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就是设定“天花板”的高度
在两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了不到七年时间,成为了继秦始皇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一统华夏的人,从此开启了汉帝国 405 年的泱泱历史。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二的 " 草根帝王 "。
他就是汉高祖刘邦——一个 " 小混混 " 出身的开国帝王。
很多人都先入为主的把刘邦和始皇帝嬴政想象成了两个时代的人,而事实上刘邦只比嬴政小三岁,他们俩之间存在 47 年的时间交集。当然,在这 47 年里,嬴政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样一介平民的存在。
公元前 238 年,嬴政 22 岁时,剪除掉了权势熏天的嫪毐以及老谋深算的吕不韦,在雍城加冠亲政,成为了货真价实的秦王。而 19 岁的刘邦当时不过是沛县中阳里的问题青年,成天游手好闲、不事生产、人见人厌,当初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因为没什么文化,直接给他取名叫 “刘季”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刘四儿”。
公元前 210 年,始皇帝嬴政在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享年 50 岁。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随之大乱,刘季在沛县拉起一干人马也加入到了造反大潮中,这一年他 48 岁。而在离他不算远的会稽郡,比他小 24 岁的前楚国贵族项羽,也跟着自己的叔叔项梁开始了起兵造反。除了年龄优势之外,项羽手中还有着平民无法享受到的高等教育、祖上留下的深厚人脉、一支作为启动资本的精锐武装力量等优势。
公元前 205 年," 刘季 " 已经改名为 " 刘邦 ",此时他 52 岁,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国时期的秦国故地,和东部的项羽并立于天下。三年以后,项羽兵败身亡,55 岁的刘邦君临天下,开启大汉四百年基业。
大格局意味着更深的发展空间
年龄大、学历低、没本钱、没从业经历……以今天 " 创业者 " 的眼光看,刘邦几乎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 Loser。历朝历代 " 高级知识分子 " 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在他们笔下,刘邦这样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被异化成了一个流氓、混混、小人得志的故事。
他们告诉我们刘邦是个“混混”,却没有告诉你,有些人天生看事情的格局就与常人不同。刘邦在年少的时候,就曾经远赴魏国,投奔他当初所看好的信陵君。
年轻时候的刘邦的确游手好闲,他们却忽略了刘邦在回到沛县老家之后,能利用日常的接触,从一群比自己更 "Loser" 的 Loser 当中,选出真正具备潜质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并且能让他们对自己保持信任和忠诚。屠狗的樊哙、养马驾车的夏侯婴、红白事吹鼓拉乐的周勃、卖布的灌婴……刘邦从这些人身上看到了他们的军事素养和作为管理者的潜质,看似不经意,却是在按照他自己的标准,剔除掉了他认为真正的草根,留下了有用之材。之后的史实证明:这些人在乱世中都成了可以统御千军的将领。
所谓格局,形象点儿说,就是我们心里的估价体系: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
这个问题决定的不只是你的消费观念,也是你给自己设定的 “天花板高度 ”
大格局,即意味大的发展空间。
当社会中下层人士(比如刘邦)想要挤入上层社会时,最大的障碍恐怕并不是财富,而正是头脑里的那套根深蒂固的估价体系,这也就是时下常被提及的 “穷人思维” 。
古人的智慧放在当下仍然适用
秦朝灭亡,六国诸侯开进关中,随即在咸阳展开疯狂报复,试图毁灭一切和秦有关的东西。刘邦虽然楚国故民,却能明智地选择善待关中百姓和前朝政府遗留下的官吏。
不止如此,在国家体制上,刘邦选择了汉承秦制,以秦律为基础,订立了汉九章律。由此奠定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的基本政治架构。
制度只有优劣,没有敌我。秦以法治而大出天下;至始皇嬴政,以势治取代法治,岁天下初定,但也埋下了隐患;至二世胡亥,彻底摒弃法治,乱法乱政,于是秦二世而亡。
面对危局,刘邦能够大开大合,表现出常人所不及的决心和毅力,不受世俗舆论和道德的影响;行事舍弃中庸,杀伐决断。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项羽和刘邦在鸿沟对峙,项羽以刘邦的父亲为要挟,要求刘邦退让,否则就要把刘太公扔到鼎里熬汤了。刘邦的回应则,你要是想把我爹炖了,那就请分我一杯羹吧。
这种反应看似灭绝人伦,无情无义,其实反倒是最合理的。“要挟”也好,“谈判”也罢,对方手里的棋子究竟有多大威力,完全取决于你这边。你越在乎,他手中棋子的分量就越大,要价跟着也就越大……。如此循环往复、层层加码,什么时候是个头?
反之,你自己都不在乎了,那这个“棋子”自然也就不再存在价值。项羽号称“西楚霸王”,再不济,终归还是要顾忌舆论的。刘太公作为人质,起不到任何作用,反之如果真把老头杀了,或者一直关着,对项羽来说都是稳赔不赚的。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如此,“人之常情”往往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而这种情况下,即便道理再清楚,放在自己身上,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不考虑外部的所谓舆论,那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时下中美之间的种种龌龊,其实和以上的情况,颇有不少神似之处。那么在应对上,或许也可以借鉴一下古人的智慧。
格局,决定结局
刘邦还有一点为众多史家所“诟病”,却又极为难得的特质。在他眼中,“人”其实无所谓好人坏人,世人皆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因此,刘邦远比项羽明白,“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道理。作为领导者,他或许没有项羽有贵族气质,没有项羽能打,没有项羽谈吐高雅。但是,他绝对远比项羽舍得给员工分利。
以“利”这个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刘邦的用人原则,便是君臣共赢——跟着老大混,肯定是最合算的。也因此,在项羽、范增相互猜忌的时候,刘邦可以放心的把关中大本营交给萧何打理,自己在荥阳和项羽打持久战。同样基于这个考虑,刘邦可以对陈平身上那点“道德瑕疵”视而不见,可以待曾经和自己若即若离的张良如心腹。
而以这个视角来看天下,百姓之利在于首在“安稳”两字,至于其他的利益,只要天下太平,让人家自己去追逐即可。于是大汉立国之后,便有了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政治传统,并且最终造就了文景盛世。
正是这些特质,使得坐拥各种资源的萧何能够甘心情愿让他成为自己的老板,并且终其一生只忠于刘邦一人。同时也使得原本打算恢复祖产的韩国贵族张良,最终选择做了他身边的高级顾问;而韩信、陈平等一系列逆天的人才,同样选择了追随与他……
纵观刘邦的一生,除了不可控的时机因素,使他最终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格局。所谓人的格局,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思维方式," 心有多大,天有多广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的格局或许无法保证你的成功,但是却可以决定你最终将止步于哪里——格局,决定结局。而幸运的是,格局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以是后天养成。
而在这中间,历史其实是一个最好的载体,它不仅仅是故事,通过它,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 " 思维格局 " 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