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漫谈读书/魏昆锋

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皆有文化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仅有着过人的智慧,更重要的则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读书,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文明程度,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当然,人类的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推动的,而他们则是不同时代的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从甲骨文到竹板记事,从造纸术到印刷术,中华文字清晰地记载着、传承着中华文明,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在两千多年前就大放异彩:出现过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战国时期,虽然战乱纷呈,也出现了文化方面的百家争鸣的“盛世”。

自从孔子创立了私学之后,很多人有机会得以受到教育,有机会读书了。到了汉代,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汉武帝时期被推行开来,使儒家思想得以发扬光大。直到今天,孔子的思想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读书和育人,学习和思考方面,孔子通过读书总结出系统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隋朝以前,读书基本上都是统治阶级的专利,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断,就是最好的明证。知识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从奴隶社会的奴隶到封建社会的农民,他们大多数都是文盲便于被统治,即使是掌握知识的人,也被灌输了“三纲五常”,牢牢的被“君为臣纲”所束缚。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朝更是广泛实行。科举制度的实行,使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有机会转换身份,踏入仕途,成为享受俸禄,进阶政治的一员。于是,很多人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争取一朝登科,孟郊的《登科后》最能体现中举后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然也有人不止十年寒窗的,范进不是到了五十四岁才考中吗,人生又有多少个五十四年呢?更有甚者,有相当多的人终生都没有通过考试。

当然,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最有名的刻苦读书的故事:苏秦头悬梁,孙敬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这些人的刻苦读书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初中的时候,家里还没用上电,我定好闹钟,每天早晨四点起床,用冷水洗了脸,跑步两公里,回来开始背书,四点起床,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睡不过来困,但正是古人刻苦读书的励志精神鼓舞着我,我才一直坚持,有一次,我挤着眼去划火柴点灯,结果,一根火柴将一盒火柴都引燃了,将我的手烧的剧痛,就再也不困了。在这些刻苦读书人的精神感召下,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告诫自己要努力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争取自己的人生有一番作为。

小的时候,父亲和老师经常问我:长大了干什么?我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即至稍大,才知道不是谁都能当科学家的。后来,因为家里穷,我又渴望读书,就想:长大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滋生了好多年,也未能如愿。但是,经常读书的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即使停了电,点着蜡烛,也要翻会儿书,否则,便无法入眠。

宋代汪洙曾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虽然不一定全对,但显示了一个读书人的清高。社会也对读书人有很高的肯定。就连处处被人嘲笑的孔乙己也说:“窃书不算偷也”,又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偷”历来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可是,说到了读书,我还真的认为孔乙己说的有道理。汉代匡衡不也凿壁偷光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了,读书不再是统治阶级、有钱人的专利,国家开展扫盲运动,各种民校、冬校、夜校纷纷成立,短短的十五年,就扫除了一亿多文盲。但是,文盲依然很多。因为我爷爷是私塾先生,对教育非常重视,虽然家里穷,父亲依然读书读到了初中,这在当时可是算有学问的了。后来,父亲还当过十年教师。记忆中,经常有人求我父亲写信,年关写春联更是排着队,别人家都是年三十中午吃饭前必须贴好对联,我家往往贴好对联已经天黑了。

现在流行建微信群,妻子家是教育世家,取个群名为“温暖之家”,我嘲笑她俗气,我就给我们的家族群取个“书香门第”,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当过教师,我好歹也是大学毕业,差不多相称吧,我自嘲地以为。可是,妻子见了,非说我家没有她家更担得起这个称谓,提出换换,我笑道:我已经抢先“注册”了。最主要的,我想孩子们看到这个群名,都应努力读书,不能愧对这个称谓。

据统计,犹太人每年每人读68本书,我们中国人每人每年读多少呢?2.4本,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尴尬、令人羞耻的数字,都说犹太人勤奋、聪明,可是,对比一下,差距在读书这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怎么能多掌握知识呢,尤其是现在,知识更新很快,稍一犹豫,便轻舟已过万重山了,须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技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在尖端技术,核心技术方面,我们吃的亏好少吗?

