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之境:半部金融史,半部科技史
《无止之境》是一本有很高学习价值的书,它不仅是创业史、发展史和文化史,还在于它的长时间跟踪、深入事实本质的建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平安的“原典”。
全社会都在喊创业,尤其是大江南北热血沸腾的青年们。创业成为时尚,于是给创业者卖水也成为一门生意,包括各种训练营、速溶知识零售包和企业要旨便利装。
但创业依旧维艰。不仅是资本、技术、市场、客户和商业模式等的艰难,根本上在于新创公司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化,没有自身强大而鲜明的价值观。
而这些缺失,很大程度上,一在于学习的方式不对,以速效和便利为优先,失去了对于事物本源的探索;二在于学习的范本不佳,很多企业的发展史过于“官方化”,未免有避重就轻、修饰美化和雕琢过分的习气。
在笔者看来,《无止之境》是一本有很高学习价值的书,它不仅是创业史、发展史和文化史,还在于它的长时间跟踪、深入事实本质的建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平安的“原典”。
你想知道的,它会告诉你;你不知道的,它也会告诉你。
“长跨度观察研究”
进入收获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一代代中国企业从初创到成熟,“长跨度观察研究”类的作品开始进入收获期。
曾有田涛先生、陈春花教授之于华为,有曾鸣教授之于阿里,现在有秦朔、陈天翔先生之于平安。
“长跨度观察史”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企业的历史素材和发展脉络方面的积累非常的丰厚。它的很多材料不是图书立项后才开始收集的,而是多年的日积月累而存留下来的,带有当年的仆仆风尘和鲜活的细节与碎屑。
而这其实是很难的,它至少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作者的创作或研究周期足够长,能够跟随一家企业十几年、几十年;
第二:企业的基业长青,在长跨度的发展中不但没有掉队,而且活出了新的模样;
能够兼具这两点的作品,是历史的幸运儿和一连串机缘巧合的产物,弥足珍贵。
所以,秦朔、陈天翔两位先生的《无止之境》,史实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虽然是一部平安的发展史,但也可以看作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金融史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在这些历史的积淀里,我们得以“如其原貌”地看到一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赶超外资同行百年积累的资产与业务规模,打造了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卓越金融品牌。
而从史笔的角度,这又是一本研究但是不枯燥的书,小处着眼,大处着手,角度独特,论证严谨等等评价,都不是夸赞,而是事实。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构建的历史进程之重现,与今天广泛的企业实践之间,有着真切而必然的联系,它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本策略之书、方法之书。
对于当今金融企业的
普遍意义
解析平安可以有非常多的角度,从它的开创时间、机遇窗口、历史波折及穿越困难。
但是,有一个角度似乎格外为作者重视,那就是金融与科技的关系,这是近几年的一个热门话题。
秦朔先生似乎也对这个话题格外感兴趣,在这部十六章的书中,从第八章《向网而生》一直到第十三章《智慧的集大成者》,占据全书比例相当之大的的一部分都是在讲述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与生长,以及彼此间的相互赋能,显示了作者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尤为浓烈。
有人说,平安是传统金融企业里的“技术流”,但这个“传统”仅仅是就成立时间和行业划分而言,从骨子里,平安从来不是一家“传统”的机构。或者说,平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家金融企业如何自生长为科技创新企业的过程。
图 / 1988年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开业典礼在平安办公楼大厅举行(图片来自:《无止之境》)
比平安“更传统”的金融机构,可以从中找到平安是如何把科技融入企业发展创新的基因图谱;对于比平安“更新锐”的机构,可以看到平安是如何驾驭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驾驭。
平安向来是不缺乏科技感的。1988年,电脑还很稀罕,马明哲就要求给公司每个人配一台电脑,加强业务与后台的IT保障,平安的第一份保单,是用电脑出单的。
要知道,那时候联想也刚刚成立不过4年,还在卖汉卡积累第一桶金的阶段,要买到第一台联想电脑还要2年。
科技行业的人喜欢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信息化为核心的1.0时代,第二个是以大数据、智能商业及数字化协同等为核心的2.0阶段。
而自2000年,从探索金融电商平台,以信息化、流程化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开始,平安就一直是跑在技术前面的那个。
这必须说到,1999年汇丰和IBM在“交互式”金融服务系统上开展了紧密合作,这为银行业引入系统级而不是单点式的信息系统开创了先河。
也就在不到1年后的2000年8月18日,平安启用了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这一年的儿童节,一群穿着白色休闲T恤的员工聚集在平安总公司七楼大厅,屏幕上显示出活跃的文章,平安电子商务正式亮相。
