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帝责——英宗睿帝名副实二:崩坏

张廷玉版《明史》对朱祁镇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话: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

码字的就借着这句话来写新一篇吧。

无甚稗政就是没什么大的错的意思,可是一说到明英宗那场标志着明朝由盛转衰的的著名战役始终是绕不开的。

那还不叫大错吗?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一点,为什么明英宗能那么轻易地就决定亲征?

就因为王振撺掇吗?

那王振是用什么理由撺掇明英宗亲征的呢?明英宗为什么这么容易被蛊惑呢?

也许距离土木堡之役21年前明英宗他老子明宣宗的一次壮举,能让我们一窥缘由。

明宣宗我们都当知道他是明朝收缩战略的最主要的推手,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他是位耽于安逸喜欢嬉乐的主。

然而实际上明宣宗远比后世的明武宗更配得到一个武宗的庙号。

在明宣宗继位的第三年他做了件比后世明武宗应州之战疯狂十倍的事情。

宽河大概的位置

当年九月出巡北境的明宣宗得知兀良哈万骑入侵,自幼随朱棣北伐的他便亲率3千骑兵出喜峰口抵宽河迎击。

明宣宗亲手射杀兀良哈前锋三人,兀良哈溃退时更亲率数百骑追击俘敌无数。

这就是纪录很少很简略的宽河之战。

这其中难免有夸张的成分,但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在明宣宗时期皇帝都还在主动巡边,这似乎也是一种制度。

所以后来明英宗坚持亲征时,张辅、于谦没能阻止很可能跟这个制度是有关的。

因为这个制度明显是朱棣留下的一个制度,这种属于祖制的制度以于谦的迂腐劲断不会去反对到底,而张辅见搬出了朱棣也就不好再继续反对了。

另外,码字的觉得这个制度很可能是天子守国门的真正含义所在——天子巡边。

所以明英宗贸然亲征不是王振蛊惑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有朱棣订立的制度的帮忙。

有祖父辈例子在前,明英宗怎么会甘于平淡

而明英宗从小听着自己曾祖父、祖父、父亲的跃马扬鞭驰骋疆场的故事长大,他渴望向自己的父辈们看齐,创造属于自己的武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但是时代变了。

三杨既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位都是著名的大学士台阁重臣,也都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都很不错。

然而,他们也是明仁宗、明宣宗乃至明英宗时期战略收缩的主要操盘手。

放弃明朝无法支撑的扩张战略休养生息在当时来看是最正确的选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有问题。

史料中宣传朱棣时天下军户达到了400多万丁!

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据,因为丁就是户。

这是什么概念?

一些墩军被明朝直接抛弃,他们转而投向了瓦剌

这意味着明朝在籍的户(一千万出头)中有三分之一强都是军户!也就是说当时明朝有2000万左右的人都属于军户系统!

这里跑题一下科普个小知识:中国历史上只有新中国才统计过口,古代只统计户也就是家庭(清朝统计的是丁跟户差不多)。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古代人口数字,都是根据史料中的户或是丁数乘以一个估计的家庭成员数推算出来的,所以这个人口数的准确性不是太高。

比如元朝1400万户推算得人口6300多万,明朝1141万户推算却是6659万,怎么会?

明朝对地方控制远比元朝强,明朝还刻意对大家族进行了拆分,家庭成员数元朝只会比明朝多。

所以在清摊丁入亩之前,古代那些朝代人口多少纯粹就是看现代这些所谓学者们要不要脸了,不要脸的加隐藏人口能给明朝2亿都算出来。

而且在古代户丁更主要的是一个纳税服役单位,它的增减就看中央的控制能力。

这两个关系更多时候像拔河比赛

中央强则户丁数增,中央弱则户丁数减。

减少的户丁不是消失了,而是成了地方财政截留;增加的户丁不全是新增的,相当部分是地方不得不上交中央。

这也是为什么改土归流会那么艰难,因此这动了地方势力的蛋糕;而中原王朝流了两百年的血也要完成改土归流,这里面也有相当部分是因为财政的考量。

只有实行了流官中央控制了地方,才能以地方财政豢养驻军加强中央的控制力。

说到这大家可能要问码字的这个和土木堡之变有什么实质联系吗?

大有联系。

军户也得纳粮啊,因此增加军户就是增加军队的财政保障和人力资源。

明朝军户脱胎与奴隶制的蒙古军户制,这注定它是落后的不合时代的。

而且前面在朱元璋篇码字的已经类比过了明朝军户与唐朝府兵的不同,明朝军户脱胎于蒙元的军户制度,所谓军户其实就是附属于军队的奴隶。因此增加军户对明朝来说收益大却几乎不用付出代价,因此明朝两祖时期军户才会上升的那么快。

但是这种只利国家不利个人的制度,开历史倒车的制度怎么能持久呢?

