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岁的北京故宫,除了岁月的痕迹,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故事!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北京故宫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占地72万平方米(长961米,宽753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用10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
自明朝以来,故宫经历了600年的风云变幻,曾成为至高无上的金銮殿阁,也曾在战火中风雨飘摇,仿佛朝不保夕。
如今,故宫安然地停留在今日北京城的中心,成为值得北京人骄傲的一座历史遗产。
但是,您知道吗,就在这座红墙黄瓦的建筑里,还藏着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呢!
明代战将张辅一生先后四次征战边陲,永乐初年,张辅在交趾(越南古称)征战时,选了一批长相秀美的小孩,阉了送回中国,这其中就有一个小孩,叫阮安。
阮安来到中国后读书学习,他在建筑设计方面过人的天赋被挖掘出来,也才有了后来主持工程的可能。
明永乐四年,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城,当时的紫禁城装修工程还是持续了14年之久。可就是这么长时间过去,也只是大概照着南京的皇城修出了个样子。还有不少工程,比如说内城的城门,根本还没来得及开工。
十多年过去了,皇帝换成了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他决定完成城门的建设,这不光是面子问题,还有安全的考虑。最初选择的工程主持者并不是阮安,而是一个叫蔡信的人。但蔡信方案花费太大,光是民工就要18万人之多。
这时候阮安的机会就来了。
根据阮安的计划,九个城门没必要一起动工,这样摊子小点,人力也节约下来了。阮安没有从各地调集民工,而是从正在北京训练的军队中,抽调了一万多人,多发点奖金,建筑材料就用前一次装修工程剩下的,所以花费很小。
整个工程耗时不到三年,九座正门楼、十座月城楼、四座角楼,包括相应的箭楼、瓮城等,依次完工。
护城河规规整整,护城河上的木桥也换成了石桥,还设置了水闸。
随着整个工程的完工,北京城的颜值显著提升,当时的大学士杨荣、杨溥带领一帮文化人登上“大前门”,只见“高山长川之环固,平原广甸之衍迤,泰坛清庙之崇严,宫阙楼观之壮丽,官府居民之鳞次,廛市衢道之棋布,朝觐会同之麇至,车骑往来之坌集。”
阮安功莫大焉。
阮安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他主持了多少工程,而是死的时候“囊无十金”,连点像样子的遗产都没有,一生清廉,实属少见。
《七修类稿》卷十四对阮安的评价是:“清介善谋,尤长于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门、两宫、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杨村驿诸河,凡语诸役,一受成算而已。后为治张秋河道卒,平生赐予,悉上之。”
九龙壁位于皇极殿前,是一个几乎每个来故宫的游人必到的地方。
九龙壁是由复杂的玻璃工艺烧制而成,每一条龙都是由许多块玻璃构件拼装成的。而在九龙壁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却有一块构件不是玻璃烧成,而是木头雕刻而成的。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当年建造九龙壁的时候,因为烧制工艺实在太复杂,有一块构件被烧坏了。
可上头定的工期将近,再去重新烧制已经来不及了,这可怎么办呢?
众多工匠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突然一个工匠突发奇想,要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再涂上白漆不就可以假乱真了?