然而,这个PA18最后失败了,部分原因是过于超前,但这也多少带来了一个正向效果——“最重要的是,经过PA18的疯狂尝试,平安后来可以包容各种异想天开的尝试和设想,因为再怎么疯狂也比不上PA18”。
正是由于有了足够的“包容异想天开的尝试和设想”,才有了2013年后的平安进入“金融+科技”转型期,大力投入基础研发,建立多个实验室,这为此后开发出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应用,全面赋能产品、获客、服务及风控等金融主业的全流程,埋下了火种。
2013到2019年,平安的金融客户数量涨了3倍,互联网客户增长十几倍。
2016年起,平安进入“金融+生态”阶段,开始构建生态圈,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2019年,平安银行已经有一支几千人的IT团队,推出了“AI+客户”“AI+投顾”“AI+风控”等体系。
从向网而生,到科技化武装,再到智慧的集大成者,这几个部分的浓缩提炼,就是一个传统企业如何变成具有科技创新基因企业的“路书”。但世界上任何了不起的发明都必须发明两次,第一次在人的脑海里,第二次在实践中。
因此,说到底,这一切都和马明哲的大力推动有关。《无止之境》中这样记载:“平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在刚刚成立时就极为重视信息技术,马明哲本人更是一个科技发烧友,他比任何人都渴望以技术赋能平安,使平安不会被锁定在传统形态里。在平安,很多前沿的(技术)设想都是马明哲先想到,然后跟高管们头脑风暴,考虑如何在应用实践领域开拓创新的。”
如果说,我们上面讲的许许多多,都是具体的执行、行动和案例,那么,马明哲如何看待金融与技术的底层关系呢?
可以用三个短句来概括:“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这三句话,总结了平安过去十年的工作,讲述着平安当下的战略规划,描绘出平安未来的商业蓝图。
在本节的前半部分,我们讲的是平安的科技感、科技+金融的实施,后面讲的是马明哲对于科技赋能金融的理解,其实,这些在《无止之境》中有更详尽、细致的描述,可以让读者去尽情探求。
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想引导大家看看书外的世界——
过去十年,平安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资金超过500亿元。截至2018年6月末,身为金融巨擘的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6121项。十年间,平安的科技成果陆续运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在同业中极具竞争力。
不仅是银行,平安起家的保险业务同样运用了科技,比如平安产险的510极速查勘、平安寿险的智慧客服等。科技金融的深化运用一方面助力公司降低成本、提升客户体验及金融业务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输出服务形成盈利模式,同时有助于提升公司的长期估值水平。
十年时间,平安率先转型,用科技让传统金融业务腾飞。按照每年将营收的1%投入技术发展测算,未来十年,平安对科技的投入至少会达到1000亿元。
近年来,随着债券、利率互换、外汇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的不断扩大,电子化交易越来越成为迫切且不可或缺的交易方式。平安证券在领航科技平台基础上,自主研发了高效安全、多产品、自主可控且国际领先的实时交易管理系统——FLEET系统,该系统交易处理速度全市场最快,国内首创自动化做市,领航处理是毫秒级,以往平均秒级,提效近千倍数;定价能力全市场最强,领航单日报价24000笔,以往平均2000笔,提效12倍;交易实时风控能力全市场最及时,国内首创实时风险管控。
又比如,10月31日凌晨5时,平安银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统成功完成切换投产,A+新核心系统是业界第一个将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系统由大型机集中式架构迁移到PC服务器分布式架构的成功案例。A+新核心系统由平安银行科技团队自主开发,历时2年半,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多项技术指标业界“第一”。新系统的成功投产对加快技术升级,通过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助力零售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平安,科技赋能金融的案例实在太多,书中所能列举的只是少数,而这篇小文更是挂一漏万。我们想重点提及的并不是案例,而是希望读者借此了解马明哲本人,或者说平安的科技观、生态观和赋能的价值观。
因为,诚如本文开头所讲的那样,要学习的不是枯燥的事实 ,而是如何在创业中建立起鲜明的文化和价值观。
而这一切如何连缀成更有效的宏观策略,我们或许可以在下一节关于生态的内容中,略得一二。
企业战略跃迁的启示
当一个企业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便面临如何建立产业集群的问题。
基本来说,企业的产业集群化,无非是两条道路。
第一种,基于企业的核心基因,进行生态式的延伸;
第二种,利用资本广泛布局,投资不同领域的企业,分散风险并建立矩阵。
我们很难说哪一种道路更有优势,因为两种道路都有取得大成就者,前者如华为,后者如腾讯。
毫无疑问,平安选择的是生态之路,但平安的特殊之处在于,一般的企业只有一个主基因,但平安是“双基因”,即金融创新基因和科技创新基因的组合。
马明哲曾表示:平安决定要不要做一个生态圈,会关注五大核心要素:第一,它是不是个入口?第二,它的规模够不够大?第三,它必须有高门槛。第四,它能不能转化价值?第五,是否可以复制?