两祖时期出征频繁,军户能以刀口舔血的军功换取上升之阶和比较好的生活;可是当三杨为明朝策划收缩战略时,这些军户的倒霉日子就来了。

军户转眼成了明朝最早的流民集团

大量军户内迁,甚至是被抛弃,被抛弃的这些军户就成为了明朝最早的流民;而与此同时随着明廷对军户的重视下降,军屯被军官私占现象日益严重,不堪忍受剥削欺凌的军户们纷纷弃籍逃亡。

有些资料说三杨时期军户逃亡百万,这个从码字的上面的介绍大家大概也能猜出来了,朱棣时期所谓400万军户是有一定水分的,所以这逃亡百万的水分也一定有,但逃亡军户数量是十分巨大的这点无法否定。

作为明朝军队基础的军户大量逃亡那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能有多少呢?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证对明朝更像是启示录。

我们前面提到了明宣宗时各种工商税收重新开征,于是明朝各地掀起了开矿的热潮,其中尤其是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的浙江,矿业发达矿工众多。

嘉靖年间镇压矿工起义后立得记功碑。

但是随着开矿的如火如荼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明朝的残酷压榨使得矿工生活日益艰难。

例如洪武年间浙江银场抽税2870两,而明英宗时高达41070两。

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何况无产阶级的矿工们很具有革命精神,于是明朝的历史上各种矿工起义开始见诸史册。

不过明朝的矿工起义大多属于小打小闹各自为战,因此基本不成气候,真正领教了矿工起义威力的是清朝。

正统年间湖广农民起义、浙江矿工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结果也基本一样。

明军地方军进剿无不大败,各级地方军官战死无数,最后不得不从北京调动三大营千里奔袭才将这两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起义镇压下去。

当三大营长途跋涉返回北京时,距离1449年8月16日已经只有一年时间了。

第二个例证由前文码字的提到的,在大同拒绝给被俘的明英宗开门后来遭到打击报复的郭登提供。

郭登刚到大同镇时,大同能作战的士兵仅数百人,战马百余匹。

这可是九边之一的大同啊!

这也从侧面为了我们解两个谜团。

1.为何土木堡之战时大同等地的驻军没有救援,因为根本就没剩多少人了自保都成问题;

2.为何土木堡之战时明朝情报系统会完全失灵,因为没人了自然打探传递消息也就没法进行了。

不过关于此还有一个观点码字的觉得值得列出来,这观点认为大同等地守军有可能是故意消极怠工甚至封锁情报,理由是他们和也先做生意过从甚密。

但码字的觉得大同等地驻军消极怠工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朝廷不断裁撤军镇削减军费感到不满。

这种不满当时应该充斥在明朝各支军队中,三大营也不能免俗。

土木堡之战就是在这么一种明朝军制崩坏的情况下发生的,明朝的军户制就像是一个已经老朽不堪的房子,没有土木堡还有金木堡、水木堡来一脚踹塌它。

那明朝土木堡一定会输吗?

当然不是。

土木堡变成送人头送女人送钱主要是明军指挥者的锅。

后来北京保卫战中那些三大营残兵和明朝二线军队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什么叫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土木堡会输主要责任在明英宗和王振这两个不懂军事瞎指挥的家伙身上。

本可以推后的明朝衰落,因为这两个家伙的瞎指挥而被大大提前了。

至于这两个家伙怎么瞎指挥法,论述的文章早已经汗牛充栋。但有件事码字的要指出来,一些人动辄宣称瓦剌有多少多少万,那就是为了给明朝大败洗地。

这时的瓦剌各地未平内部未稳,能调动的全部南下兵力撑死了也就5万人,其中精锐能有两三万人就不错了。

也正是因为瓦剌兵力不足才会想到要明英宗去叫门,但是于谦等人迅速迎立新君使得也先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

同样因为兵力不足,也先才会在长城外兜兜转转了近三个月寻找突破口。

也先输就输在这三个月上,因为他的对手不再是不知兵机的王振明英宗,而是深通兵法的于谦。

随着军事技术进步,武将的个人勇武越来越不重要,所以明清两朝会有一大批文官型的名将诞生

也先其实是输给了他自己,也输给了瓦剌的实力不济。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明英宗之前的诸帝都对土木堡负有一定的责任。

明太祖不能长久的军制,明太宗胡乱用兵造成的国家财力枯竭与裁撤边镇,明仁宗、明宣宗收缩时处理军户过于草率与裁撤边镇。

但责任最大的还是直接责任人明英宗,土木堡明朝不该输得那么惨,这一战正式开启了明朝崩坏的进程。

那么土木堡又是怎么炼成的呢?除了明英宗和王振,明朝的哪几个大人物又该为此负责呢?