于是工匠们找了一位木工老师傅,用上好的楠木,连夜雕刻了这块木头龙腹,并刷好白漆拼在了白龙身上。
你还别说,安好后还真看不出来,而这块木头龙腹也使众多工匠们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虽然木头龙腹在当时骗过了验收的官员,可却骗不过时间的流逝,经过几百年,木头上的白漆早已掉光,也让大家看到了这块不同寻常的龙腹。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
明代刚建紫禁城的时候,这里的宫殿(奉天殿)比现存的太和殿要大很多,但是由于木架构的建筑容易遭火灾,烧一次重建一次,把够尺寸的木材都消耗光了。
后面没办法,就只有把宫殿越修越小。据说康熙年间修太和殿,实在是缺少够尺寸的楠木,还打起了明陵的主意。借着翻修的名义把明陵很多建筑的规格降了下来,挪出很多木材。
据说太和殿被称为金銮殿的原因,是因为它用了“金砖”铺地。
叫金砖呢,并不是因为它真的由纯金打造,而是说造这个砖挺费钱,一块砖的造价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
用于烧制金砖的土,要有黏性,而且含铝量要高。选好土之后,要经过掘、运、晒、椎、浆、磨、筛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时长达8个月之久。然后制坯,阴干砖坯。按照传统工艺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
烧窑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要以糠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40天,才能窨水出窑。
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还得花一番心血进行细致地打磨。打磨之后的“金砖”,要一块块地浸泡在桐油里。以上几个工序耗费的时间加在一起,需要花费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
这样一窑“高订”的砖,能够用的大概有7000块左右,太和殿这里就要用掉一半多(4718块)。
太和殿上面的宝座: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是明朝留下来的,这也是明朝留下的唯一一个皇帝宝座。
康熙年间,太和殿曾经失火,把原来的宝座烧掉了。
工匠们估计是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再造一把新的,就从库房里面明朝嘉靖年间换下的这把“废弃龙椅”修整之后接着来用了。
太和殿旁边的大缸,主要的功能是用来装水灭火。
大清会典里面记载,故宫里有大小缸308口,如今保存下来的只剩下231口。其中铁缸是明朝铸的,铜缸是清朝铸的。而鎏金铜缸是清朝乾隆时期铸造的,现尚存18口,每口重2吨,鎏金(镏金)100两。
有传言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用军刀把鎏金铜缸上面的金子都刮走了,所以现在都还能在大缸上看到刺刀的刮痕。
坤宁宫在明朝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在这里发生过一起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宫女主导的政变,壬寅宫变。
在处理这件宫变的事情上,当时的皇后方德嫔趁嘉靖帝被刺还在处理伤势,冤杀了被宠爱的曹端妃。五年后,宫中起火,嘉靖帝不准人去救方皇后,方皇后被活活烧死。
清朝入关之后,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每天都要在这里杀两头纯黑毛色的猪祭祀。
坤宁宫里面有三口大锅,两口用来煮肉,一口用来蒸切糕,都是祭祀用的。
煮出来的肉祭过神之后,会分给当值的侍卫、翻译吃掉。大的祭祀典礼,也会赏赐给官员吃。
但是这种肉是白水煮肉,没加调料的,不怎么好吃,所以有些官员会在袖子里面装一点盐,撒一点好入口些。
坤宁宫前面的石台,就是萨满教用来祭天的。杀猪后取猪下水切碎,和碎米拌在一起,喂乌鸦。
隆宗门是保和殿西面的一道门,是前三殿和后三宫通往慈宁宫的重要通道。
然而就在这么重要的一个门上,却插着一支1813年的箭头!何人如此大胆?敢在这里射箭?
原来,经过了康乾盛世之后,大清朝已渐如强弩之末,各种天灾人祸不断动摇着清政府的统治。
在嘉庆十八年,也就是1813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天理教起义。按理说起义嘛,在各朝各代都不新鲜。
但这支起义军却相当生猛,很不一般,竟然长驱直入打到了紫禁城的隆宗门附近。
隆宗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了这道门就是三大殿和后三宫,就能直接打到嘉庆皇帝的的炕头了,天理教叛军眼看胜利在望,战斗积极。
而清朝也知道隆宗门的重要性,也集结大批军队准备守城。双方都摆开了玩命的架势,打了一架后,由清军取得了胜利。
事后清军清理战场时发现,有一支箭射在了隆宗门牌匾上,嘉庆皇帝却并没有让人去除,而是将它保留了下来,以示警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场教训。
近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为避免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故宫博物院自2020年1月25日(正月初一)起闭馆,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但是,想一览故宫建筑之美,品味其中的历史气息与文化韵味,却不一定非得走出家门,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