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超丨生活的强者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和许许多多的母亲一样,生长在一个令人振奋又满是血泪的年代。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中国人特有的刚强养育了自己的孩子,带领乡亲致富,留给自己的只有满头银发,总想写写母亲,又怕写不好,因为在母亲身上,有很多我还没有读懂的东西。
看看今天的生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子是值得很多人回忆的,母亲就出生在那个年代,兄妹八人,母亲排行老大,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的肩头,那时的生活很单调,只是为了生计、为了填饱肚子,为了一家人不经常挨饿。日出日落、田间地头、茅草屋里,这就是母亲生活的全部。那是母亲才十几岁,如果说生活锻炼了母亲坚强的性格,那么生活也剥夺了母亲受教育的权利,母亲来到这个家,用血和汗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我们能健康成长,来自于母亲痛苦的挣扎;我们能受到一次更高的教育,来自于母亲远见的目光;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母亲精神的感召。记得上村小时,为了凑齐几元的学费,一连好几天,母亲挑着鸡蛋一大早来到城里买,一大家好几十口人,日子是不好过的,无论谁家缺了吃的或者有了困难,母亲都毫不犹豫的给与帮助,哪怕让自己的孩子饿着,让自己难受。但往往这个时候,母亲是最高兴的。
姐姐上中专那年,花费了家里说有的积蓄。母亲送姐姐上学那天,去了一趟大城市,本来母亲是不打算去的,后来父亲坚持说要带着她看城里的大楼和小汽车,母亲才同意的。回来后,我发现母亲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因为她的孩子为她争了气,又是辛酸的泪,因为这是她不知熬了多少年、多少天,祖辈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在母亲的努力下实现了。这样的日子似乎太短暂了,第二年,也就是1992年,我考上了师范,让家人兴奋但又兴奋不起来,几千元的学费,困扰了父母整整一个暑假,为了逃避着幸福的灾难,我在同学家呆了两个月,直到开学,母亲托人给我报了名,后来我才知道她在这两个月中,跑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家,才凑齐了这昂贵的学费。对于我的学业,母亲从没有动摇,整个暑假,母亲为我跑破了三双布鞋,这是后来父亲告诉我的,他要我到校努力学习,我入学那天,是自己去的,带着厚厚的包袱和母亲深深地期望,我知道,留给父母亲的只有那重重的债务,也许母亲再也没有心思去看那大楼和汽车了。
一辆破车加一杆秤,为了还债,母亲做起了生意,买熟食肉,靠着一腔热情和农村人的朴实及母亲那种刚强的个性,生意做得还不错。不到两年,母亲就把所有的债务还完了。这时母亲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母亲不断寄钱给我,托人捎信让我让我不要惦记家里,在外要多学本领,真切的话语常常让我泪流满面,每当遇到挫折时,看看母亲的照片,读读母亲的话语,勇气倍增。有一年春节回来,母亲突然要我教她识字,我很惊讶,心想,母亲已经上了年纪,不好学呀!母亲一再坚持要学,我就从一年级课本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教,母亲真的忘得很快,一个寒假,母亲连自己的名字也没学会,我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开学后快一个学期了,也没收到母亲的来信,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母亲的亲笔信,内容很简单“孩子,祝你学业有成”。我深知,这里面凝聚了母亲太多的汗水,如今,母亲已能看报纸了。母亲做生意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只要村上的人有求于她,或者邻里间有了困难,他还是那样热情、那样慷慨。母亲从不求回报,他最快乐的事就是帮助别人成功,如果不是这样的结果,她会深深地自责。
二年前,父亲打算在家半个养猪场,母亲经过深思熟虑后,打开箱子把存折给了父亲,表示全力支持,场子很快办了起来,并有了一定得规模,母亲和父亲快乐的忙碌着,在他们的带领下,村上也很快办起了几个养猪场,母亲积极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让他们到场里参观,母亲慢慢在十里八乡都有了名气。
这就是我的母亲,母亲不爱别人表扬,但我想记下几十年来母亲所做的一切,将来讲给自己的孩子听,母亲是不会责怪我的。
作 者 简 介
赵振超,男,1974年生,汉族,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关镇中心学校。1995年以来,相继在《教育学》、《管理学家》、《读写算》、《都市家教》等CN刊物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编著有散文随笔集《平凡的人生》,多次获宝丰县通讯报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