中。南立面主入口三个开间组合成了稍突出于两侧墙体的山墙面,底层是开敞的券廊,与前面圆形的喷水池呼应,强化中心场地的感觉。(图为五段式中心)

修缮前外貌

由西向东

走近这幢大楼,更会发现建造者在细微处的用心:底层券廊是红砖平拱,砌筑圆润却颇有张力,中央拱内入口的木门也是圆润的高窗,略有20世纪初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意味。红砖方柱上形成富有韵律的连续券柱。方柱的柱头是由西方科林斯柱式引伸而来,虽已平面化,忍冬草与旋涡纹样依然清晰可辨。再近一步,还能看到方柱柱身的外侧棱角有更微小的转折处理,与平拱的圆润形成呼应,可谓大楼立面的最细腻处了。

1917年,新落成的校舍建筑巍峨,从很远处就能望见。校内绿草成茵,鲜花似锦,与门外崎岖不平的天钥桥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称其为“洋学堂”或“天主教学堂”。启明女校新校舍的会客厅,中西合璧,陈设富丽堂皇。入内参观,更见绿色瓷砖铺就的走廊、五彩篾片织成的长帘、教室内特制的课桌椅、食堂内整齐的橱柜、宿舍中一色的床帐,都令来访者赞叹不已。1927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来启明女校视察,在纪念册上挥笔写下:“1927年蔡元培来校参观至为满意。”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大楼虽明显经过修葺粉饰,但其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仍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当年的气息。

大厅


这里几张建筑北立面


建筑背面结构为横向七段。


北侧


部分女校的流变情况:  

  作者:沈闻莺(88岁)

  日前,本报一则简讯,报道了上个世纪30至40年代沪上足球名将韩龙海逝世的消息,使我回忆起韩龙海的太太,我青年时代的同学与好友李慧琴。

  我和李慧琴同学于上个世纪30年代,位于徐家汇的法国天主教会学校——启明女中。当时读书的学费一学期总在200多块银元,包括食、宿及春秋两季的校服。这在那时是个不菲的数目,好在我父亲沈鹤泉在经营一家书局,使我有机会能进这一贵族女校。记得当时学校里有篮球场、网球场,学校后面有花园,草坪上还有2只秋千架,教室的四楼有一排琴房。班上有近30名同学,上课的内容有语文、政治、数学、体育,外语学法语与英语等,还有一些选修课,如钢琴、油画、刺绣等。课桌是斜面的,连着椅子。

  学校里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早上6点多起床后,7点吃早餐,8点上课,10点钟吃点心,12点吃午餐。吃饭时,长方形的餐桌8人一桌,中、晚餐是4菜一汤。吃饭时还有一个奇怪的规定:1、3、5可说话,2、4、6不能说话。上课时纪律十分严格,不能有一丝声响,静得连地上掉下一枚针也能听到声音。晚上自修课有一个很大的课堂供大家在一起看书学习。一个月放假一天,届时,校门口都停满了来接同学回家的汽车和黄包车。

  记得那时宿舍是大房间,住10余人,被子、枕头全是一律颜色,床是黑色铁架制作的。晚上睡觉时,各自一床。有一天,有两个同学睡在一起聊天,讲啊讲,到后来都睡着了,结果被查夜的法国嬷嬷发现了,第二天就将擅自睡在别的同学床上的那位同学开除了。好在家长都有办法,过了两天,那位被开除的同学又嘻嘻哈哈地回校了。打着灯查夜的法国嬷嬷样子长得有点像兔子,大家背后都称她为“兔子灯嬷嬷”。

  当时这一贵族女校,有的同学都有来头,我记得要好同学中有沪上大亨张啸林之女张佩俊和佩杰姐妹俩,南京路上海国际饭店开张那天,张啸林带着一双女儿还邀我一起到那儿吃西餐。当时同学中有犹太人哈同的孙女罗舜华,有叶澄衷女儿叶莲珍、正广和汽水公司老板女儿徐瑞珠,有杨虎的女儿杨采珍、采英姐妹俩,有原来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万兴食品公司(后改为上海第二食品公司)老板女儿吴佩廷。有白龙山人王一亭的孙女王统德,还有丁香花园张静江的孙女等,很多同学因为年代久远,我记性不好,已回忆不起来了。从小到老,一直有来往的同学中,有原来天蟾舞台主人顾竹轩的媳妇谢桂英和朱蝉娟同学,可惜均已作古。

  时间真快,我年轻时的母校——启明女中,仍历历如在目前,我的那些同学、好友仍历历如在目前,要想再返回到那些快乐的学校生活,只有在梦中了。

----------历史专题片《历史上的徐家汇》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

  • 往事如烟:天主教会学校引进先进理念,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教会老照片集锦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号 在晚清民初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腐朽统治,体育锻炼根本就没有提到学校教育的正常日程,体质教育观念非常落后. 教会学校的体操活动 天主教会传入中国后,积极引进现代 ...

  • (15)武东路100号财大毓秀楼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 ...

  • 滇池路100号.120号典型的安妮女王时期建筑

    滇池路100号.120号典型的安妮女王时期建筑,位于圆明园路至四川中路的滇池路北侧.一片清水红砖墙面,白石灰勾缝,在分层处常用腰线,砌工横竖挺直,缝道整齐.1908年竣工,三层砖木结构,局部四层,由通 ...

  • 武东路100号财大毓秀楼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 ...

  • (15)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专旧址

    民京路918号国立音专是"大上海计划"之一,建筑共有一幢主楼.左右两幢副楼以及一些附带建筑.建筑由罗邦杰设计.1935年建成.砖混结构.立面采用对称构图.清水红砖墙面.(主楼正门) ...

  • 杨树浦路2866号裕丰纱厂旧址

    裕丰纱厂系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该日商机构1914年择地杨树浦路2866号为建厂基地,由平野勇造设计,1922年动工建厂,至1935年全部竣工. 所生产著名的"龙头细布& ...

  • 淮海西路338号中央银行俱乐部旧址

    上海法租界西段,淮海西路338号建于1931年,由哈沙德洋行美籍建筑师哈沙德设计.原房屋业主为交通银行外方董事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就职于交通银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富兰克林回国.这幢住宅在抗战胜 ...

  • 新闸路1708号海关图书馆旧址

    海关图书馆前身为海关总税务司图书室,亦称"赫德图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满足社会各界对工商贸易文献资料的需求,将所藏图书移至新闸路1714号(现已建高层住宅)--,经过 ...

  • 康定路528号国立暨南大学旧址

    国立暨南大学旧址位于近西康路的康定路528号,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下,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真如校区夷为废墟,被迫迁入公共租界继续办学,地址在康定路528号.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 ...

  • 巨鹿路709号善道堂旧址

    巨鹿路709号原天主教圣言会善道堂堂址.1930年建,混合结构.外墙为青灰色卵石墙饰面.窗套,线脚为白色水泥链状隅石装饰.南侧有个大花园.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310106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