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汀---汀州历史文化街区
长汀位于福建西部,是古代汀州府的所在地,拥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长汀完整地保留了原有古城池格局,包括店头街-五通街、南大街、东大街、水东街、乌石山街等历史街区。
汀州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典型的唐宋明清时代的、江南客家建筑风格和特征,而且成片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汀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大历年间的“筑土为城”时期,到宋代街市逐步形成,这段时期的街市范围较小,主要在南大街和朝天门以内—段以及广储门(三元阁)一带,大规模的街市形成于明清时代,即明嘉靖四十年扩大县城,使州县合一,城池向外围延伸。
汀州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宽路面多用河卯石砌成,房屋建筑以木质和土质结构为多,基本是前店后宅,沿街两侧相对而建。店铺相当密集。这些街道沿着城门延伸,并沿城墙内侧而建,如东大街沿朝天门廷伸,五通街沿五通门延伸,南大街沿广储门延伸,店头街沿惠吉门延伸,乌石山街沿丽春门延伸,这些街道在城内纵横交错,布局得当。在交叉路口往往建有四角风雨亭,一方面供人休憩或避雨,另一方面便于挂灯笼供夜间照明以及供奉神像。
店头街全长近千米,始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最初为零星物品交换,北宋时设市。随着南宋汀江航运的开通,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汀因此也成为闽粤赣三地的交通要道、商贸重镇和物流集散地。当时惠吉门外的码头是汀州古城主要码头之一,临近码头的店头市更是近水楼台,市场繁荣,集市盖起了店铺,逐步发展成街市,俗称店头街。店头在客家语中,就是“最好集市“的意思。
水东街四面环水,为汀江和金沙河所包围,因其地处汀江之东而得名。宋朝以后,随着汀江航运的发达,位于汀江之滨的水东街成了闽粤赣边区最大最集中的物资集散地。当时水东街商号林立,人流如潮,整整繁荣了八百年。宋汀州太守陈轩诗“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便是道出了宋代水东街的繁荣。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水东街成为福建苏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大量的土纸、烟叶、米、豆、木材等土特产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出,而潮汕的百货、布匹、海味、药材等物品也通过航运进入水东街,长汀成了红军的“后勤部”,被誉为“红色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