所以,《无止之境》中另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就在于,解读平安这样独特的具有双基因的企业是如何让孵化的生态企业,继承双基因的优点一面,而避免其弱点之一面。
比如平安的寿险业务——10月17日,2020中国平安个人客户经理暨高峰英雄会在井冈山落下帷幕。基于改革年的大背景,此次平安人寿高峰会高度聚焦寿险改革。
而这次改革就明显的体现出了平安“双基因”的特点——在A面,主张“科技变革”,在B面,又要求回归“工匠精神”。
某种意义上,这是基于寿险的行业特殊性。寿险业传承百年,人是根本,寿险代理人是连接公司与客户的桥梁。所以,一方面上,寿险的产品、渠道和策略等“硬件”需要通过科技优化、升级及“走捷径”;而在另一面,代理人队伍的思想理念、专业素养,却无捷径可走,必须在公司强大且一致的文化沉浸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或许,这就是为何马明哲在强力推动寿险数字化营销变革的同时,着重强调文化上回归“工匠精神”,抓好“细节”和“毅力”的原因,也是书中探讨这一类“双基因”业务的重点。
另一部分值得我们特别关心的是,“双基因”不一定意味着任何生态发展都处于矛盾的两面的静态平衡中,有很多动态平衡的例子,更值得我们研究。
比如平安收购汽车之家的业务,当年引起互联网业界的“讨伐”,平安更是被带上“野蛮人”的帽子。
然而,入主汽车之家三年后,那个当初被称为“野蛮人”的平安,似乎拿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2016-2019年,汽车之家股价由最低19美元到最高119美元,市值由最低22亿到最高130亿美元,营收、利润及流量均实现翻番。
其时,正在为次日的平安集团第一期PMO种子讲师培训备课的陆敏,接到了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一通电话。在电话里,马明哲征求陆敏的意见,是否愿意去接任汽车之家的董事长兼CEO,解决现下复杂的局面。
如今身兼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首席信息官及汽车之家董事长兼CEO等多个要职的陆敏,是平安集团比较“特产”的一种人才,他横跨传统金融业务和互联网科技业务。平安内部对陆敏的评价,大体有三个标签,第一是懂技术,第二是善于面对变化,第三是战略素养高,而且这些都有大量事实证明。
平安的双基因文化,盛产了一批陆敏这样的跨界人才,成为能够成功生态化的基石原因之一。
平安好医生是另一个技术基因“显性”的项目,相对于汽车之家的业务,平安好医生要解决的问题难度更大——如何用技术做稀缺医疗资源的生态化放大,最终解决稀缺医疗资源与巨大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事实证明,10月24日下午,在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病学会大会2020上,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安智慧城市和平安好医生联合举办了“AI赋能医疗能力提升专题会暨心血管病综合管理人机大赛”,平安AskBob AI医生的心血管病综合管理能力以97.7vs93.9媲美参赛医生团队,证实了AskBob AI医生通过对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和大量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达到跟三级医院住院医生相当的水平。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最引起笔者兴趣的,还是书的最后三章《管控的艺术》《人是根本》《无边有恒》,这三章其实要解答的问题是,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对人的管控是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人心中的愿景是初心而不是口号。
人的复杂性超过任何人类创造的机器,书的最后一部分实际上是尝试在回答,如何智慧的调动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中“人”的积极因子,让智慧、愿景和管控合而为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答案,但平安的答案,至少在相当一个历史纵深上,解读如何驾驭“人”的价值而激发其对于当今经济社会、企业及创业的普遍积极意义。
以子弹般的穿透力、专业性与深度性
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最新财经动态
全球近32万财经精英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