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面:年轻人求职路上第一个滑铁卢

最近,《令人心动的offer》职场真人秀节目正在热播,因为嘉宾过于优秀,被网友调侃为”令人自卑的offer“

即使优秀如他们,在面试时还是会有一些小紧张。

不光是他们,对于所有人来说,在求职中,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就是面试。

但是比面试更让人紧张和畏惧的,甚至能在一开始就把人吓跑的就是:群面

纵览互联网上的求职吐槽史你会发现,从天涯到微博,从豆瓣到知乎,每一代求职者提起群面都是一把辛酸泪。

群面中被鄙视,还只是初级伤害。

让人感到悲伤的,一桌子优秀精英,每个人简历单领出来都是人群中的1%,现如今却为了一个工作挤破了头。

立刻感受内卷现场

无论面试前多么雄心勃勃,经历过群面,好不容易构建起来的自信立刻被击垮,以至于发誓再遇到群面,直接放弃求职机会。

可怕的群面

只是一种面试方式而已,为什么这么可怕?

群面一般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面试方给定一个课题,然后认识不到十分钟的人展开讨论,最后达成一致。

人民日报官博还曾经温馨提示大家,这种群面其实就是为了考察“个人的气度礼仪、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

很多大公司大规模招聘时,常用这种方式。

或许面试官觉得这样选人很省事儿,但应聘者却像进入了hard模式。

参与面试的,要打败的可不仅是神秘莫测的面试官,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竞争者。

你永远不知道遇到的是什么样的队友,本来就不指望刚认识10分钟的队友能讨论出什么精彩观点,但最怕和稀泥,导致整个讨论完全混乱,全军覆没。

对于第一次参加群面的选手,根本没见过这种阵仗,刚才还是可蔼可亲的同学,立刻变成面红耳的竞争对手。

更绝的是,最后还有人假惺惺地为刚才菜市场般吵架的氛围挽尊。

群面的侵略性

群面的玄学之处在于,只有那个最自信、能力最强、观点表达最清晰的人,才有可能赢得面试官的青睐。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通过,更没机会弄懂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

最惨烈的结果莫过于全部团灭。

小H参与了一次头部快消品的群面,经过网申、笔试、AI面试之后,迎来了可怕的全英文群面。

题目考察的是商业案例,全英文进行,面试官不参与讨论,在一旁全程观察,本来觉得讨论过程挺peach&love的,但最后小H这一组全部团灭,后来一打听,小组全员out的都不在少数。

一些头部企业,从群面开始,淘汰率就高达85%以上,也就是说10个候选人可能最多选出1位进入下一环节。

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很容易赤裸裸地把最让年轻人手足无措的东西暴露在空气中:侵略性。

无领导小组讨论中,一般最容易被偷偷吐槽的,莫过于那些最“出风头”的人。

有争夺对自己最有利的话题而勾心斗角的,强势输出自己观点不容置疑的,打断别人抢话头的,就一个分歧争执不下咄咄逼人的……

所以有人会觉得,所谓的大厂群面也不一定就是神仙打架,还有可能一不留神就沦为菜市场吵架。

因为你永远也猜不到,激烈的竞争压力会在哪一刻让人像饿虎扑食一样失了风度。

尤其是对于本身性格内向、性格慢热的社恐选手,群面过程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我还能说吗?要不我不说了吧”

最让人害怕的,是被问到这个问题:如果让你淘汰一个组员,你选择谁?

淘汰谁?淘汰我自己好不好?

对于那些习惯埋头苦干、不想抢功的人,最惧怕这种面试形式。

因为这样的人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分钟里,很难找到可以迅速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群面的目的是刷人

不过反过来想想,害怕群面、性格内向的求职者,刚好是公司面试想要筛选掉的。

为什么群面这种方式虽然被历届年轻人讨厌,但还一直存在?

刷人,对就是刷人!

大公司校招,在面对同一个学校的学生,面试官会默认他们的基础是差不多的,也看不出今后的工作能力会有什么变化,公司安排多轮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用来刷掉一批人。

因为大家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是可以短期之内快速了解是否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

招应届生时淘汰率非常高,有时面试100多人才能选中一两个,群面可以节省人力主管和合伙人的时间,提高招聘效率。

在群面中,程序设置要求候选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模拟平时的工作状态,淘汰掉明显“不聪明”和性格有缺陷的。

等在群面中受挫多了之后,唯一意义就是发现这样的工作大概压根就不是为自己准备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