我们下回分解。

有兴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头条中搜索码字的文章,《明亡帝责——英宗睿帝名副实一:解读》。

或点击文末的传送门了解更多

都到这了,给个赞给个关注鼓励下码字的吧。

(0)

相关推荐

  • 明朝十六帝,帝帝是传奇!(二)

    原创历史的上下五千年2021-05-25 18:50:00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从公元1368年建国,到公元1644年灭亡,共存在276年,经历十六位皇帝的统治.明朝的皇帝们,不管是史书 ...

  • 明英宗朱祁镇:大明第一被俘皇帝,生还后发动夺门之变的太上皇!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公元1427年-公元1464年在位‬,明朝‬第六位‬皇帝‬,也是‬大明帝国‬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因为‬他‬两次‬为帝‬,第一次‬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第二 ...

  • 明亡帝责——英宗睿帝名副实三:此消彼长

    读明史品风云人物,继续介绍英宗睿皇帝的光辉历程. 有个词叫做此消彼长来总结明英宗的时代再合适不过了. 当朱棣与阿鲁台(这位不是蒙古大汗哦,他只是北元太师)一次次在蒙古高原上玩着捉迷藏时,瓦剌的首领脱欢 ...

  • 明亡帝责——英宗睿帝名副实一:解读

    朱祁镇 咳咳咳,安静!严肃! 码字的要念...... 算了字数太多,您们自己看吧. 被赶鸭子上架的码字的跟大家试着简介下这段,看看明朝礼部那班吊书袋的老爷子们说的啥吧. 这是明朝礼部议定的大行(驾崩. ...

  • 明亡帝责——熹宗乱局:改朝换代

    木匠皇帝要走了 上接前文. 本来该说毛文龙的,但是码字的发现得先介绍下背景才行,可能毛大帅得往后挪挪了. 话说皇太极宁锦惹了一身骚回到沈阳,这时他却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察哈尔部的鄂托克奈曼.敖汉向自己 ...

  • 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与皇太极初识宁锦

    他又来露个脸了. 上接前文. 为什么孙承宗和袁崇焕一定要把防线向北推呢? 袁崇焕在一篇给天启的奏疏例说得很清楚: 关外四城虽延袤二百里,北负山,南阻海,广四十里尔.今屯兵六万,商民数十万,地隘人稠,安 ...

  • 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舞台之宁远

    有请天启大帝继续做他的木匠活. 上接前文继续说明清的辽东故事. 前面说到天启六年正月(这会应该是1626年底才对)高第跑了把舞台留给了袁崇焕,但是他也把关外所有能带走的军队都带走了,而山海关总兵杨麒也 ...

  • 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贵人——孙承宗

    有请您镇楼 上接前文,关于袁崇焕现在网上多有胡编乱造的说辞,码字的说明朝皇帝顺便也把他的事情捋捋以正视听. 码字的看<明史>对一个地名颇感奇怪. 就是右屯,正式名称为广宁右屯卫. 明末的史 ...

  • 明亡帝责——熹宗乱局:袁崇焕的故事之前任们(下)

    您来张图就好,继续您的木工活吧. 前文说道袁主事失踪了,他干嘛去了稍微对明亡清兴有点了解的都知道--跑到辽东实地考察去了. 网上那些所谓明粉最爱攻击袁崇焕吹牛,可人家吹牛有吹牛的本钱啊. 辽东那会从山 ...

  • 明亡帝责——熹宗乱局:山头林立闲话东林(下)

    从左至右:爷爷-儿子-孙子 读明朝史料品天下兴衰.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秋天,短短一月之间明朝一下换了三个皇帝,龙椅之上祖孙三代轮轴转了一圈. 东林党的问题刚好主要也就在这三个皇帝时期,因此码 ...

  • 明亡帝责——孝宗中兴:力不从心

    唉,慈父多败儿啊 孝宗敬皇帝朱祐樘,是码字的很喜欢的一名明朝皇帝,但是既然是明亡帝责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坏话了. 明朝奇葩皇帝不少,但是中兴之主也很多. 明朝实至名归的中兴之主有三位,他们分别是明代宗(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