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许多书院的前身是佛寺,佛教助华夏文明脱胎换骨|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大司马参与的大型纪录片《岳麓书院》火爆热播中,该片由执导过《圆明园》、《大明宫》、《玄奘之路》、《神秘的西夏》等纪录片大作的金牌导演金铁木执导,内容翔实,三观合宜,令人沉浸,大司马隆重向大家推荐。
大司马忝列其中
惭愧惭愧
今日推荐第一集,这一集有几个看点:
1
先看佛教对华夏文明的沾溉。
岳麓书院的前身是五代僧人智璿所建的寺庙,他虽然是僧人,但没什么门户之见,其所建的小寺专门还是收集儒经,为五代乱世中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读书的避风港。其实不止岳麓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也与佛寺、道观密切相关。
许倬云先生说过:
“唐朝儒生学者有借住寺院读书的风气,一则费用省,二则环境清静。后来儒生自己组织书院,大率沿袭寺院传统,书院的主讲人称为'山长’,即是山林本色。宋人书院甚至有沿用佛寺'方丈’的名词者,更显示佛教寺院的旧惯。”
魏晋南北朝时代,域外希腊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犹太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因素,以佛教为载体传入中华,从逻辑学、哲学、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对华夏文明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催生了灿烂的唐宋文化,而岳麓书院就是这股潮流的见证。
2
宋代的理学家是反对科举的。
很多人认为科举为下层人士提供了流动的可能性,因此完爆全世界云云,这种“阶层流动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与此同时,全社会的思想被朝廷规定,“阶层流动”也被限定为当官一途,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思想禁锢和社会内卷。
科举取代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乡举里选,彼时吏员在地性很强(虽然官员是外乡人),且升迁有待本郡人士支持,其政治前途与本乡利益较为一致。科举将这样的地方共同体彻底摧毁,以与本乡本土无联系之人深度治理,而同样因为需要科举考试而掐断了本地吏员升迁之路,于是官、吏二者都毫无顾忌地鱼肉百姓,地方政治不复可问。
以上手段显示,科举虽然考的是儒家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法家手段,是典型的儒表法里。故而岳麓书院历任山长,乃至宋代有成就的理学家,全部反对科举,科举的目的与致力于建设地方共同体的儒家截然相反,岳麓书院的山长们一再强调读书为的是成才、济世,而不是当官。
3
湖湘学派的特色。
湖湘学派,是儒学在南方兴盛后,与巫风较盛、蛮勇尚存的荆楚之民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胡安国、胡宏、张栻等儒学宗师久居湖南,以儒学洗礼荆楚山野之民;另一方面,荆楚之民拥有“高贵的野蛮人”的品质,淳朴质直,热情如火,习得儒学后总想用满身的蛮力施展出来,造福社会。
即便不是湖南人,也必须得在性格上与湖南人近似,才能在湖南有效的传道。张栻作为坚决抗金的名臣张浚之子,在传授儒学的同时,也不忘组织操练弓箭,鼓励诸生研习孙子兵法,以备用于疆场。
日后,岳麓书院的湖湘学派理学家里果然出了吴猎、赵方、赵葵、赵范等名将,在抗金、抗蒙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这与大家对道学先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想象是完全不符的。
湖南广电为该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比如该节目组成员谭宇,专心该项目六年之久,得到了楼宇烈、陈来、汪晖、杨念群、郑佳明、朱汉民、肖永明等知名学者的支持,为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学术基础。
该项目学术撰稿、岳麓书院副研究员郑明星老师,皓首穷经,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了三十万字的学术台本,其中对明代重修岳麓书院的小官吏孙存等人的挖掘,让本片有了宏大叙事篇中少有的温情,更加有助于观众明白湖湘霸气的缘由——均来自这些不知名的湖南小人物不计名利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