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吾今语
最早对于北京的认识,是始于或在汪糖踩藕、或于生产队的大场躲找(苏北东部村童游戏)的我,看到远远骑着二八大杠的邮递员叫我的小名,递过来一封信、偶尔是一张伍元的汇款单。旁人都说是大城市寄来的,认字了才知道那是由北京760信箱寄来的。大个子邮递员总是让我在身上擦擦脏手,他拿出印油教我在单子上戳手印。当时就只觉得北京那是个来信或者来钱的地方。来汇款单的时候母亲会一路先牵后背着我走十八里路去县城邮电局取款。自然的我就吃到了朝牌(烧饼)、冰棒、凉粉等巧奇东西。
正常的话父亲三、五年才能有一次探亲假,一般是过年时候回来。回来时我总感觉是家里来了亲戚。带回来的糕点、核桃和柿饼子都是平时难能见到的,大部分都送去高沟东的上家爷爷奶奶那里了。北京的奶糖可是比货郎挑上麦芽糖好吃多了。有一次偷尝了点有十三陵水库标识的二锅头醉的跑草堆上睡了一下午,那可能是最深刻京味之初体验了。那时候没有见过火车,没有见过山的我感觉北京如宇宙一般遥远。
第一次去北京已经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那时候父亲已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了彭城。旅游结婚的目的地我选定了首都。穿着中山装却烫了爆炸头的我和媳妇隔着二米的距离挤上了北去的绿皮车。
坐了近十二个小时的无座绿皮车昏昏沉沉地在凌晨三点多到了首都北京。一下子兴奋起来。从观看升旗仪式的激动到仰视天安门的亲切。感受故宫里封建社会的皇室威仪或者长城上的诸多感慨!路过十三陵水库时想起烫酒的壶偷笑了下,敏感的媳妇问:想什么了?! 我说:想起盐河了!
那时候感受到更多的是首都的文化,地方特色,体验着只有大队放电影才有的时时拥挤的人群。
到了2000年以后因为单位的资质去北京的机会渐渐多了,也更快捷了。三个小时的高铁,北京繁华与时尚元素一下多了起来,水立方、鸟巢 …,更多的领悟着北京的发展与祖国的强盛。
与好友相约,漫上红叶时去十渡感受另外一种京韵。
禅坐巅磐观云海
2020-11-16于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