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荣丨你还记得这些民间手艺吗
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说吃饭的行当特别多,只要上心甭管哪个行当都能干出名堂。究竟有多少行当谁也没有统计过,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行当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就是再传统、再保守的手艺也会成为过客,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岁月无情,这就是历史,但其作用和贡献人们轻易不会忘记,今天就来回忆几件与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消失的行当。
记忆尤深的便是修理钢笔,那晨光还属于困乏年代,一支钢笔要使用多少年,不像现在尽是土豪,所以这门技艺应运而生,几乎每个学校的门口都有个修理钢笔的摊子。一把黄油布制成的阳雨两用大伞是其显著特征,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修理师傅雷打不动都会在其伞下为学生修理钢笔。师傅还有个本事,就是在钢笔上刻字,用银粉一抹金光闪亮,差不多每个同学的钢笔上都有这种印记。那辰光钢笔都是吸水笔质量不是太好,不耐用挺容易坏的,一不小心就会把笔尖弄坏,待下课铃一响如飞一般奔向小摊,顷刻间小摊子就被包围的水泄不通,师傅忙的难以招架,待上课铃一响,大家慌的大呼小叫,修好的当是幸灾乐祸,没修好的便抢着在师傅处拿上备用的沾水笔就跑,待下课时再来换,那时候十分佩服修笔师傅,认为他们是极有本事之人。
缝纫店又叫裁缝店,专门做衣服的,那时候在乡镇根本没有服装店,不到县城是买不到现成的衣服,做衣服都是在供销社买好布料,送到缝纫店制作而成,裁缝师傅通常给人高大上的感觉,戴着眼镜,颈子上挂着皮尺,在你在身上量来量去极有风度。裁缝是个吃香且红火的行业,总是让人羡慕的要命,不过数年功夫就引来缝纫革命,风卷大地,疯狂之时皆家有之,缝纫机也成结婚标配之一,哪怕不会用就是摆设也不可缺少,追风运动令人叹服。缝纫机的泛滥并没影响裁缝的生意,因为都是无技可言,传统的裁缝手艺盛于巅峰止于发展,进入八十年代,形色各样的服装店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品服装形成潮流所向披靡,原始的裁缝逐步走入历史。
钟表和收音机修理,统称修理匠,绝对是个赶时髦的行业,它还是活动板房的鼻祖,由于修理铺小又不讲究,一般都在马路边上搭个小披子,就开门迎客,因此街道的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小棚子,俗称“小披子”靓丽引人。随着发展“小披子”逐渐演变成时下流行的活动板房,也滋生了新的行当。那个年代手表不但是奢侈物,而且还是身份的象征,有表的总是衣袖挽得高,无表的那是挺痛苦的事。手表流行时已经是五花八门的牌子,参差不齐的质量,促使修表匠横空出世,很长时间内造就了此行当的兴旺和发达。卖表的和修表的流行度,不亚于现在遍地开花的手机店,风雨过后未见彩虹,历史的车轮还是毫不留情地将此抛弃。
补锅匠和磨刀匠,据说这门手艺传承已过千年,虽然是个冷门行当,却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传统手艺,特别是补锅匠没有两把刷子别想闯荡江湖,“生铁补锅本事拿钱”的千古名言不是没有来历。现在铁锅踪迹难寻,就是有今人也不当回事,锅破随手便丢弃,令这门手艺雪上加霜难以生存,再这么折腾都成故事,名言犹在却悲惨淘汰。“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谁都熟悉,曾经一条板凳行走江湖,迎来妇女粉丝无数,但怎么也扛不住时代的更替,现如今只能在影视剧上过把瘾,真实版早已无影无踪。
篾匠是最挺实用的一门手艺,所用材料门前门后唾手可得,不起眼的竹子在他们的巧手上,瞬间变成必需品,经济实用、美观朴实,无论是淘米用的淘米篮子,还是菜篮子、竹席子以及秧篮和筛子等等,品种繁多、形态各异、造型别致,非巧手不能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篾匠生存的最优本土条件,可谁也想不到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铺天盖地的塑料制品席卷大地,笑傲江湖多年的篾匠,刹那间毫无招架之力,只能灰溜溜消失音信全无。
木雕匠是门绝对的技术活,没有十年八年的练艺别想混社会,容不得半点假痴,精雕细凿、神韵功佳。雕刻的花草风吹似动,雕刻的动物遇人似跑,灵活显现。那时候的人都喜欢跟风,农村都盛行花板床、三门橱和五斗橱俗称“三大件”,都是看木匠的雕刻水平,摆谱的也是拿三大件说事,哪个结婚都不可缺少“三大件”。除此之外像“八仙桌”和“太师椅”也是功夫了得,最有趣的是打糕板,别看是个小玩意却讲究的很,分为:抓周板、生日板、寿诞板和喜庆板,各不相同、雕刻精美、花式底蕴深厚,如今这些雕刻物都已经成为“老古董”。民间早已难看到这门手艺了,如今的木雕活都被流水线而替代,传统的手工雕刻虽技艺高超、贵而不贱,但居家难进,唯有工艺品行列才能静观其艺,有此艺之人早已凤毛麟角。
石匠是个最普通的行业,看似粗糙无技可言,其实并不简单,从无形到有形都是一锤一钻,硬凭手工敲凿出来岂非易事。那晨光村村都有大小各异的石碾子,专门用来碾压晒谷场和压路之用,有光面和槽面之分,用处各异,别看现在的压路机耀武扬威,其实它就是根据石碾子的原理弄出来的。还有大小碾磨都是用来作食品加工的,这些东西一到过年那都是紧悄用品,都是排着队使用,那种热闹氛围现在是无缘相见了。还有种石臼,专门用来戳辣椒酱和年糕用的,上大下小立在地面上,甭管多大力气捣鼓,却坚而不倒可见非一般。农村里连喂猪的槽,喂狗的碗等等,都是用石头制成的,还有石雕应用也比较广泛,无奈机械的普及和更替品的换代,让石制品难逃劫难连同手艺消声灭迹。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修鞋匠,大家不会忘记在公共场所的饭店、供销社门口,还有车站、码头都能见到,一个铁制的简易小三角架,上面有个手摇缝纫机,那就是修鞋匠。他们凭着简易工具奔走在街头巷尾,为人们提供多少方便,特别是为残疾人的生计更是功不可没,现在要想“打个鞋掌”真是不容易,因为现在根本看不到了。
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传统的手艺固然有它的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成为历史和时代的记忆,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也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体现,不足为惜。发展就预示着淘汰,只有淘汰才能显示进步,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是发展的不变理念,展望明天一定有更多、更好的行当出现。
作 者 简 介
方长荣,江苏散文学会会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