我们的博士市长是很注重读书的,号召全民读书,并率先成立了读书会,在读书会的门两旁,有一副非常自豪的对联:一处书香地,满城读书人。如今,读书已成为界首人的风气、时尚。如果有人问你今年读了几本书,读得太少,你会不好意思的。各村也都建了图书室,市文化馆配送了种类繁多的图书,还聘请了专门的文化协管员,以便管理图书,做好服务。我非常崇拜一位领导说过的话:书被偷了不要怕,拿回去的书,总是用来看的,老是放在书架上,有什么用?书少了,我们再买。

经济的贫穷固然可怕,但知识的贫穷会更加令人窘迫。在建设精神文明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多读书,读好书,从小的来说,武装自己的头脑,往大了说,会改变民族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团结拼搏,也要靠知识和科技,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作 者 简 介

魏昆锋,安徽省界首市大黄镇政府。








(0)

相关推荐

  • 关于好读书的名言82句

    关于好读书的名言82句

  • 姓“孔”的两个读书人

    新年,在读书上,我新添了一个小举措,每天跟台湾的傅佩荣教授打卡读国学经典,大约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论语><庄子>.这两本书,我读得还行,但是,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书里有多读可以品 ...

  • 本非读书人

    如今的生活与工作节奏把自己逼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无处落脚,不敢停留,只能不停地往前跳,直到跳出这只看不到尽头的热锅.在这样狼狈的状态下,需要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不停跳动才能不被热力烤焦,同时又要观察是否有可 ...

  • 书香自何处

    提到"书香"二字,大多数人恐怕都会自然地想到"书香门第.书香世家.书香子弟这些词语,继而还会想到因读书而有所成就的光耀门第的人和事,并津津乐道,时刻欲以效仿.而"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垂柳/魏昆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身在基层的我浑然忘了时间,它似乎凝固了,暂停了.如当年的SARS一样,我不知道这场疫情到底会发展到怎样严重的程度,也不知道它会终结于哪一天,只是坚守着我的岗位,忙碌于我的片区,大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秋雨/魏蓉华

    夏的酷热已散去,秋的脚步已悄悄地来临,秋天来了,来的那么大方,那么洒脱,那么铿锵有力,悄悄的.不紧不慢的.温柔的.带着一份美好侃侃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叶子黄了,果子成熟了,天气逐渐转凉了:秋天的到来,给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花开花落/魏蓉华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盛开着一朵白色的花:这朵花很特别,只有简单的四片花瓣,而且四片花瓣之间没有空隙,都连在了一起,我感到很蹊跷,于是走过去细细打量了它一翻,噢!原来它生长的地方没有雨露的滋润,也没有阳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女人,不要相信“我养你”/曹志琴

    "在没有结婚前,要是知道他是这样的脾气,我才不结婚呢."幼维姐边喘着粗气边说.我回过身来看看身后的郑姐,又看看郑姐身后的幼维姐. 郑姐.郑姐的老公跟幼维姐的老公是同学,平时常在一起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菊花会/庄振加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菊花会/庄振加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她和他的故事/陈祥虎

    她是个理发师,这点村里人都知道,因为她的店就坐落在村马路边,附近几个村子里的人都去找她理发. 她的男人是开大车的,就是半挂车,眼下是二十多年以前,人们都这么叫.原本出车一趟三五天可以挣回不少钱,怎奈何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学僧聚会见闻有感/王国庆

    庚子暮秋,迎来闽南佛学院第二届学僧毕业三十年聚会.我因"流水三十年"欢迎晚会撰稿而全程参与,切实感受住持一方的法门龙象风采.一个同学聚会,能策划.安排得如此庄严.盛大.隆重,的确让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父亲的月季花/李丽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和我们在老家生活,农闲的时候母亲会带着我和弟弟去父亲那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父亲宿舍窗台上那一盆开着红花的月季了,清晨的阳光照在那盆月季花上,红花绿叶相映,就像一个娇滴滴水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难忘儿时红薯的特别吃法/李维维

    又是红薯成熟季节,这几天超市街上甚至门口的路上都有买红薯的.尽管现大棚流行四季都能吃上红薯,可这个阶段是季节性的红薯好吃还新鲜. 红薯的吃法很多,有油炸拌糖吃的,还有下在稀饭里吃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普遍 ...